(鐘礎昕)長江之畔,兩棟形似“復興號”高鐵的玻璃幕墻塔樓在陽光下熠熠生輝。近日,由中建裝飾集團所屬中建裝飾綠創(chuàng)科技有限公司參建的長江沿岸鐵路集團總部大樓(武昌濱江核心區(qū)E1地塊)幕墻工程外立面全面呈現(xiàn),勾勒出長江沿岸天際線的嶄新輪廓。
(武昌濱江項目整體實景圖)
項目位于武昌濱江核心區(qū),由一棟超高5A甲級寫字樓(T1樓)和一棟公寓(T2樓)組成。幕墻總面積約10萬㎡,
投入使用后將成為長江沿岸鐵路集團落戶武漢的首座總部基地,進一步助力沿江高鐵建設,持續(xù)推動長江經濟帶發(fā)展。
其中寫字樓高約229.38米,將作為長江沿岸鐵路集團總部大樓。公寓樓高約112.3米,與主塔形成錯落有致的視覺韻律,后期用作人才公寓。
項目以“國鐵速度,無限連接”為創(chuàng)意主題,寫字樓以兩列并行的“復興號”為原型,主塔樓外墻四個方向的金屬“軌道”逐級攀升,最終交會連接于建筑頂端,其不斷上升、直沖霄漢的姿態(tài)寓意中國鐵路的蓬勃發(fā)展。公寓樓采用橫向肌理的框架式幕墻,演繹鐵軌延伸的力度之美。
據(jù)項目經理周海棣介紹:“項目單個幕墻板塊重1.5噸,相當于要在200多米高空吊裝一輛“家用轎車”,還要充分考慮塔冠鋼結構網(wǎng)架72°內倒傾斜角度,安裝過程既要考慮精度,又要嚴防高空安全風險同時,江邊高空大風更讓施工難上加難?!?/p>
為完美還原“復興號”外形,項目設計團隊通過3D掃描儀配合BIM技術,1:1構建項目數(shù)字化模型。通過BIM技術深化設計,將原設計方案的框架系統(tǒng)優(yōu)化為裝配式單元系統(tǒng)有力提升了施工效率。
項目塔冠造型以“復興號”車頭為設計原型,是整座建筑效果靈魂所在,但塔冠高達229米,且東西側內倒角度大,如果采用傳統(tǒng)腳手架措施,措施搭設及材料轉運都將面臨極大困難。項目團隊創(chuàng)新三維可調連接方案,特制圓形免焊抱箍轉接鋼件,研發(fā)懸空腳手架平臺,破解高空內倒幕墻安裝技術難點。同時借助工廠預制與裝配式施工,規(guī)避了滿堂腳手架的成本與工期痛點,較常規(guī)工期縮短一個月完成幕墻封頂,為長江經濟帶建設中“智能建造”與“綠色匠造”寫下生動注腳。
(武昌濱江項目塔冠實景圖)
隨著幕墻外立面的全面呈現(xiàn),“空中復興號”巍然矗立于長江之濱,不僅為長江沿岸再添一座極具辨識度的新地標,更以創(chuàng)新之姿、匠心之筆,生動詮釋了“國鐵速度”與“無限連接”的深刻內涵。它的建成投用,將顯著提升長江沿岸鐵路集團的集聚輻射功能,有力賦能沿江高鐵網(wǎng)絡建設,為服務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fā)展、譜寫交通強國建設新篇章注入澎湃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