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張無忌。
塌房都熟悉,第一次知道還有塌墳的。
娃多多,不是,娃哈哈這個瓜大家都吃了吧,太炸裂了。
我現(xiàn)在甚至覺得娃哈哈純凈水都不那么純了。
正所謂:七個孩子五個媽,一雙布鞋人人夸,離岸公司美國家,愛國企業(yè)娃哈哈。
宗家的事情本來就是舊聞了,好幾次在網上都被討論過,每次都被神秘力量壓下去了,所以影響力有限。去年宗慶后還是生活簡樸的愛國企業(yè)家,愛妻寵女,大家都叫他宗老,現(xiàn)在已經是宗老頭了。
宗家的八卦并沒有什么好討論的,有錢人的世界差不多都這樣,宗老頭不過是有名有姓的老婆三個,認祖歸宗的娃四個,作為前中國首富,符合大家對資本家刻板印象,比老宗玩得花的多的是,他們還沒宗有錢。
最有意思的還是娃哈哈的股權和分紅體系:
1987年,宗慶后借款14萬元承包杭州上城區(qū)校辦企業(yè)經銷部,通過代加工口服液進入市場。1991年收購杭州罐頭食品廠,正式成立娃哈哈食品集團公司,主導產品研發(fā)(如八寶粥、AD鈣奶、純凈水)、渠道建設及品牌塑造。
國有資本杭州上城區(qū)文商旅投資控股集團46%第一大股東,實控人為杭州市上城區(qū)財政局。
宗氏家族宗慶后(原)→宗馥莉(現(xiàn))29.4%第二大股東,宗馥莉通過宏振投資控制核心資產。
職工持股娃哈哈集團基層工會聯(lián)合委員會24.6%第三大股東,覆蓋工作滿一年的員工。
宗家實際控制職工代表會,總共控制股權超過51%,為實際控股人。
但是娃哈哈歷年分紅給國資委的錢比想象中少很多,因為宗家通過自己獨立控制的公司代工了娃哈哈的大部分產品,獲得大量的利潤,架空了娃哈哈本體。
娃哈哈是宗家一手做大不假,但卻是國資平臺背書和政策支持,這個和馬云他公司是不一樣的,所以宗家到底有沒有掏空國有資產,這才是這個大瓜應該重點反復討論的地方。
小宗這邊主打一個大女主復仇劇本,是吹牛立人設也好,起碼這個是大眾想看的。老頭子出軌,把小三光明正大領進家,孩子羽翼未豐,幾十年隱忍不發(fā),后來老頭死了,女主差點被踢出局,轉身回來大殺四方。
小三私生子這邊,和她叔叔一樣,拿“親情”說事,進行道德綁架,說她應該照顧“弟弟妹妹”,這是不符合現(xiàn)代價值觀的。要一個孩子對出軌的父親和小三感激涕零,對私生子長姐如母?他叔叔拿族譜就搞笑,這玩意誰都能寫,我現(xiàn)在寫我是秦始皇都沒人管。
老婆與小三的本質區(qū)別在哪里?老婆對丈夫有情有恩有義,顧全大局,不會輕易讓大家不好看,盡量配合,給其完美人設。
小三為錢為利,不達目的不罷休,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會想要更多。所以在老宗頭離世后,哪怕把他拖下神壇,清名盡毀,杜建英也要拱著幾個私生子打官司要錢。
杜建英1991年入職娃哈哈,那是第一批大學生,據(jù)說杜建英的英語非常厲害,所以成為了進出口公司總經理、總經辦主任、黨委主任,都是和宗慶后非常近距離的相處,估計就這樣日久生情了。因為那時的宗慶后都是以工廠為家,宗馥莉和施幼珍都說過,宗慶后是屬于娃哈哈的,不屬于他們家庭的,因為基本不著家。
娃哈哈公司在1996年和達能組建5家合資公司,后來出了糾紛案,達能當時給了7100萬美元的薪酬,這些資金分別被打入宗慶后的賬戶(5000多萬),其余的打給了施幼珍、宗馥莉、杜健英她們3個人的香港銀行賬戶,按照當時匯率計算,相當于5.8億人民幣。而2006年娃哈哈合并凈利潤只有10.7億元,這筆薪酬占比高達54%。
2007年達能糾紛案真正代價遠超公開數(shù)據(jù),達能提出400億人民幣并購要價,最終以5倍收益套現(xiàn)離場。娃哈哈控制權雖然保住了,也付出了慘痛代價,中美兩地合計補稅4.5億人民幣,然而宗慶后一家人被迫退綠卡,只有杜建英母子的美國身份不受影響。7100萬美金的薪酬,杜建英和宗馥莉分到了相當?shù)谋壤?/p>
如果是合法賺的錢,他們想怎么花,是他們的自由。
在海外置產,合法獲取美元的途徑也很多,并非只有每年匯出去五萬美元這種方式。先富帶動后富這只是政策口號,并非法律。
有錢人沒有這個義務,他們需要的是依法納稅。到了富豪級別的,資產不能只放在一個地方,也是本能和常識。
宗家一大家子,包括那三個美國籍的寄生蟲,都透露出一股濃濃的僵尸味道。
在中國,這種資本家遺產爭奪戰(zhàn),實則是腐朽的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的縫合怪,實在是臭不可聞。
有些人還給這里面的演員們共情,還什么大女主之類的,真是荒謬絕倫。
幾個老婆,幾個娃,用最近的熱梗說叫私德,屬于私人道德和家事,撕B也是為了自身利益,我們旁觀者老百姓看看就好。
事關共同富裕和國有資產歸屬的事情才是大事,和每個公民都有關。
娃哈哈品牌形象如今因家族丑聞受損,印證了《論語》所言: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想來,商業(yè)的終極邏輯并不應該是「藏」,而是「治」——再精密的商業(yè)布局,終究也要接受人性的「審判」。
畢竟,人設的崩塌不可怕,可怕的是規(guī)則與人心的雙重潰敗。
也正如《韓非子》所言:
法不阿貴,繩不撓曲。
當資本試圖凌駕于「規(guī)則」之上,當親情淪為「利益籌碼」,這場爭產案的終局或許不是「輸贏」,而是對現(xiàn)代商業(yè)文明的一次「拷問」。
故,「德不配位,必有災殃」,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