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特朗普與梅德韋杰夫的網絡口水戰(zhàn),正在從社交平臺走向現實世界的深水區(qū)。就在特朗普多次對俄羅斯下達“達成協(xié)議”的通牒后,他突然在TruthSocial平臺上宣布,已下令部署兩艘核潛艇。這一看似“定力十足”的舉動,其實暴露的是美俄關系的結構性撕裂,也讓全球重新嗅到了冷戰(zhàn)時代的熟悉氣息:核潛艇、模糊威脅、紅線模糊、溝通中斷。
這不是演習,而是一場意圖明確的地緣震蕩。特朗普的表態(tài)使用了“極具挑釁性”的措辭指控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梅德韋杰夫,但究竟誰更具挑釁性——是一位靠網絡咆哮維系存在感的俄方高官,還是一位將通牒設成倒計時、逼迫一場戰(zhàn)爭在兩周內“談妥”的美國總統(tǒng)——恐怕得讓歷史來回答。但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核威懾的姿態(tài)早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威懾”,而是對全球安全神經的直接電擊。
潛艇究竟部署在哪里?有沒有攜帶核彈頭?是不是戰(zhàn)略級還是攻擊型?特朗普一概沒有說明。而他一貫的“模糊發(fā)布”策略恰恰是他慣用的手法——保持足夠的不確定性,使對手無法判斷其底線,從而在心理上形成壓迫。但這種戰(zhàn)略更多是對外表演式政治,而非對內深謀遠慮的外交手術。在今天這個高頻傳播、神經脆弱的全球秩序中,這種策略的副作用遠大于收益:盟友將被嚇到、對手將被激怒、中立國將被逼表態(tài)。
這一切的背景,是特朗普正在急切尋找一場對外勝利——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和平協(xié)議”簽署,用以鞏固國內選情與對外強硬形象。他的做法已不再是傳統(tǒng)外交手段的延伸,而更像一場政治賭博——向俄羅斯施壓,讓烏克蘭服軟,把協(xié)議打造成自己在大選前的政治裝飾品。然而,戰(zhàn)爭從來不是一紙協(xié)議能終結的,而和平也不是一場辯論賽的終局。當他把10天設為“和平最后期限”時,他不是在呼吁和平,而是在設定一場輿論倒計時。
梅德韋杰夫回應得頗有火藥味:“俄羅斯何時坐上談判桌,不應由特朗普來決定?!边@句話既是對特朗普通牒的駁斥,也反映出克里姆林宮目前的底氣。在俄軍于烏東戰(zhàn)場取得階段性推進后,俄羅斯顯然認為自己有更大的談判籌碼,因此更不可能在壓力下低頭。普京已經多次在國際場合強調談判的前提必須是“現實的安全承諾”而非政治作秀。在這種背景下,特朗普的潛艇部署更像是一種無力的虛張聲勢。
更諷刺的是,美國政壇對于特朗普的“潛艇命令”并未形成統(tǒng)一支持,反而激起不少內部質疑。有議員指出,此舉可能違反慣例,繞過了國會的知情權,也沒有經過國家安全委員會的充分評估。有人更直接地指出,特朗普是在拿全球穩(wěn)定換取個人政治積分。這種指控雖然聽上去激進,卻難掩事實的輪廓:一位美國總統(tǒng)在用冷戰(zhàn)式的軍事動作,為自己的通牒增添分量,在21世紀最危險的地緣火藥桶上點火。
而這把火若不及時熄滅,很可能引發(fā)無法控制的反應鏈。潛艇部署雖然暫未造成軍事沖突,但它的象征意義已足夠引發(fā)連鎖:俄羅斯是否會反制?烏克蘭是否會加碼反攻?北約是否需要更新軍事戒備狀態(tài)?就連中國、印度等亞太國家也不得不密切關注,防止局勢波及全球安全架構。特朗普將美國帶入的,已不僅僅是與俄羅斯的博弈,更是全球戰(zhàn)略平衡的劇烈震蕩。
當口水升級為潛艇,當社交平臺成為戰(zhàn)略前線,人類距離真正的理性解決機制又遠了一步。戰(zhàn)爭從來不缺借口,但和平需要真實的意志與系統(tǒng)性安排。特朗普如果真想為歷史留下一個“和平總統(tǒng)”的形象,他更該掏出談判文件,而不是潛艇戰(zhàn)斗序列。
核潛艇帶來的不是威懾的勝利,而是信任的崩塌。在一個本已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這種魯莽的展示,只會加速信任的潰散,并把更多國家推向防御性軍備競賽的深淵。一旦戰(zhàn)略誤判發(fā)生,后果將無法收拾。特朗普或許可以關掉一條社交貼文,但他關不掉他親手點燃的這個世界。
中國期貨業(yè)協(xié)會“期權交易實務”培訓班在上海成功舉辦
2024年度回顧——研究篇
江翔宇:中國金融數據保護的立法與監(jiān)管研究??澎湃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