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曾經在鏡頭前熱情擁抱、互稱“天然盟友”的美印關系,如今卻進入冰點?短短幾天內,美國接連對印度揮出三記重拳,這場“塑料兄弟情”的崩塌背后,藏著特朗普怎樣的算計?印度又能否硬氣反擊?
環(huán)球網消息稱,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近日對印度的貿易政策突然再度加碼,不僅宣布從8月1日起對印度商品征收25%的關稅,還威脅追加一項未明確的“懲罰”,矛頭直指印度與俄羅斯的軍事和能源合作。
25%的關稅稅率略低于此前傳聞的26%,但仍處于特朗普考慮區(qū)間(20%-25%)的高位。
專家指出,這種單邊施壓未必能縮小貿易逆差——美國消費者可能因進口成本上升而受損,而印度也不太可能徹底放棄性價比更高的俄羅斯裝備與石油。
此前,美國已成功迫使日本、歐盟和韓國簽署對其有利的貿易協(xié)議,美財長姆甚至得意宣稱“全世界都站在美國一邊”。
然而,當印度試圖以“反華盟友”身份尋求豁免時,特朗普卻毫不留情地撕下偽裝——在美印談判尚未結束時直接宣布加稅,其蠻橫態(tài)度令印度官員直言“失望”。
然而,這還只是特朗普揮出的第一記重拳。
第二記重拳直接砍在印度的“面子工程”上。
特朗普近期再次宣稱自己“成功調解了印巴沖突”,甚至言之鑿鑿地提到“5架印度戰(zhàn)機被擊落”的細節(jié)。
這番言論在印度掀起軒然大波,因為印度官方始終堅稱2月空戰(zhàn)中僅損失1架米格-21,且是巴基斯坦主動求和。印度反對黨領袖直接向莫迪發(fā)難:“國家有權知道真相!”
特朗普的“搶功”不僅讓印度顯得像是屈服于美國壓力,更讓莫迪政府陷入被動——若承認美方說法等于自打臉,若否認則可能激化美印矛盾。
第三記重拳更是扎心,特朗普在對印度加稅的同時,向巴基斯坦拋去了橄欖枝。
觀察者網消息稱,特朗普高調宣布美巴將合作開發(fā)石油資源,還補刀稱“未來可能賣給印度”。
這種“打一巴掌喂顆糖”的套路,放在美巴關系中卻成了赤裸裸的羞辱。
要知道,巴基斯坦長期被印度視為頭號地緣對手,而美國一邊對印度揮舞制裁大棒,一邊和“死對頭”勾肩搭背談生意,無異于在莫迪臉上踩了一腳。
印度網友痛罵:“美國把我們的尊嚴踩在腳下!”
短短幾天內,美國總統(tǒng)連出三招,招招直戳印度痛處,讓新德里從錯愕到憤怒,這場鬧劇看似突然,實則早有伏筆。
特朗普的貿易戰(zhàn)邏輯從來簡單粗暴——任何對美順差國都是“敵人”,連歐盟和加拿大都未能幸免,印度又怎能例外?
這場沖突的背后,是印度近年來外交戰(zhàn)略的徹底失敗。
莫迪政府錯判了兩點:一是高估了“民主盟友”身份的保護傘,二是低估了特朗普“生意人優(yōu)先”的冷酷。
當年莫迪為討好特朗普,不惜修改數據掩蓋美印貿易矛盾,如今卻被反手將了一軍。更諷刺的是,印度一邊被美國制裁,一邊還在為西方“對抗中國”的戰(zhàn)略價值買單。
而且,莫迪政府曾誤判中美博弈為“取代中國”的機遇,一邊配合美國圍堵中國,一邊幻想承接中國產業(yè)鏈。
但現實給了印度一記耳光:其制造業(yè)基礎薄弱,至今仍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而美國對印度的“反華貢獻”毫不領情,反而要求其徹底服從“制造業(yè)回流美國”的戰(zhàn)略。
更諷刺的是,印度為平衡地緣風險而與俄羅斯保持的能源、軍貿合作,如今成了特朗普加稅的借口。這種兩面不討好的局面,讓印度徹底淪為大國博弈中的“冤大頭”。
眼下莫迪正面臨執(zhí)政以來最棘手的外交困局。若對美妥協(xié),國內民族主義情緒將徹底反噬;若強硬反擊,又可能危及產業(yè)鏈和軍購命脈。
痛定思痛之下,莫迪政府開始緊急調整策略,印度政府聲明稱“正在研究對策”。
一方面,印度想向中國看齊,罕見地對美國展示強硬姿態(tài),拒絕單方面讓步;另一方面,近期頻繁向中國釋放緩和信號,試圖修復雙邊關系。
但分析普遍認為,這種“臨時抱佛腳”的轉變難挽頹勢,因為貿易戰(zhàn)絕非印度強項。
去年美國取消印度普惠制待遇時,新德里報復性關稅僅覆蓋6億美元商品,還不及美國制裁零頭。
與中國相比,印度缺乏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市場規(guī)模,在貿易戰(zhàn)中幾乎沒有反制美國的籌碼。例如韓國雖被迫接受對美零關稅,卻承諾提供3500億美元供美方“控制投資”,而印度連類似交易的資格都難以爭取。
當前,莫迪的“法力無邊”人設正遭遇嚴峻考驗。
他擅長用民族主義凝聚民心,但特朗普的“三刀”砍在了印度最敏感的三大命門:國家尊嚴、經濟利益和地緣平衡。若處理不當,不僅可能沖擊“印度制造”計劃,還會動搖人民黨的執(zhí)政根基。
這場美印博弈的結局,或許正如印度網友所言:“我們猜到了友誼的開頭,卻猜不到美國捅刀的結局。”
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再次證明:美國眼中從無真正的盟友,只有利益籌碼。印度盲目反華不僅錯失發(fā)展機遇,還陷入被美國“殺雞儆猴”的困境。
如今莫迪雖已“醒悟”,但若不能從根本上放棄投機心態(tài),其“世界工廠”夢恐怕永遠只是泡影。
正如網友調侃:“當美國說‘下一個就是印度’時,莫迪才想起中國早就提醒過——盲目反華不僅換不來西方“厚待”,反而讓印度淪為美國貿易霸凌的犧牲品。
接下來,莫迪是選擇忍氣吞聲,還是亮出底牌,尚未可知。唯一確定的是,這場“塑料兄弟”的互撕大戲,才剛剛起了個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