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歲女孩逛公園發(fā)現商機,擺攤 25 天賺 2000 元,家長稱本意是鍛煉孩子,怎樣看這種教育方式?
當追捕者的孩子落水后,他們的技能可以做些什么?沒想到佩姬竟然為了.....
當小朋友遇到鬼娃,該如何實戰(zhàn)?(各路兵王勿噴,視頻僅供娛樂)
今年6月底,香港資深導演陳可辛執(zhí)導、章子怡領銜主演的歷史懸疑大片《醬園弄·懸案》正式上映。
這部號稱斥資5億元、參演明星高達近30位的大制作電影,自立項起備受關注。
然而,影片上映首日票房未破億,不到一周便登上熱搜,被網友嘲諷“明星云集卻沒內容”,更有聲音質疑影片用全明星陣容嘩眾取寵。
為了回本,《醬園弄》竟然還被拆分為上下部,觀眾直呼吃相不好。
業(yè)內預計,若要回本,本片票房需沖擊15億元,但截至目前,上映已有1個月的《醬園弄》僅收獲3.7億元的票房成績,預計將虧損10億左右。
影片在社交平臺的評分也跌至及格線以下,是陳可辛職業(yè)生涯的新低。
口碑跌落迅速,觀眾吐槽節(jié)奏割裂、淪為四不像。
實際上,早在2019年,陳可辛便投入《醬園弄》的創(chuàng)作中,早期他一度將《醬園弄》定位為5集劇集,并希望在海外視頻平臺上線。
但最終項目回到國內,以高投資、強明星陣容的院線大片亮相。
背后原因或許是資金結構決定,畢竟高成本意味著必須要有高回報,而只有國內的電影市場才能消化得了這等級別的大制作。
回顧過去近20年時間,陳可辛從歌舞片《如果?愛》進入內地市場后,開啟了自己的北上之路。
在這之后,陳可辛通過不斷試水探索,徹底轉向更貼近現實的題材,拍出了《中國合伙人》《親愛的》等口碑票房雙收作品。
回顧陳可辛此前獲得市場認可的作品,不難看出基本都是聚焦普通人,題材寫實,故事簡單,且不過度依賴明星陣容。
但這一次,《醬園弄》卻采取了“大制作”思維:全明星陣容、情緒煽動、多線敘事。
可如今的觀眾更加挑剔,大家并不想去看一部明星薈萃的電影,而更想看到一個好故事。
陳可辛在《醬園弄》中采取的這種敘事模式,似乎已經偏離觀眾審美。
另一方面,影片剛上映,作為流量擔當的楊冪與趙麗穎的粉絲就為偶像出鏡份量吵得不可開交,章子怡與楊冪間的番位之爭也幾度沖上熱搜。
而影片本身涉及的真實情節(jié)、敘事深度等也被鏡頭強行展示,過度的視覺刺激演變成“影像剝削”,反而讓年輕觀眾感覺被冒犯。
觀眾期待看到真實關懷,卻只看到了攝影鏡頭下不斷重復的壓迫場景,觀影體驗極其糟糕。
更讓人警醒的是,如今陳可辛和同期北上的許多港片導演似乎面臨著同樣困境。
2025年上映的多部港導作品,如徐克《射雕英雄傳之俠之大者》、劉偉強《水餃皇后》、邱禮濤《獵金·游戲》等,都在票房與口碑上雙雙滑鐵盧。
這些導演依舊試圖用“大IP+全明星陣容+豪華制作”的模式來贏取觀眾。
但顯然,今天的年輕觀眾口味已分化,老套路再用已不再奏效。
1.明星光環(huán)失效
過去全明星陣容曾是賣票利器,但現在明星泛濫反讓觀眾麻木。當角色無法深入人心,頂級卡司也造不成影響。
2.敘事的滑鐵盧
若真正關懷人物命運,是刻畫深度與真實,而非以視覺沖擊為主導。觀眾需要更多的是平衡、尊重,而不是曇花一現的噱頭。
3.與時代背景脫節(jié)
大時代背景本可提供文化沉淀和歷史厚度,但當多線故事、歷史切換、說教傾向過重,反而降低觀眾代入感,造成商業(yè)與藝術的撕裂。
由此可見,當前的一批港導需要從中汲取以下經驗教訓:
失衡敘事會自吞炮灰:商業(yè)投資固然重要,但若敘事結構不對位、情感不真切,明星再多觀眾也不買賬。
市場風口已變:電影市場已經洗牌,回報周期長,觀眾選擇更多,盈虧邊緣變薄,質量低下的電影上映后會迅速被市場拋棄。
導演需要不斷自我革新:不只是港導轉型,更是對新生代觀眾喜好的重新理解。平衡情感、深度和娛樂性。
整體而言,陳可辛的《醬園弄》無疑是一次高水準工業(yè)化制作,但在當今高度碎片化、情感敏感化的市場里,它卻失敗折戟。
這不僅僅是一部影片的失利,而是香港導演正在集體經歷的困境——
當時代變遷、觀眾審美升級,90后、00后不再為“全明星”和“暴力沖擊”買單,電影人必須重新思考創(chuàng)作初心。
或許,不再依賴豪華卡司和傳統敘事,而是靠真誠與靈魂:一個新視角、一段真實故事、一種引發(fā)共振的內核,才能具備真正的“爆款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