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量紅利見頂、廣告失效、價格戰(zhàn)失靈,爆品還能怎么打?小米用一套“參與感”方法給出了答案:讓用戶從“看廣告的人”變成“造產品的人”。文章拆解小米五步走——喚起感知、共創(chuàng)產品、即時反饋、身份賦能、自傳播裂變——形成低成本、可持續(xù)的用戶驅動增長閉環(huán),并給出汽車門店、新消費品牌等跨行業(yè)落地模板??赐昙纯蓮椭疲杨櫩妥兒匣锶耍研缕防鋯幼龀砷L期護城河。
一、導語:為什么爆品越來越難做了?
在過去,打造一個“爆品”似乎并不難。選好賽道、砸點廣告、請個代言人、上幾個平臺鋪貨,銷量自然就來了。但如今,這套公式正在迅速失效。用戶越來越“聰明”,他們不再盲從明星背書,也不再輕易相信品牌承諾。流量成本持續(xù)飆升,平臺紅利逐漸消失,連一線品牌都面臨“新產品三個月就賣不動”的困局。
更深層次的變化是:消費者開始向“參與者”轉變,他們渴望被尊重、被聽見、被共創(chuàng)。
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米靠著“參與感”理念逆勢打造出一款又一款爆品。沒有砸巨額廣告,沒有明星站臺,它卻用用戶的力量完成了營銷閉環(huán)。這不是玄學,而是一套系統的、可復用的產品思維與運營邏輯。
本文將拆解“小米參與感方法論”,總結出一套低成本、可持續(xù)、用戶驅動型的爆品打造閉環(huán),為正在尋找增長突破口的你,提供一套更適配當下的打法。
二、小米參與感的底層邏輯
——用戶不是消費者,而是“共創(chuàng)者”小米之所以能在競爭激烈的智能硬件市場中打造出一款又一款爆品,背后最核心的武器,不是硬件配置,也不是廣告預算,而是一種名為“參與感”的運營哲學。
雷軍曾在公開演講中反復強調:“小米不是賣手機的,我們是做‘用戶交互’的公司?!倍@句話的背后,就是小米對“用戶角色”的重新定義——用戶不只是消費者,而是品牌共同成長的參與者、推動者和傳播者。
1.從“被動購買”到“主動共創(chuàng)”
傳統的產品邏輯是:企業(yè)研發(fā)—生產—宣傳—銷售—用戶購買。用戶只是在終點上掏錢買單。而小米的邏輯則是:從起點就把用戶拉進來。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MIUI系統。早在正式做手機之前,小米就已經通過MIUI吸引了一大批“發(fā)燒友”,這些人每周都能下載最新版系統、提交BUG、提出建議。而這些建議會在下一個版本中迅速優(yōu)化迭代。用戶不再是被動等待者,而是親手“打磨”產品的參與者。
這種機制本質上塑造了一種“產品歸屬感”——哪怕你只是提出了一個小小的建議,當它真的被采納、上線,用戶就會由衷地認同:“這是我們一起做的?!?/p>
2.“用戶聲音”是企業(yè)的產品雷達
參與感背后的另一個邏輯是:企業(yè)不再靠拍腦袋做決策,而是借助用戶網絡做產品雷達。小米在社區(qū)里設有專屬的產品建議區(qū),任何人都可以發(fā)帖吐槽、建議、打分。團隊會定期篩選內容,并給予采納者勛章、獎勵甚至官方稱號。這不僅收集了海量真實反饋,還形成了一個“激勵用戶參與”的正向飛輪。
相比之下,傳統品牌的反饋渠道往往只是“客服系統”或“售后回訪”,很難形成正向激勵和長期連接。小米的方式,不僅高效,而且建立了情感連接。
3.“粉絲”不是附屬物,是品牌的護城河
雷軍曾說:“與其對用戶說教,不如和用戶做朋友?!痹谛∶變炔?,“米粉”不是一個營銷對象,而是品牌的共同締造者。每年小米舉辦“米粉節(jié)”,讓用戶享有尊貴特權,內測機型優(yōu)先試用、設計決策優(yōu)先參與,甚至發(fā)布會門票優(yōu)先領取。用戶因此從“消費者”變成了“品牌布道者”——愿意主動曬圖、分享、推薦、維護品牌形象。這其實就是“參與感”的最終形態(tài):把用戶變成企業(yè)最穩(wěn)定、最低成本的傳播力。
4.結語:參與感不是形式,是運營哲學
“參與感”聽起來像是一種營銷玩法,但其實是一種圍繞用戶構建企業(yè)內部運營機制的方式。從產品設計、研發(fā)決策、內容傳播到服務反饋,小米都在持續(xù)不斷地向用戶“開放控制權”。這不是取悅用戶,而是把用戶變成品牌的“合伙人”。他們參與的越深,傳播得越廣,產品的生命周期就越長,爆品的可能性也越大。
而這套機制,就是我們接下來要拆解的——小米參與感的五步營銷閉環(huán)模型。
三、參與感驅動的5步營銷閉環(huán)模型
——從被動消費者到品牌自傳播者的轉變路徑當“參與感”不再只是一個情緒詞,而成為企業(yè)真實落地的產品和運營機制時,小米就用它跑出了一個清晰、可復制的用戶驅動爆品打造模型。
這一模型可以總結為五步營銷閉環(huán):
Awareness(喚起感知)→Co-creation(共創(chuàng)產品)→Feedback(建立反饋)→Empowerment(賦能用戶)→Evangelism(引發(fā)裂變)
下面,我們逐步拆解每一步是如何被小米實踐的,又如何被其他企業(yè)借鑒。
第一步:喚醒感知(Awareness)——點燃用戶參與熱情的第一道火花
“參與感”的起點,是讓用戶看見自己可以參與的入口和意義。如果用戶根本不知道你愿意讓他們參與,或者不知道參與能帶來什么價值,那再好的機制也難以啟動。小米的秘訣在于:在產品還未成型時,就向用戶“開放視野”,讓他們深入了解產品背后的故事、挑戰(zhàn)與進展。
小米的實踐
透明發(fā)布更新日志MIUI每周五定期發(fā)布“開發(fā)者周報”,詳細講述修復了哪些Bug,為什么要做這些改動,哪位用戶的反饋推動了更新。讓用戶感受到“你說的話,真的被聽見了”。
產品研發(fā)過程公開化小米在手機開發(fā)早期,主動在社區(qū)分享產品設計理念、功能思路,甚至是遇到的難題,邀請用戶一起討論。這種“幕后花絮”式的內容,激發(fā)用戶的好奇心和參與意愿。
情緒共鳴與代入感小米不是簡單講“產品功能”,而是講“用戶的痛點”“團隊如何解決痛點”,讓用戶產生“這也是我面臨的問題,我可以幫忙改進”的認同感。
關鍵價值
喚醒感知的本質是讓用戶從“冷觀眾”轉為“潛在參與者”,激發(fā)他們主動關注和互動的興趣。沒有“看見參與的價值”,參與感就無從談起。
實操建議
對企業(yè)來說,不要只在產品上線后才發(fā)布內容,嘗試打造“產品成長日記”或“幕后故事”,利用視頻、文章或社群對話的形式,讓用戶實時感知進展。
設計簡單易懂的“參與入口”,如問卷、投票、話題討論,降低用戶參與門檻。
傳遞清晰的“參與回報”預期,讓用戶知道“參與能改變產品,能被認可”。
只有做好這一步,才能真正打通用戶的情感通道,為后續(xù)的共創(chuàng)和反饋奠定堅實基礎。
第二步:共創(chuàng)產品(Co-creation)——讓用戶從旁觀者變成“產品設計師”
參與感的核心,不是讓用戶“聽聽看”,而是讓他們真正參與產品的設計與決策過程。這一步是從“感知”到“行動”的躍遷,用戶的每一次建議和選擇,都是對品牌的信任投資。小米的實操案例
功能投票與優(yōu)先級排序MIUI社區(qū)會定期發(fā)起功能投票,讓用戶決定下一個版本重點優(yōu)化的功能模塊。用戶直接參與功能優(yōu)先級排序,影響開發(fā)資源的分配。
內測邀請與反饋收集小米設立內測群,邀請核心用戶提前體驗新版本,鼓勵他們提交BUG和使用感受。內測用戶不僅有機會體驗新功能,還能感受到自己對產品的影響力。
命名和設計眾籌小米經常舉辦命名或設計方案征集活動,比如手機配件顏色、主題風格、甚至產品名稱,都由用戶投票決定。
如何實操落地
明確共創(chuàng)范圍與規(guī)則讓用戶清楚哪些環(huán)節(jié)可以參與、如何參與。避免無效期望和誤解。例如,“這次內測只針對性能優(yōu)化,界面設計暫不接受建議”。
設計易操作的參與渠道投票、問卷、社群討論、直播互動等多種形式結合使用,降低參與門檻,讓不同用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確保建議被采納且可見對用戶建議的采納情況進行透明公示,讓用戶看到自己意見轉化為產品的具體成果。
制造儀式感和榮譽感為活躍參與者設立專屬稱號、內測資格、線下活動邀請,強化身份認同感。
關鍵點總結
共創(chuàng)是“讓用戶參與決策”,而非簡單的意見收集。
參與的環(huán)節(jié)應真實影響產品方向,否則會損害信任。
不同用戶參與的深度和方式可以不同,務必保證人人都有機會參與。
通過這一步,用戶開始從“品牌關注者”變成“品牌合伙人”,不僅帶來更精準的產品改進,也為后續(xù)的反饋和傳播埋下伏筆。
第三步:建立反饋(Feedback)——讓用戶看到自己的聲音真正被聽見和采納
參與之后,最關鍵的是要建立及時且有效的反饋機制。用戶貢獻了意見和建議,如果沒有明確回應,他們的熱情會迅速冷卻,甚至產生被忽視的負面情緒,導致參與感崩塌。小米的實踐經驗
透明反饋流程小米社區(qū)會對用戶提出的建議設置處理狀態(tài):已收到、正在評估、采納開發(fā)、已上線,甚至會標注具體開發(fā)負責人,確保過程公開透明。
官方回應和感謝對于高質量建議,小米官方會在社區(qū)帖子中@用戶,表達感謝,并邀請其參與后續(xù)的測試和優(yōu)化。部分用戶還能獲得米幣獎勵或稱號。
產品更新日志細節(jié)化每次MIUI更新日志都會特別說明哪些功能或改進來源于用戶建議,增強用戶成就感。
如何高效搭建反饋機制
建立多渠道反饋入口通過社區(qū)、企業(yè)微信、公眾號等多端口收集建議,避免信息孤島。
設計反饋看板或狀態(tài)追蹤系統公示用戶建議處理進展,讓用戶知道“我的建議在哪個環(huán)節(jié)”,形成動態(tài)互動。
定期主動總結反饋成果例如每月發(fā)布“用戶聲音采納匯報”,展示具體采納案例和帶來的產品改進。
激勵活躍反饋者通過積分、專屬勛章、體驗優(yōu)先權等形式,增強用戶參與的積極性和歸屬感。
反饋的核心意義
建立反饋,不只是“回復”,而是要讓用戶切身感受到“我說的被重視,我是品牌成長的一部分”。這才是參與感能持續(xù)激活的秘訣。
第三步的反饋機制,既是對用戶貢獻的尊重,也是“參與感”閉環(huán)的關鍵紐帶。缺了這環(huán),用戶參與就成“空談”,爆品打造也無從談起。
第四步:賦能用戶(Empowerment)——讓用戶成為品牌的“合伙人”,獲得身份與榮譽
用戶參與產品共創(chuàng)后,企業(yè)不能僅止步于反饋,更要通過“賦能”讓用戶獲得身份認同和歸屬感。這一步不僅提升用戶的參與深度,還激發(fā)他們成為品牌的忠實擁護者和傳播者。小米的賦能實踐案例
用戶等級與頭銜體系小米社區(qū)為活躍用戶設立多層級稱號,如“金牌米粉”“內測達人”“產品建議官”等,榮譽稱號公開展示,提升用戶身份感。
專屬特權和優(yōu)先權內測資格、發(fā)布會門票、限量周邊贈送、優(yōu)先體驗新品等特權,讓用戶感受到“我是特別的”。
品牌故事共創(chuàng)與展示小米經常邀請用戶分享與品牌的故事,并在官方平臺推送,形成內容賦能,讓用戶在品牌生態(tài)中擁有“發(fā)聲權”。
如何打造賦能體系——落地操作指南
設計多級用戶身份體系
根據用戶貢獻度設定等級,如“初級參與者”“核心共創(chuàng)人”“品牌大使”等;每個等級對應不同的標識和特權,等級升級路徑清晰透明。
提供差異化專屬權益
物質層面:定制周邊、折扣券、體驗券等;
精神層面:優(yōu)先體驗新品、專屬線上活動、線下見面會邀請;
互動層面:參與決策會議、產品規(guī)劃小組等深度參與機會。
建立榮譽展示平臺
賦能的核心價值
賦能用戶的本質,是從“客戶”升級為“合伙人”,讓他們自發(fā)承擔品牌的傳播和維護責任。身份認同帶來的歸屬感和自豪感,會極大提升用戶的忠誠度和活躍度。
這也意味著品牌不僅僅是“賣產品”,而是在打造一個用戶共同成長、共同守護的生態(tài)。
實操小貼士
賦能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從簡單的稱號和權益開始,逐步迭代完善體系。
重視用戶反饋,及時調整特權設計,確保權益有吸引力且可持續(xù)。
利用數字化工具(如企業(yè)微信、CRM、社區(qū)管理軟件)輔助等級、積分、權益管理,提升運營效率。
通過賦能,企業(yè)將用戶從單純“消費者”轉變?yōu)槠放频摹肮矂?chuàng)者”和“傳播者”,為后續(xù)的裂變和口碑擴散打下堅實基礎。
第五步:引發(fā)裂變(Evangelism)——讓用戶自發(fā)傳播,成為品牌最強推廣力量
引發(fā)裂變是參與感營銷閉環(huán)的最終目標和關鍵環(huán)節(jié)。通過前面四步的鋪墊,用戶已經具備了深度參與感和身份認同,他們不再是被動接受信息的消費者,而是愿意主動為品牌代言和傳播的“自傳播者”。小米的裂變實踐案例
用戶故事征集與傳播小米每年都會發(fā)起“米粉故事”征集活動,邀請用戶分享他們與小米產品的真實體驗和感動瞬間。優(yōu)秀內容通過官方公眾號、微博等渠道發(fā)布,形成真實且強感染力的品牌內容。
曬圖與測評活動小米經常舉辦“新品眾測曬圖”活動,鼓勵用戶上傳使用體驗,曬出美圖,參與者可獲得積分、禮品和社群榮譽。
邀請獎勵機制米粉社群內設置邀請好友入群獎勵,活躍用戶通過邀請形成社群裂變,持續(xù)擴散品牌影響力。
如何落地裂變機制——實操步驟
設計有吸引力的裂變激勵
物質激勵:優(yōu)惠券、免費體驗券、禮品兌換等實惠獎勵;
精神激勵:專屬榮譽、社群稱號、活動優(yōu)先權;
內容激勵:優(yōu)秀內容有機會登上品牌官方渠道。
打造易于參與的裂變活動
簡單易執(zhí)行的“曬圖打卡”“邀請有禮”等活動,門檻低、參與感強;
利用社群、朋友圈、小程序等多渠道傳播裂變任務;
設計游戲化機制,設置任務進度和排行榜,激勵用戶持續(xù)參與。
賦予用戶內容生產權
鼓勵用戶創(chuàng)作原創(chuàng)內容,如短視頻、使用心得、對比測評等;
提供統一的品牌素材包,方便用戶包裝內容;
定期舉辦內容評選和獎勵,提升用戶創(chuàng)作積極性。
利用數據追蹤與精準激勵
通過企業(yè)微信或CRM系統,追蹤用戶邀請和內容傳播效果;
針對高效傳播者提供專屬激勵,形成“頭部用戶”效應;
持續(xù)優(yōu)化活動規(guī)則,保持裂變機制活力。
關鍵價值點
裂變降低獲客成本,相比傳統廣告,用戶自傳播的信任度更高,轉化率更好。
裂變激發(fā)社群活躍度,不斷帶入新血液,維持品牌生態(tài)的健康循環(huán)。
實操貼士
保持裂變活動的趣味性和創(chuàng)新性,避免千篇一律導致用戶疲勞;
及時給予裂變者反饋和認可,形成正向激勵閉環(huán);
注意裂變質量,防止刷量和虛假傳播,保持品牌聲譽。
通過引發(fā)裂變,企業(yè)能夠實現“用戶自傳播、社群自動增長”的理想狀態(tài),讓品牌營銷更高效、持久,真正實現參與感營銷的價值最大化。
小結:參與感五步法=爆品構建的系統工具箱
每一步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逐步升級。完成閉環(huán)后,你將擁有的是一個可以自我迭代、自我傳播、自我增長的品牌生態(tài)系統。
四、小米參與感閉環(huán)的實戰(zhàn)價值
——不僅讓產品賣得動,更讓品牌活得久在數字營銷紅利不斷消退的當下,大多數企業(yè)仍在為“如何做出一個能打的爆款”而絞盡腦汁。而小米用“參與感”打造的五步閉環(huán),早已不只是一次次產品銷量的勝利,更是一種可持續(xù)、可復制的增長體系。
這一套機制,為小米帶來了至少四重核心價值。
1.降低獲客成本:流量不靠買,靠“帶”
在互聯網初期,只要砸錢就能帶來流量。但如今,流量越來越貴,渠道越來越碎,ROI越來越低。而小米在很長時間里幾乎沒有在主流平臺投放硬廣,靠的就是用戶的自傳播、自裂變。米粉參與共創(chuàng)后的“成就感”,會促使他們主動曬圖、測評、發(fā)帖;
“我推薦的不只是產品,而是我參與的作品”——這種心理動因極大地提升了分享意愿;
不靠明星代言、不靠大促套路,小米實現了“0預算冷啟動”到“萬眾參與高聲量”的轉化。
這就意味著,小米節(jié)省下了大額廣告投入,同時又收獲了更真實、更可信的用戶口碑。
2.提高產品精準度:市場調研由“用戶自己做”
參與感閉環(huán)最大的價值之一,是讓用戶在產品還沒上線時就開始幫你“打磨”。共創(chuàng)機制讓用戶在功能選項、設計細節(jié)、場景需求上提出真實建議;
內測機制讓產品在正式發(fā)布前就經過“真實市場”的小規(guī)模試煉;
反饋機制則幫助團隊快速調整方向,避免大規(guī)模出錯。
相較于傳統的“調研—開發(fā)—發(fā)布”線性模式,小米的參與機制形成了產品即用戶試驗場的動態(tài)模型,不斷迭代、不斷優(yōu)化,最終實現“產品一上線,就打中用戶痛點”。
3.增強用戶黏性:讓用戶為自己留下來
在傳統品牌中,用戶通常是因為“價格”或“功能”選擇你;但在小米,用戶留下來是因為“我在這里有一份歸屬感”。頭銜、獎勵、故事征集,這些機制并非為了炫耀,而是構建一種“品牌社區(qū)文化”;
用戶之間也能相互影響——看到別人被采納、被認可,自己也愿意參與;
當用戶“在這家公司身上看見自己”時,品牌的黏性就不再只是產品力,而是情感價值。
這使得小米的用戶復購率、社群活躍率、內容產出率都遠高于同類品牌。
4.打造品牌差異化:參與感成為核心競爭力
大多數硬件廠商在比拼性能、比拼價格,而小米多了一張別人很難復制的王牌——社區(qū)文化+用戶共創(chuàng)體系。這套機制背后,不只是營銷戰(zhàn)術,更是一整套組織哲學、產品哲學和用戶哲學的融合。
它使小米在品牌層面從“電子產品制造商”躍升為“粉絲文化主場”;
參與感的賦能方式,讓用戶成為品牌“護城河”,而不是“流失對象”;
其他品牌花幾十萬請代言人,小米讓幾萬個用戶變成品牌代言人。
這套機制難以復制,但路徑是可學的。哪怕是中小企業(yè)、地方品牌,只要掌握參與感的閉環(huán)方法,也可以逐步構建出屬于自己的“用戶增長生態(tài)”。
小結:爆款的本質,是用戶在產品里的存在感
回過頭看,小米的每一款爆品背后,都是用戶無數次參與的結果。參與感帶來的不只是銷量,更是信任,是歸屬,是品牌在用戶心中種下的“存在感”。
而這份存在感,才是任何品牌活得久、走得遠的真正價值。
五、其他企業(yè)如何借鑒?
——將“參與感閉環(huán)”落地成你自己的爆品系統小米參與感閉環(huán)的成功,并非只適用于科技行業(yè)。實際上,它提供的是一整套以用戶為驅動的低成本增長范式,本質是組織思維的轉變:從“制造產品給用戶”變?yōu)椤昂陀脩粢黄鹬圃飚a品”。
這套方法,同樣適用于服務業(yè)、新消費、教育培訓、汽車、美業(yè)、零售、電商等多種場景。
1.哪些類型的企業(yè)適合做“參與感閉環(huán)”?
從運營角度來看,以下三類企業(yè)尤其適合落地這套機制:
1)早期創(chuàng)業(yè)公司/新品冷啟動品牌
沒有預算,沒法拼廣告;
需要“第一批用戶”的深度參與與種子傳播;
用戶參與能快速驗證產品方向,降低試錯成本。
2)需要私域驅動復購的服務型企業(yè)
比如汽車服務、美容養(yǎng)護、教育培訓;
復購邏輯不是“促銷”,而是用戶信任和社群粘性;
參與感可以驅動長期關系和用戶的“自主留存”。
3)產品需要口碑+社區(qū)感的內容型品牌
比如新消費食品、文創(chuàng)文旅、泛內容類品牌;
用戶通過分享內容建立認同感;
共創(chuàng)機制可以形成UGC內容,提升轉化率和裂變效率。
2.如何落地這套閉環(huán)?——五步拆解實操參考
我們可以以一個“本地汽車服務門店”為例,把小米參與感閉環(huán)落地成可執(zhí)行的動作。
Step1:喚起感知(Awareness)
拍攝“門店一日工作記錄”,讓用戶看到施工流程;
用朋友圈或視頻號展示“車主真實問題→如何處理”;
在群里征集“你最煩的洗車體驗是什么”,制造代入感。
Step2:共創(chuàng)產品(Co-creation)
發(fā)起香氛產品眾測體驗活動,讓用戶票選門店主香型;
讓車主共同決定會員卡名稱/套餐組合;
設計“車主故事墻”,讓老用戶上傳照片和名字,成為“參與者”。
Step3:建立反饋(Feedback)
被采納的建議,社群內公布反饋,并附帶感謝禮包;
制作“本月被采納建議榜”,刺激更多意見表達;
Step4:賦能用戶(Empowerment)
設立“金牌車主”“共創(chuàng)會員”標簽,在群內或車店展示;
開放部分優(yōu)惠服務僅對“共創(chuàng)用戶”;
定期組織“VIP車主沙龍”,讓他們優(yōu)先體驗新品服務。
Step5:引發(fā)裂變(Evangelism)
發(fā)起“曬車主照片+推薦香氛,贏免費打蠟券”活動;
設置“邀請好友進群+曬圖送洗車券”機制;
這一整套流程,不僅能激活老客戶、吸引新客戶,更重要的是:用一群人的參與和榮譽感,來打造長期的產品粘性和品牌信任。
3.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很多企業(yè)模仿小米做“參與感”活動,但效果平平,問題往往出在“形式化”而非“系統化”。
做了用戶投票,但沒有反饋機制→用戶感覺被利用
開了社群征集建議,但從未采納→用戶熱情被浪費
發(fā)了獎勵,卻沒有榮譽感設計→用戶不留存
所以真正落地的關鍵,在于:
只有將這五步閉環(huán)變成企業(yè)的常規(guī)運營邏輯,而不僅是一時的促銷噱頭,才能真正形成“用戶共創(chuàng)型品牌”。
4.寫給還在猶豫的你
不是每個品牌都能成為小米,但每個品牌都能擁有“自己的參與感閉環(huán)”。你不需要百萬粉絲或數十人團隊,只要你愿意相信:與其取悅用戶,不如邀請用戶共創(chuàng),那你就已經走在打造下一款爆品的路上了。
六、結語:參與感不是營銷技巧,而是爆品底層方法
回顧小米的成長軌跡,“參與感”不僅僅是一種營銷手段,更是一種深植于企業(yè)基因的底層方法論。它改變了傳統“廠商-消費者”的單向關系,塑造了一個雙向互動、共生共贏的品牌生態(tài)。這套機制告訴我們,爆品的核心不在于砸多少廣告預算,也不在于設計多少噱頭,而在于讓用戶真正成為產品的主人,擁有參與權和發(fā)言權。只有這樣,用戶才會從被動的買家,轉變?yōu)橹鲃拥膫鞑フ吆推放剖刈o者。
在當下流量成本日益攀升、消費者認知日益理性的時代,企業(yè)如果還停留在“投錢買流量”的老思維里,很難再復制過去的爆款神話。唯有像小米這樣,深耕參與感,構建完整的營銷閉環(huán),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持續(xù)保持優(yōu)勢。
無論你是創(chuàng)業(yè)者,還是企業(yè)運營者,理解并踐行“參與感”方法論,既是一場用戶關系的革新,也是一條打造爆品的必由之路。未來,屬于愿意與用戶共創(chuàng)、共贏的品牌。
媲美《神醫(yī)嫡女要翻天》,書迷熱捧的必讀小說,做夢都吃糖
言情小說《神醫(yī)嫡女要翻天》何以讓你想成為書中的女一號
古言神醫(yī)文,強推《神醫(yī)世子妃》《神醫(yī)嫡女》《神醫(yī)凰后》爽翻天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