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來說,教室的角落有兩個經(jīng)典角色:
一個是隨時準備搶答的“預備役狀元”,另一個是看起來像來蹭暖氣的“低調(diào)路人甲”。我們習慣了給后一類貼標簽,比如“不開竅”“不用功”“天資差”。
可你有沒有想過,也許他不是不開竅,而是懶得搭理你那一畝三分地的應試套路?
因為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笨孩子學不會,而是聰明孩子懶得學。
我認識一個男孩,低年級時,他對乘法口訣表興趣不大,老師念“九九八十一”,他坐在座位上疊紙飛機。
直到有一天,他偶然聽到一個學霸在講解“函數(shù)是一種關系”。他眼睛一亮,仿佛聽到了靈魂深處的召喚。他說:“這就像我和小玲的關系,她不理我時,我就是0,她一搭理我,我就暴漲成無限大?!?/p>
從那天起,他的數(shù)學成績像火箭一樣,越飛越高。
所以,“不開竅”的孩子,其實是還沒遇到讓他“上頭”的知識點。
你以為他沒努力,他其實只是在等那道電光火石的火花劈頭蓋臉劈下來。
一、難度,是天賦的照妖鏡
很多人以為,難的東西孩子更學不動。
錯了。
簡單的東西沒挑戰(zhàn),他們才懶得理你。
比如說小學數(shù)學,考的是口算速度,是誰把手舉得快;到了高年級,忽然要解應用題、函數(shù)、幾何——噢,世界一下子有意思了。
我小時候?qū)W代數(shù)跟看說明書一樣——索然無味。
但一學幾何,整個大腦突然嗡的一聲,開始點亮燈泡。原來世間萬物的對稱與美感,居然能化成角度與邊長。我徹底淪陷。
你可以說我是后來居上,但我更愿意稱之為“開竅”。
那年我教表弟數(shù)學。
前五節(jié)課他像爛泥一樣癱在書桌上,連“3+2”都能算成5.1。我氣得想把他塞進洗衣機攪拌三輪。直到第六節(jié)課講“函數(shù)圖像”。他眼睛亮得像是,櫻木花道聽到《灌籃高手》里安西教練說“你可以打籃球”的那一刻。
他居然開始主動畫圖,還畫得比我細致,還加上坐標系美化。
我問他:“你喜歡這個?”他說:“這像我玩游戲做地圖編輯一樣?!睆哪侵螅刻毂еn本不撒手。
我媽都感嘆:“孩子不是笨,是以前的數(shù)學不配吸引他?!?/p>
結(jié)論呢?
不是孩子不努力,是你讓他努力的方向無趣得像白開水加生面粉,既無味又墜得慌。
二、人群的氣味,決定你飛哪邊
學生換座位,堪比朝代更替。
有的孩子本來穩(wěn)如老狗,換了一個“泥石流”鄰座,瞬間墜入深淵;另一些孩子默默無聞,一搬到學神旁邊,成績飆升得像開掛。
人是種群動物,這句話沒毛病。
但學生尤其敏感,對身邊人的學習狀態(tài)極其容易模仿。你坐在一個像蒸汽機一樣運轉(zhuǎn)的學霸旁邊,光那股“我要考清北”的氣場,就能讓你從劃水變奮進。
反之,你坐在一個整天研究《原神》抽卡機制的“神秘力量聚集地”旁邊,遲早被帶偏,眼里只?!笆B保底”。
我初中有個同學叫大濤,號稱“劃水大師”。
那時候,他的座位一度靠近教室后門,每天上課如看電影:主角是老師,背景音是“我是誰我在哪”。有一天,命運安排他坐到了年級第一的“沉默學神”旁邊。學神話少,但有個習慣:每天下課復盤錯題,還會寫一頁反思。
他覺得這行為太奇怪,但奇怪歸奇怪,看久了也心癢。
有次學神去倒水,他無聊翻開了學神的錯題本。
看到一行字:“錯題是自己對自己的嘲諷。”從那之后,大濤開始偷偷改答案,試圖提前抄襲出“正確的軌道”。
但越抄越發(fā)現(xiàn),抄不來,于是開始硬著頭皮搞懂。
三個月后,他的排名從年級倒數(shù)第七飆升至中等偏上。有人調(diào)侃他“開竅了”,他擺手說:“沒有,是我那同桌的眼神太壓迫了,像在說‘你別污染我’?!?/p>
人嘛,有時候不需要講道理,只要坐在對的人旁邊。
三、一束光,能讓影子跳舞
孩子不努力,有時候不是不想努力,是沒人相信他會成功。
他像黑夜里長出的野草,沒人施肥,也沒人關心他長成啥樣。但如果你哪怕偶爾給他點陽光,他就會瘋長得像裝了外掛的向日葵。
很多老師和家長,不自覺地形成一種“成功預期歧視”:覺得聰明孩子值得鼓勵,差生只配批評。殊不知,這恰恰是孩子一生的分水嶺。
我曾經(jīng)帶過一個學生,叫阿良。
他數(shù)學常年掛在40分以下,家長愁到發(fā)際線倒退,老師基本放棄治療。有一天,我批改作業(yè),發(fā)現(xiàn)他在草稿紙上,用一種非常奇葩但邏輯清晰的方式推導了一個二次函數(shù)。我拿著那張紙去找他:“你自己想出來的?”
他紅著臉點頭:“我怕寫錯,被笑話。”
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個在黑暗里偷偷長大的孩子。
我把他的解法寫在黑板上,大聲說:“這是全班最有創(chuàng)意的解題方式?!苯淌野察o三秒,掌聲雷動。
從那之后,他仿佛變了一個人,成績像被施了魔法,三個學期之后,竟然考進了年級前十。
是啊,人不怕黑,怕的是黑了以后沒人點燈。
所以,孩子不開竅,是因為你沒把門敲對。
要想孩子“開竅”,靠死磕不如靠點燃。你可以換個思路,不是讓孩子去適應死板的學習方式,而是把學習的門換成他能打開的那種。
怎么辦?
1.找到那個“讓他興奮”的知識點。孩子不努力,不是因為蠢,是因為覺得無聊。像素風游戲能上癮,數(shù)學就不能?設計點挑戰(zhàn)與未知,別讓學習像在擠牙膏。
2.創(chuàng)造“牛人包圍”的環(huán)境。安排一個學習勁頭猛的同桌,比請十個補課老師都強。
3.別總催促,多給點光。學習不是任務,而是一個發(fā)現(xiàn)自我的旅程。如果你只會說“你再不學以后就完了”,孩子腦內(nèi)只剩“那不如現(xiàn)在就躺平?!?/p>
真正開竅的瞬間,大多不在雞血與補習之間,而在一個被理解的眼神,一次被鼓勵的嘗試,一個好玩的題目背后,悄然綻放。
人生啊,有時候就像一個被誤會的孩子——不是不愿意努力,只是你還沒發(fā)現(xiàn)他其實很聰明。
聲明:個人原創(chuàng),僅供參考大v號是怎么做到10W+的閱讀,用這些方法賺大發(fā)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