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平安銀行官網披露的“平安智貸模式”合作名單,意外揭開其零售業(yè)務轉型的深層邏輯——當母公司消費貸規(guī)模大幅縮水時,子公司消費金融業(yè)務卻逆勢狂飆。這場“收縮與擴張”的博弈,不僅是一組數(shù)據(jù)的反差,更是銀行在零售轉型中對風險與收益的重新權衡。
01.業(yè)績“冰火兩重天”:轉型中的數(shù)據(jù)反差
2024年,平安銀行零售業(yè)務呈現(xiàn)出鮮明的“撕裂感”:
母公司業(yè)務收縮:個人消費貸余額從2023年的約5400億元降至4746.63億元,直接縮水653.37億元;零售業(yè)務營收同比下降25.9%至712.55億元,凈利潤更從“利潤支柱”跌至2.89億元,同比降幅高達94.8%。
子公司逆勢爆發(fā):旗下平安消費金融公司(簡稱“平安消金”)營收45.19億元(同比+24.6%),凈利潤10.2億元(同比+108%),總資產突破540億元,成為集團消費金融領域的“新引擎”。
這種“母公司收縮、子公司擴張”的反差,并非偶然,而是平安銀行零售戰(zhàn)略主動調整的結果——通過業(yè)務分層與風險切割,在不同市場區(qū)間尋找新的增長路徑。
02.智貸平臺:從“放款方”到“中介”的角色重構
平安銀行官網對“智貸平臺”的定義,道出了轉型的關鍵:這是一個“為用戶推介第三方貸款產品的優(yōu)選平臺”。其披露的合作網絡中,螞蟻智信(支付寶)、抖音支付等流量巨頭負責“引流”,重慶美團三快小貸、度小滿小貸、攜程小貸及網商銀行、微眾銀行等提供“資金支持”,而平安銀行則輸出“風控技術+品牌信任”,共同構建起“銀行導流、第三方放貸”的助貸生態(tài)。
(智貸模式合作名單)
在此模式下,平安銀行的角色徹底轉變:用戶申請“平安智貸”時,資金實際由合作機構(如螞蟻、美團小貸)發(fā)放,銀行僅收取服務費,不承擔信貸風險。消費貸規(guī)模的縮水,并非業(yè)務衰退,而是主動“讓渡客群”——將下沉市場、高風險用戶導流至第三方,母行則聚焦優(yōu)質客群,追求“低風險、高收益”。
值得注意的是,平安消金(陸金所持股70%)的快速擴張,正是得益于這種集團協(xié)同:通過平安銀行的流量與風控支持,低成本獲取用戶,再以高息產品覆蓋風險,形成“資源-用戶-收益”的閉環(huán)。
03.客群分層:母行與子公司的“互補戰(zhàn)場”
平安銀行零售改革的核心,是對客群進行精準分層:
母行“做優(yōu)”:收縮消費貸中的“次級客群”(征信較花、收入不穩(wěn)定用戶),轉而加大房貸、經營貸等低風險業(yè)務投放,集中資源服務優(yōu)質用戶,降低整體風險敞口。
子公司“做廣”:平安消金承接母行篩選出的“下沉客群”,以“高額度(最高30萬)、秒批放款”為賣點,精準滿足三線及以下城市用戶“急用錢”的需求。這些用戶因收入波動大、征信記錄少,難以通過銀行自營風控,卻成為消金公司的目標群體——通過年化利率24%左右的產品,實現(xiàn)“高收益覆蓋高風險”。
這種“母行守優(yōu)、子公司拓廣”的策略,本質是一場“風險切割”實驗:讓專業(yè)機構在各自擅長的領域承擔風險、獲取收益,形成集團內部的業(yè)務互補。
04.在“輕模式”與“重責任”間找平衡
平安銀行的零售“裂變”,是對金融風險與市場機會的重新分配:母行通過“輕中介”模式降低風險,子公司憑借“高息差”挖掘下沉市場潛力。但在監(jiān)管趨嚴、用戶維權意識提升的背景下,這種模式的可持續(xù)性,取決于能否平衡“輕資產收益”與“品牌責任擔當”。
2025年,平安銀行若想走出轉型陣痛,關鍵在于筑牢合規(guī)底線——既要確保合作機構的行為可控,也要讓用戶清晰知曉資金來源與成本構成。畢竟,金融轉型可以切割風險,卻無法切割對用戶的責任,這才是零售業(yè)務長久發(fā)展的根基。
想成為會說話的人?先養(yǎng)成這6個「開口習慣」就行!
① 物理清晰:先讓聲音"站得住"? 氣息練習:每天早起對著墻吹紙巾(把紙巾貼墻上,用氣息托著它不掉,一開始能撐5 秒就不錯,練到30 秒,說話氣兒就足了)? 繞口令訓練:從簡單的來,quot;四是四,十是十",慢慢加快,重點不是快,是每個字都咬清楚? 朗讀法:大聲讀新聞,用手機錄下來,聽聽有沒有"嗯"" 啊" 這些說話太啰嗦沒重點,這個技巧能讓你說話邏輯清晰、重點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