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博藝
2025年,AI硬件領域迎來了具備“爆款”潛力的重要玩家。
Meta的AI智能眼鏡,初創(chuàng)企業(yè)Plaud.AI推出的AI卡片錄音機,均實現了百萬級出貨量。從這兩類代表性產品的發(fā)展路徑中,可以觀察到一個清晰的趨勢:
不做大眾產品,而是瞄準特定場景,在新興品類中深挖用戶需求。這幾乎成為了AI硬件的標準公式。
在科技巨頭紛紛押注通用大模型的浪潮中,一批瞄準特定場景的AI硬件產品正在悄然崛起。根據洛圖科技數據顯示,2025年中國AI硬件市場規(guī)模預計達1.1萬億元,同比增長13.4%,未來五年復合增速高達18%。
在這片萬億級藍海中,一個個小眾的細分賽道正孕育著令人驚喜的創(chuàng)新力量。
“小而美”的AI硬件正在悶聲發(fā)大財
AI玩具、AI錄音、AI聊天……各種巨頭認為“賺不了大錢”的賽道,擠滿了新興的硬件公司,其中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產品。
在AI玩具領域,躍然創(chuàng)新推出的AI交互式對話掛件玩具BubblePal,可掛載于毛絨玩具上賦予其交互能力。家長可設置孩子喜歡的動畫人物,如佩奇、邦尼、阿奇、天天等,讓玩具以對應角色的口吻與孩子交流。
圖源:躍然創(chuàng)新
其聯合創(chuàng)始人高峰在火山引擎FORCE大會上透露,自去年7月正式發(fā)售以來,BubblePal累計銷量已突破25萬臺。以一臺399元的C端價格計算,總銷售額或已突破1億元。
同樣聚焦兒童市場的AI玩具公司FoloToy,則采用“大模型+故事機”模式,并與火山引擎、亞馬遜、阿里等平臺達成合作。其創(chuàng)始人在接受鈦媒體采訪時表示,今年一季度銷量已接近去年全年2萬+臺的銷量,且今年銷售目標為去年的15倍,達到30萬臺。以258-699元的產品售價計算,總銷售額同樣有望突破1億元。
在AI會議記錄領域,Plaud.AI和出門問問的TicNote磁吸錄音筆成為典型代表。
圖源:Plaud.AI
其中,Plaud.AI錄音筆解決了iPhone用戶無法通話錄音的問題,并引入ChatGPTAI大模型實現語音轉錄、智能提煉要點等功能。7月23日,Plaud.AI官方宣布,Plaud全球銷量突破100萬臺。
而TicNote則以3mm超薄機身、29克重量及磁吸設計無縫貼合手機,成為職場人士的“隱形外掛大腦”。其雙模式錄音配合ShadowAI自動生成會議摘要、待辦清單的功能,解決了傳統(tǒng)錄音設備“錄完即棄”的痛點。截至8月1日,TicNote全球銷量破萬,在國內京東相關品類排行第11名。
在AI聊天伴侶領域,支持語音交互的“小智AI”,在3個月時間里,通過其開放接口,接入設備增長了20萬臺,幾乎以每月翻倍的速度增加。
今年2月,大量電子愛好者將“小智AI”的視頻發(fā)布到小紅書等社交媒體,迎來了爆發(fā)式增長。短短幾個月,就登上了GitHub全球排名第一位,吸引了全球近4萬AI開發(fā)者。這得益于“小智AI”的“低門檻”,它吸引了大量非專業(yè)用戶:大學生、產品經理,甚至家長帶著孩子也可以一起參與硬件共創(chuàng)。
圖源:小紅書
在AI耳機領域,主打會議場景的“未來智能”累計出貨超100萬臺,其中訊飛AI會議耳機超80萬臺,營收連續(xù)三年翻倍增長。以訊飛AI會議耳機Pro3為例,它圍繞辦公會議全流程提供解決方案,從錄音轉寫、重點標記到后續(xù)任務分配,成為生產力鏈條的核心節(jié)點。這種“越垂直,越極致”的邏輯,有效擊中了商務人士的效率痛點。
毫無疑問,這些產品的共性在于通過將AI能力深度融入垂直場景,解決用戶的具體問題。它們避開了大模型通用平臺的鋒芒,在夾縫中開辟了自己的生存空間。
不過有個例外,就是AI眼鏡,在AI眼鏡領域,國內的廠家占據了AI眼鏡展臺的半壁江山。雷鳥、Rokid、XREAL、星紀魅族等產品都來自國內公司,引起了不小的關注度。但隨著「百鏡大戰(zhàn)」的到來,阿里巴巴夸克AI眼鏡、小米以及奇虎360等大廠產品的入局,該領域競爭格局已發(fā)生顯著變化,從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AI眼鏡極有可能成為第一個從“小眾”走向“大眾”的AI硬件。
成功的AI硬件:AI只是手段,而非目的
AI硬件之所以成為大模型與智能體之后的另一風口,原因在于AI硬件是人們接觸和使用AI最直接、最自然的入口。
2025年5月22日,OpenAI宣布以近65億美元的全股權交易,正式收購由蘋果前首席設計官喬納森·艾維創(chuàng)立的硬件初創(chuàng)公司IOProducts。
這場收購的核心目標就是解決一個根本挑戰(zhàn):隨著技術演進,頭部模型之間的差距正在縮小,AI的競爭壁壘,逐漸從模型本身轉向用戶觸達和應用落地的能力。
OpenAI選擇直接切入硬件底層,打造專屬的AI原生入口設備。目的是為了讓AI“落地到生活中”,成為用戶每天都能觸達的存在。
圖源:豆包AI生成
但一個關鍵問題隨之而來:什么樣的硬件才能真正承載起“入口”的重任?
與追求“無所不能”的AI大模型不同,成功的AI硬件產品必須具備清晰的定位。
用戶為硬件買單時,核心訴求是解決某個具體問題或提升特定場景體驗。此時,AI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工具和手段,而非目的本身。
比如,翻譯耳機不需要理解歌詞的意境,它只需要在嘈雜環(huán)境下準確、低延遲地翻譯日常對話的關鍵詞句。兒童陪伴機器人不需要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它需要的是符合兒童認知水平、安全可控的對話引導和情感反饋。
用戶購買決策的關鍵,在于硬件產品是否有效地解決了他們的某個具體痛點,并且解決方案是直觀、可靠、體驗良好的。AI在這里是賦能者,是提升硬件原有核心能力的“形容詞”,而非讓用戶困惑的“玄學”。
圖源:豆包AI生成
在“寸土寸金”的硬件上,保證核心功能在目標場景下的穩(wěn)定、流暢、可靠運行,遠比追求支持更多泛化能力重要。AI能力必須服務于這些核心功能,而不是喧賓奪主地堆砌與載體特性不符的“炫技”功能,強行塞入不成熟的通用AI功能,反而會破壞核心體驗。
比如,此前的“第一代”AI硬件——AIPin的失敗,其中一個原因就是“既要又要”,曾有國外媒體記者MarkGurman評論道,AIPin的失敗在于忽略了用戶兜里的智能手機,它試圖取代手機,卻連基本功能都做不好。
因此,AI硬件不可能“大而全”,而只能是“小而美”。喬布斯那句“把復雜留給自己,把簡單留給用戶”的經驗,在AI硬件時代依然通用。
AI硬件未來已來,但前路仍充滿荊棘
AI硬件能否成為下一個萬億級市場?答案是肯定的,但道路并非坦途。
AI賦能硬件的想象空間巨大。從娛樂交互,到個人健康監(jiān)測、家庭服務、專業(yè)工具等,AI硬件將滲透生活的方方面面。
然而,正如上文所說的“小而美”一樣,迄今為止,尚未出現一款像iPhone之于智能手機、AirPods之于TWS耳機那樣,真正引爆市場、定義品類的現象級AI硬件產品。許多產品仍在探索價值定位,未能真正解決用戶的需求。
圖源:Rabbit
因此,AI硬件賽道目前仍處于非常早期的“戰(zhàn)國時代”。巨大的潛力下,誰能率先找到那個殺手級應用場景,打造出兼具強大功能、優(yōu)秀體驗、合理價格和良好生態(tài)的標桿產品,誰就能在這個潛在的萬億藍海中占據先機。
綜上所述,雷科技預判AI硬件創(chuàng)新的未來,將沿著2條主線深化:一是垂直場景的持續(xù)深耕;二是探索AI在更多物理交互場景的應用。
這是一場不管是對大廠還是對初創(chuàng)公司來說,都相對公平的競賽。
大廠做AI智能硬件也不一定成功。比如說,三星雖然2024年進入了智能戒指市場,但銷量平平。反而一些國內的初創(chuàng)公司,在一些領域做出了不錯的成績,這也許就是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機會點。
硬件不會贏家通吃,每一款產品都會有自己的精準受眾。
在科技行業(yè)的歷史長卷中,顛覆往往來自邊緣。未來已來,只是分布不均。這些深耕垂直賽道的隱形冠軍們,正將AI的未來一點點嵌入現實。
來源:紅網
作者:陳慶麟
編輯:帖娟妍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