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德國國防部向媒體“報喜”,招募新兵取得成功,擴軍獲得“開門紅”。截至7月21日,德軍新招募入伍13750人,比去年同期增長約28%。目前,德國現(xiàn)役軍人約有18.31萬人。
德國PzH-2000型自行榴彈炮
為應對北約新規(guī)和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德國重新走上了“整軍備戰(zhàn)”之路,計劃5年后,現(xiàn)役兵力增至26萬人,預備役士兵增至20萬人。照今年這種可喜的勢頭,德國應該能如期實現(xiàn)擴軍目標。
借著俄烏沖突這把“火”,在2022年的新戰(zhàn)略中,北約將俄羅斯列為主要安全威脅,并開啟了雄心勃勃的擴軍之路。去年10月,有媒體報道,北約計劃新增49個戰(zhàn)斗旅,每旅配置5000人,這就是整整24.5萬人。至于擴軍所需資金,由各北約國家提高國防預算來承擔。
這就有了在6月份的北約峰會上,各成員國承諾將國防開支提高至GDP的5%的場面。然而,當前歐洲多國正勒緊褲腰帶過日子,這筆額外的開支從何而來?要在32個北約成員國中一碗水端平,談何容易。就是之前2%的目標,當前依然有9個國家尚未達到,難不成讓他們直接來個“三級跳”?
同樣在6月份的北約峰會上,特朗普卻大言不慚聲稱,“美國無須遵守5%的承諾”。這一下就暴露出了北約擴軍的本質。所謂“擴軍”,讓北約國家自己承擔“責任”,無非是美國實現(xiàn)自身算盤的一種手段。
德國總理墨茨
俄烏沖突進行了3年多,按照美國的戰(zhàn)略盤算,俄羅斯熊被拖進了泥潭,美國的軍工復合體也賺得盆滿缽滿,到目前為止,已經沒有更多油水可撈了。留下的爛攤子,準備讓北約歐盟接手。北約接手的方式,就是擴軍備戰(zhàn),把“火藥桶”裝得滿滿的,準備下一次引爆,讓美國再次收割。
德國作為歐盟人口、經濟、工業(yè)第一大國,在歐洲國防自主的背景下,自然要帶個好頭。這其中有他自身的考量。
一是突破長期軍事禁錮。作為“二戰(zhàn)”戰(zhàn)敗國,德國曾經被徹底解除武裝,盡管后來在美國的授意下逐步松綁,但時至今日,其憲法依然禁止其“準備侵略戰(zhàn)爭”,對外軍事行動需符合國際法。但借著2022年爆發(fā)的俄烏沖突,其不斷突破援烏武器上限。如今在北約要求下擴軍,更是進一步掙脫束縛的好機會。
二是爭取主導歐洲事務。德國、法國、英國這些歐洲老牌國家,在歷史上為爭領導地位曾經打得你死我活,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也跟他們都有關系。如今,德國作為地區(qū)和世界大國,卻不能像英、法那樣坐進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交椅。在歐洲內部事務中,經濟分量很大,但政治分量卻不足以一呼百應。此次開啟擴軍,是要試圖在軍事領域,在未來歐洲防務自主上掌握話語權、主導權。
德國老牌軍工企業(yè)蒂森克虜伯
三是分取國防軍工蛋糕。如果北約成員國國防支出都達到5%的水平,那就要額外增加1.9萬億美元。根據北約的規(guī)劃,5%的軍費支出,其中3.5%用于核心軍費支出,1.5%用于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和網絡安全等。假如其中一半用于武器裝備、國防軍工采購,那就是每年約1萬億美元的大蛋糕,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誰人不垂涎?刨掉美國賺走的大頭,德國作為歐盟內的軍工強國,或許能喝到不少的湯。這不,聞到肉香味,德國的重要軍工企業(yè)蒂森克虜伯集團、萊茵金屬等,包括軍民兩用企業(yè)大眾、寶馬、奔馳等,今年以來股價已經大幅上漲,有的接近翻番。
不過,戰(zhàn)車一旦開動了起來,有時候就不是某些個人能夠控制的。德國還是應該吸取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教訓,不要再次重蹈歷史的覆轍。
都市異能小說巔峰之作:過去20年十大高質量好書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