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2024年是新勢力集體“打怪升級”的一年,那2025年,零跑可以說是最先打通任督二脈的那一位。
5月銷量數據剛一公布,零跑以45067臺的交付量再次斬獲新勢力銷量冠軍,連續(xù)三個月蟬聯第一。而且不光同比增長148%,環(huán)比也漲了9.8%,可以說是逆勢狂飆。前幾個月也同樣給力——3月3.7萬,4月4.1萬,5月4.5萬,妥妥的“三連跳”,把理想和小鵬甩在了身后。
這架勢,一時間讓不少人開始重新審視零跑:它到底憑什么?
說實話,我第一次開零跑C11的時候,是抱著點“看笑話”的心態(tài)去的。當時試的是一臺增程版,動力談不上暴力,但平順度不錯,靜謐性在這個價位里也挑不出太大毛病,唯一讓我皺眉的是內飾的用料……有點塑,但你一看售價,嗯,也就釋然了。
而這種“看似減配,實則精準控制成本”的打法,其實正是零跑眼下成功的核心。
一、賣得好,還是賣得“便宜”?
零跑現在火,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便宜。
但“便宜”背后,是一整套體系的“成本錘”。零跑早就走上了全域自研的路線,從“三電”系統(tǒng)到車身、座艙、電控,幾乎能自主搞定的它都不外包。官方說法是60%的零部件實現自研,雖然這個數字得打點折扣,但你不能否認,這確實讓它在成本端玩得很溜。
拿C10舉個例子,這臺車在同級別純電SUV里,起步價壓到12萬以內,配置還堆得挺滿——大屏、輔助駕駛、L2+,該有都有。別的品牌做不到?不是做不到,是不愿意這么干——一旦成本底線打破,誰都得卷進去。
二、產品線夠廣,才是零跑的殺招?
從我這幾年看車市的感覺來說,新勢力成功的前提,永遠是產品線踩在主流需求點上。
零跑的C11搞定了中型SUV這個“兵家必爭之地”,C10把緊湊型電車市場掃了一遍,T03穩(wěn)扎A00級純電代步小車市場,現在再加個C16打六座SUV,家用、通勤、增程、純電都能照顧到,B10再拉低入門門檻,補齊轎車短板。
你可以說它什么都做,但這其實是技術平臺化帶來的成本和效率優(yōu)勢。零跑一套平臺多車共用,不靠高溢價賺錢,靠的是“高頻打單”的規(guī)模效應。
三、銷量背后有沒有“隱憂”?
我不想給零跑潑冷水,但有些東西,確實值得消費者警惕。
比如很多人不知道,零跑幾乎所有車型的額定載重量都卡在國標底線。像C11、C10這類五座SUV,最大核載都是375公斤,換算下來剛好五個75公斤的成年人。
這沒違法,符合國標,但問題是,這種卡著最低標準走的做法,長期來看,可能會影響用戶對車輛結構強度、耐用性和安全性的信任感。
我朋友是4口之家,周末出去自駕,爸媽+孩子+行李箱+飲用水,一車坐滿,C11就感覺懸掛吃力,尤其過減速帶時明顯彈跳幅度大。不是說車不能開,是你真感覺不那么“抗造”。
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C01上。雖然續(xù)航沒問題,但這個價位對標的是比亞迪漢、吉利銀河E8,甚至蔚來ET5,這幾家的品牌勢能和配置誠意顯然都不差。零跑C01的銷量拉不起來,不是偶然。
四、技術、價格與品牌,零跑到底靠哪一個?
我覺得零跑的本質還是靠“技術降本”這一套打天下——它不是沒有技術,而是它的技術是為了壓價服務的,而不是炫技。
而這套打法,短期看,是有效的。但長遠來看,能不能撐起品牌溢價、能不能進入更高端市場,那就得另說了。
比起理想、小鵬走“智能豪華路線”,零跑更像是電車里的“小米打法”:不貴,堆料,求量。但小米后來也往高端走了,零跑要不要走這一步、能不能走這一步,是個巨大的問號。
總結:銷量只是階段勝利,品牌才是持久戰(zhàn)
零跑這幾個月的表現,值得肯定。作為一個曾經被邊緣化的新勢力,它靠技術自研和成本控制硬是殺出一條血路,令人佩服。
但銷量并不代表一切,尤其在中國這個電動車內卷最激烈的市場,“快”不是關鍵,“穩(wěn)”才是核心。安全性、耐用性、品牌信任度這些軟指標,是不是能跟上銷量增速?這決定了零跑下一步是繼續(xù)上升,還是掉頭向下。
至少現在來看,它跑得還不錯,但路,還很長。
小說:她背鍋嫁殘疾總裁,跳河后才知真相,總裁追妻火葬場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