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te/Grand Order 簡中版9周年專屬PV——九夏溟花引
聚焦FOPLP賽道。
在半導體行業(yè)追求更大尺寸、更高效率芯片設計的浪潮中,扇出型面板級封裝(FOPLP)技術正成為各大巨頭角逐的焦點。近日,日本尼康宣布加入這場技術競賽,其新型DSP-100數字光刻系統已于7月正式開啟訂單接收,引發(fā)行業(yè)廣泛關注。
隨著人工智能、5G等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芯片對性能和集成度的要求日益提升,傳統封裝技術逐漸難以滿足需求。FOPLP技術憑借在大尺寸基板上實現高密度集成的優(yōu)勢,成為突破芯片性能瓶頸的關鍵方向。臺積電、英特爾、三星等半導體巨頭紛紛布局該領域,推動行業(yè)向更大尺寸面板封裝轉型。在此背景下,尼康的入局無疑為這場技術競爭注入了新的活力。
據尼康新聞稿及TechPowerUp、XenoSpectrum等媒體報道,DSP-100數字光刻系統專為先進AI芯片封裝所使用的600毫米見方面板量身打造。該系統的推出,彰顯了尼康在半導體制造設備領域的技術積累與創(chuàng)新能力。尼康計劃于2026財年交付首批DSP-100系統,這一時間節(jié)點與行業(yè)對FOPLP技術的商業(yè)化推進節(jié)奏高度契合。
從行業(yè)動態(tài)來看,臺積電已計劃在2027年啟動FOPLP技術的試生產,首批面板尺寸為300×300毫米,雖小于早期測試的510×515毫米,但標志著該技術向商業(yè)化邁出重要一步。而尼康的DSP-100系統直接支持600×600毫米玻璃或樹脂面板曝光,在尺寸上實現了更大突破。這種更大尺寸的面板能夠容納更多芯片單元,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為芯片制造商帶來顯著的成本優(yōu)勢。
DSP-100系統在性能上表現亮眼。其線距分辨率達到1.0μm,套刻精度為±0.3μm,這兩項關鍵指標確保了在大尺寸面板上實現高精度的芯片封裝,滿足先進AI芯片對細微電路連接的嚴苛要求。在處理效率方面,該系統每小時可處理50塊510×515毫米面板,高效的處理能力能有效提升生產線的產能。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對于600×600毫米面板的支持,使得100毫米芯片封裝的單片基板生產率較300毫米晶圓提高9倍,這將極大縮短芯片的生產周期,降低單位制造成本。
除了在尺寸和效率上的優(yōu)勢,DSP-100系統還具備多項創(chuàng)新特性。它能夠對基板翹曲和變形進行高精度校正,這一功能有效解決了大尺寸面板在制造過程中易出現的物理形變問題,保障了封裝質量的穩(wěn)定性。同時,該系統采用無掩模技術,不僅簡化了生產流程,還大幅降低了因掩模制作和維護所產生的成本。此外,固態(tài)光源的應用最大限度地減少了設備的維護需求和成本,進一步提升了設備的綜合性價比。
三星的進步
在競爭格局中,三星憑借其多元化的先進封裝解決方案占據一席之地。目前,三星已構建起包括I-Cube2.5D、X-Cube3DIC以及2DFOPKG封裝在內的技術體系,覆蓋了不同場景下的芯片集成需求。尤其在移動設備和可穿戴設備等對低功耗內存集成要求較高的領域,三星推出了扇出型面板級封裝(PLP)和晶圓級封裝平臺,展現出強大的技術適配能力。
從實際應用來看,三星的PLP技術已在消費電子領域實現落地。據Newsis報道,三星旗下GalaxyWatch中搭載的ExynosW920芯片便采用了PLP技術,通過高效的封裝設計,在有限的空間內實現了芯片性能的優(yōu)化,提升了智能手表的運行效率與續(xù)航能力。此外,有消息稱谷歌Pixel手機所使用的TensorG4芯片也應用了三星的PLP技術,這一合作進一步印證了該技術在移動終端領域的可靠性與競爭力。
不過,當前三星對PLP技術的應用范圍仍存在明顯局限,主要集中在移動芯片和電源管理IC等領域。這種應用場景的集中化,在行業(yè)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逐漸顯現出潛在風險。隨著人工智能(AI)和高性能計算(HPC)成為驅動半導體行業(yè)增長的核心引擎,相關芯片對封裝技術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僅需要更高的集成度和更優(yōu)的散熱性能,還需要在成本控制上具備優(yōu)勢,而PLP技術在大尺寸面板集成、多芯片異構封裝等方面的特性,恰好與這些需求相契合。
對此,業(yè)內專家發(fā)出警告,若三星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全球半導體競爭中保持優(yōu)勢,必須加快將PLP技術拓展至AI和HPC應用領域。目前,臺積電、英特爾等競爭對手已在高端封裝領域積極布局,將先進封裝技術與AI芯片、HPC芯片深度融合,搶占市場先機。三星若不能及時跟進,很可能在未來的技術競爭中錯失發(fā)展機遇,導致其在高端芯片封裝市場的份額被擠壓。
因此,對于三星而言,突破PLP技術的應用邊界,向更廣闊的高端領域延伸,不僅是提升自身技術實力的必然選擇,更是鞏固其在全球半導體產業(yè)中地位的關鍵舉措。
*聲明:本文系原作者創(chuàng)作。文章內容系其個人觀點,我方轉載僅為分享與討論,不代表我方贊成或認同,如有異議,請聯系后臺。
想要獲取半導體產業(yè)的前沿洞見、技術速遞、趨勢解析,關注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