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被罰跟中國品牌有什么關系?這是特斯拉在美國被起訴、被判罰,但是中國公司在美國呢?在歐洲呢?2.43億美元就完事了?在中國品牌大規(guī)模出海的當下,無論行業(yè)還是企業(yè)都應當引起高度關注。
如果我們說,美國法律對特斯拉夠狠的。但如果你看過當年對豐田的處罰有多狠,再結合背后的原因,相信你能想到中國公司遇到特斯拉同樣的問題會被罰得多慘。
2009年8月,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發(fā)生一起雷克薩斯ES(參數丨圖片)350失控事故,車輛因油門踏板被腳墊卡住且剎車失靈,導致一家四口遇難。美國國會質疑電子節(jié)氣門控制系統(tǒng)(ETCS)存在軟件漏洞,但國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最終未證實電子故障。
事件的時間線是這樣,2010年1月,豐田在全球召回汽車900萬輛;2010年豐田全球銷量下滑4%,美國市場份額從17%跌至15%,品牌信任度大幅下降;2012年與車主達成11億美元和解協(xié)議,2013年再支付1.6億美元補償車輛貶值損失;2014年,豐田向美國司法部支付12億美元和解金,承認“誤導消費者和監(jiān)管機構”,創(chuàng)下汽車行業(yè)最高罰款紀錄。
注意:從美國國會聽證會首次集中質疑,到2011年2月NHTSA發(fā)布最終報告,圍繞ETCS軟件漏洞的爭議持續(xù)了約1年零3個月。即,在豐田被美國官方證明沒問題的情況下,豐田還花了24.6億美元,這還沒算召回損失、品牌聲譽損失、銷量下降損失和時間成本等等。這就是一家外國公司在當地、在以法治國家著稱的美國受到的待遇。
值得中國汽車行業(yè)關注的是,豐田在美國也是納稅大戶,為什么被收拾得這么慘?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政府向通用、克萊斯勒注資800億美元實施救助,而豐田作為非本土企業(yè)未獲援助。2009年奧巴馬政府推出的“舊車換新”政策雖旨在刺激經濟,但豐田成為最大贏家(占19.4%銷量),這可能加劇了本土車企對政策傾斜的不滿。不過,該政策是普惠性的,且豐田的市場優(yōu)勢源于其混動技術(如普銳斯),而非政策偏袒。
事件爆發(fā)時,豐田在美國市場份額達17%,超過通用成為銷量第一。美國三大車企因財務困境和產品競爭力下降(如高油耗SUV占比過高),亟需轉移公眾注意力。部分政客和媒體借機炒作“電子幽靈”理論,甚至偽造事故視頻渲染恐慌。例如,2010年《紐約時報》聲稱豐田軟件存在“1600萬種崩潰組合”,但NASA審查28萬行代碼后未發(fā)現(xiàn)此類風險。
豐田在美國的工廠多為非工會化,這與依賴UAW的底特律三巨頭形成對立。2009年UAW曾施壓政府要求“購買美國貨”,并在2013年公開表示要組織豐田工人。盡管無直接證據顯示工會介入“剎車門”事件,但產業(yè)保護主義情緒為政治干預提供了土壤。
說白了,這就是一個汽車市場的爭奪戰(zhàn)。汽車是什么?是用國際市場解決國內就業(yè)壓力、提高國內產能利用率的工具。所以,一旦進口國認為你對當地產業(yè)構成壓力的時候,你一定被收拾。
1980年,日本汽車在美國市場份額突破20%后(占美國年銷量的21.3%),美國立即通過《美日汽車貿易協(xié)議》強制實施自愿出口限制(VER),將日本對美汽車出口上限鎖定在168萬輛/年。這一閾值的形成與當時美國汽車產業(yè)的脆弱性直接相關——底特律三巨頭因高油耗車型滯銷陷入虧損,而日本車憑借省油、低價優(yōu)勢快速搶占市場。無獨有偶,歐盟在2010年代對韓國現(xiàn)代、起亞的反傾銷調查,也發(fā)生在韓系車歐洲市場份額突破10%且年增速超20%的背景下。
中國電動汽車在巴西市場占比達90%(2024年)后,巴西提前一年半對進口電動車加征35%關稅,盡管電動車僅占其整體汽車銷量的5%。這種“精準打擊”反映出:當進口車在未來技術賽道形成壟斷時,即使絕對份額不高,也可能引發(fā)貿易沖突。
所以,真正值得關注的是,第一,歐美是法治國家,有事是真罰。第二,對外國公司下手遠遠比本國公司要重的多。為什么?產業(yè)鏈主導權的競爭。這種競爭導致多方的政治博弈,最終汽車廠成為棋盤上的棋子。
作為走出國門的主機廠,千萬要小心。在國內你有強大的法務部、你有超強的“不明覺厲”保護,在國外呢?看看豐田的“剎車門”事件,典型的無中生有,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如果中國品牌在其他國家遇到特斯拉這種事故呢?所以出口可能是把“雙刃劍”,這值得我們行業(yè)、我們的企業(yè)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