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凝荷
毛主席曾提出著名的論斷“槍桿子里出政權”,一生指揮過無數(shù)戰(zhàn)役,然而他卻并不熱衷于持槍。正是因為這個緣故,至今珍藏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一張照片尤為珍貴。這張照片展示了毛主席認真地端詳一把半自動步槍,這也是他唯一一張持槍的照片,拍攝于新中國首屆全軍大比武會場,連這把步槍,后來也成了極具歷史意義的文物。
這張照片和這把步槍之所以如此珍貴,除了與毛主席的密切關聯(lián)外,還深深勾起人們對上世紀60年代廣泛開展的群眾性大練兵、大比武運動的回憶。特別是那場全軍大比武的匯報表演,成為了整個大比武運動的巔峰時刻,至今仍令人津津樂道。
1964年1月,毛主席在中南海處理公務時,饒有興致地翻看著軍委提交的報告。特別是其中提到的“郭興福教學法”,這一軍事訓練改革項目引起了毛主席的濃厚興趣,因為它與他長期提倡的“軍事與政治培養(yǎng)并行”的理念相契合。接下來的幾個月里,軍隊內各個單位紛紛舉行比武大會,選拔優(yōu)秀兵員,準備參加全國性的比武盛會,同時也掀起了全國范圍的大規(guī)模群眾性練兵運動。
毛主席得知周總理、彭真、陳毅等領導人,在賀龍的邀請下,視察了北京軍區(qū)某師的比武大會,看到簡報后,他便笑著批示:“此等好事,能不能讓我也看看!”因此,黨中央決定安排在6月15日、16日,毛主席將與其他中央局、地區(qū)領導一起參加這場盛會。然而,對于軍委的高層領導如賀龍、羅瑞卿來說,這樣的安排非常緊迫,需要緊鑼密鼓地籌備。
在經過幾番討論后,時任軍委秘書長、總參謀長的羅瑞卿與副手張宗遜決定從濟南軍區(qū)和北京軍區(qū)抽調尖兵分隊,專程前往北京進行匯報表演。至此,新中國的首屆全軍大比武正式拉開了序幕。
那一天,北京西郊的射擊場上,彩旗飄揚,氣氛熱烈。毛主席坐在主席臺的正中央,周圍坐著劉少奇、周恩來、朱德、董必武、鄧小平、彭真、陳毅、賀龍、聶榮臻、李先念等黨和國家領導人。根據(jù)毛主席的指示,蔡暢、鄧穎超、康克清等幾位婦女領袖,連同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羅瑞卿夫人郝治平等人也應邀前來觀賞。
演出一開始,濟南軍區(qū)的半自動步槍多目標速射表演便引起了全場的轟動。兩名射手快速跑進靶場,毛主席拿起望遠鏡仔細觀看。隨著一陣清脆的槍聲響起,150米外的80個鋼板胸靶全部倒下,彈無虛發(fā)。這一精彩的表演讓毛主席不禁頻頻點頭,表示贊賞。
接下來,濟南軍區(qū)的射手宋世哲開始了跪姿快速射擊的表演。他以驚人的速度,在40秒內連續(xù)發(fā)射40顆子彈,100米外的鋼靶應聲倒地,還在過程中完成了四次壓彈的操作。毛主席完全被震撼,立刻起身要求工作人員拿來宋世哲使用的步槍。在羅瑞卿的協(xié)助下,毛主席仔細端詳、瞄準起來。毛主席與宋世哲進行了簡短的對話:
“這槍準嗎?”
“報告主席,非常準!”
“訓練苦嗎?”
“報告主席,不苦!”
毛主席微笑著點頭:“是的,訓練就不要怕吃苦。不怕苦,槍才能準,才能打倒一切反動派?!?/p>
這段簡短卻充滿深意的對話,不僅展現(xiàn)了毛主席的關切與興致,也為后人留下了新中國歷史上最為經典的持槍照片。
全場演出精彩紛呈,從“神槍姑娘”劉延鳳到沈秀愛、煙臺崆峒島的呂其禧祖孫三代民兵,再到偵察分隊和夜戰(zhàn)近戰(zhàn)分隊的表現(xiàn),每一場表演都讓毛主席感到全軍軍事素質的迅速提升。演出結束后,毛主席親自指示賀龍,要在全軍推廣并普及“尖子兵”的訓練經驗,并要求將此項工作作為重要任務來推進。接下來的三個月里,全國各地的比武活動如火如荼地展開,最終共有3318個單位參與,3766個項目競賽,參與人數(shù)達到數(shù)萬。
據(jù)傳,二戰(zhàn)盟軍總指揮蒙哥馬利元帥曾在參觀北京軍區(qū)某部的射擊表演后,在記者招待會上驚嘆道:“這要成為軍事家們的一條禁忌:不要和中國軍隊在地面上交手!”
盤點古詩詞里的“十年”,寫盡世事滄桑,哪一句最讓你感動
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處燈。芭蕉葉上幾秋聲。欲哭不成還強笑,諱愁無奈學忘情——。誤人猶是說聰明—清·吳藻《浣溪沙》吳藻的十年,是充滿了掙扎和痛苦的十年|_。在那個時代,女性被束縛在無才的觀念中,而吳藻的才華卻被視為原罪。社會的規(guī)范禁錮著她,她多情善感的心靈又不斷受到折磨,再加上一個完全不好了吧!
不為人知的才女詩篇:從花蕊夫人到徐燦的光輝歲月
17、清代吳藻: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芭蕉葉上幾秋聲。解釋:手捧《離騷》和佛經,讀了一卷又一卷,心事重重,在青燈下已經苦熬了十年之久,夜深時,秋風刮在芭蕉葉上,發(fā)出了一陣又一陣的聲響——。18、宋代謝枋得:十年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__。解釋: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
清代女曲家吳藻:后來終于在眼淚中明白,早已錯過了你??唐詩宋詞天地
吳藻更是才華橫溢、特立獨行的女詞人,曾著男裝出游,參與文人詩會,在那個時代,實在是有點驚世駭俗的_——。然而,再灑脫的女子也終究也是多愁善感的:“一片殘紅無著處,綠遍天涯,綠遍天涯樹”“一卷離騷一卷經,十年心事十年燈|。芭蕉葉上聽秋聲”美得錦繡繽紛,也寂寞得曲折綿長——。顧太清出身滿洲貴族,一生好了吧!
來源:紅網
作者:睢夜云
編輯:夏佳琪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