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參考消息報道,最近有個挺有意思的事兒,以色列和烏克蘭這兩個看似不怎么搭界的國家,關系好像越來越近了。尤其是在應對所謂的“伊朗威脅”這件事上,他們的互動頻繁得讓人不得不關注,甚至有人猜測,這是不是要正式結盟了?
先說說為啥這倆國家能湊到一塊兒,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他們都把伊朗當成了眼中釘。烏克蘭這邊,一直咬著伊朗不放,說伊朗給俄羅斯提供了“沙赫德”無人機之類的武器,這些武器被用到了對烏克蘭基礎設施的襲擊上,讓烏克蘭損失不小。而以色列呢,早就對伊朗的核計劃和在中東地區(qū)的軍事擴張耿耿于懷了。更讓他們覺得不安的是,伊朗和俄羅斯還在搞軍事技術合作,像無人機、導彈交易這些,在他們看來,這正在改變歐亞地區(qū)的安全格局,不管是歐洲還是中東的穩(wěn)定,都受到了雙重挑戰(zhàn)。以色列的外長就說過,限制伊朗獲取武器是歐洲安全的第一道防線,烏克蘭那邊也強調,阻斷俄羅斯和伊朗的軍事鏈條,對他們在戰(zhàn)場上取勝至關重要。
澤連斯基(資料圖)
除了共同的威脅,一些歷史上的聯(lián)系和現(xiàn)實的需求也讓他們越走越近。雖然以色列在俄烏沖突剛開始的時候還保持著中立,但兩國之間有那么點猶太文化的淵源,比如澤連斯基就有猶太血統(tǒng),而且他們都對俄羅斯的地緣擴張有所擔憂,這些因素慢慢讓他們走近了。以色列面臨著伊朗在敘利亞的軍事存在帶來的威脅,而烏克蘭急需像“鐵穹”系統(tǒng)這樣先進的防空技術和情報支持。這種各有需求又能互補的情況,讓他們突破了傳統(tǒng)的外交框架,開始尋求一些實際的合作。
再看他們在安全合作方面的進展,那可真是從光說不練到真刀真槍地行動了。此前,兩國外長宣布要成立一個“應對伊朗威脅聯(lián)合工作組”,這個工作組可不只是擺擺樣子,涉及到了情報共享、武器技術協(xié)作、制裁協(xié)調這三大塊內容。具體來說,他們要建立一個監(jiān)測伊朗武器運輸?shù)臋C制,還會共享波斯灣地區(qū)的雷達數(shù)據(jù);一起研究開發(fā)針對伊朗無人機的干擾技術;在對伊朗金融機構的次級制裁上也會協(xié)調行動。以色列還第一次向烏克蘭開放了“摩薩德”的中東情報數(shù)據(jù)庫,這可幫了烏克蘭不少忙,讓他們能更清楚地識別俄羅斯和伊朗武器的運輸路線。
在軍事技術合作上,他們也有不少突破,不過方式還挺特別的。以色列沒直接給烏克蘭提供軍事援助,但他們搞了個“第三方轉運”的模式。比如把從敘利亞繳獲的俄制T-90坦克部件、防空導彈系統(tǒng)翻新一下,然后通過波蘭轉到烏克蘭去。他們還偷偷摸摸地研究起了“鐵穹”系統(tǒng)的技術適配,針對烏克蘭平原的地形,優(yōu)化了攔截算法。這種方式既沒打破以色列對俄羅斯的中立立場,又實實在在地提高了烏克蘭軍隊在戰(zhàn)場上的防御能力。
在一些關鍵領域,他們也有具體的合作計劃和實施路徑。能源安全合作上,以色列的能源企業(yè)參與了烏克蘭西部頁巖氣的開采,還提供了水力壓裂技術;他們還在探討建立“里海-黑海能源走廊”,想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數(shù)字經濟伙伴關系方面,以色列的科技公司在基輔設立了研發(fā)中心,主要搞無人機反制軟件、網絡安全系統(tǒng)的開發(fā),烏克蘭這邊也挺給力,用“戰(zhàn)時經濟特區(qū)”的政策給了他們稅收優(yōu)惠?;A設施重建上,以色列的工程企業(yè)中標了敖德薩港口智能化改造項目,引入了海法港的自動化管理系統(tǒng),這能讓貨物周轉效率提高30%以上。
不過,他們的關系也不是一帆風順的,還是有不少挑戰(zhàn)和矛盾。就說簽證這事兒吧,2024年7月,烏克蘭取消了以色列公民的免簽待遇,要求他們申請ETA電子簽證,表面上說是為了應對猶太新年的朝圣客流,實際上是因為以色列之前限制了烏克蘭公民的簽證。這一招“對等報復”,把兩國在移民政策上的分歧暴露無遺。以色列擔心烏克蘭境內的親俄勢力會通過免簽滲透進來,烏克蘭則不滿以色列一直拒絕給他們軍事援助。這事兒導致短期人員往來下降了25%,后來還是美國出面斡旋,雙方才同意設立“商務快捷通道”來緩解矛盾。
在對俄羅斯的立場上,他們也各有各的盤算,這種微妙的平衡暗藏著戰(zhàn)略風險。以色列一直避免公開譴責俄羅斯,怕破壞了他們在敘利亞和俄軍的“沖突降級機制”;可烏克蘭卻希望盟友能明確表態(tài)站在自己這邊。這種差異讓他們的合作只能局限在特定的議題上,而不是形成真正的同盟。比如以色列拒絕加入歐盟對俄羅斯的能源制裁,烏克蘭就對以色列和俄羅斯還保留著農產品貿易通道這事兒很不滿意。美國夾在中間也挺難辦,既要支持烏克蘭對抗俄羅斯,又要維護以色列和俄羅斯的關系,得在中間找平衡。
俄烏第三輪談判幾乎沒有進展(資料圖)
雖然他們還沒形成正式的同盟,但這種非正式的合作在戰(zhàn)略上的意義可不小,甚至可能重塑歐亞的安全格局。對俄羅斯和伊朗的聯(lián)盟來說,以色列和烏克蘭的合作形成了一種“東西雙向遏制”的局面。烏克蘭在東歐消耗著俄羅斯的軍事資源,以色列在中東壓制著伊朗的擴張,這讓俄羅斯和伊朗不得不分心應對兩邊的壓力。
而且,他們的合作也預示著一種“議題聯(lián)盟”模式的興起。就是不追求全面的同盟關系,而是圍繞特定的安全威脅,比如非常規(guī)武器擴散、無人機戰(zhàn)爭這些,建立起功能性的協(xié)作。這種模式可能會吸引其他也受到伊朗威脅的國家,像格魯吉亞、阿聯(lián)酋這些,加入進來,形成一個“中東-東歐安全協(xié)作網絡”,這可能會改變冷戰(zhàn)之后的地緣合作模式。
澤連斯基(資料圖)
展望未來,雖然以色列和烏克蘭在對俄羅斯的立場上有差異,也存在一些短期的摩擦,但他們在“反伊朗威脅”這個框架下的合作還是有長期韌性的。雙方已經規(guī)劃在2025年舉行聯(lián)合軍演,模擬應對無人機集群攻擊,還在探討建立“歐亞非對稱安全聯(lián)盟”的雛形。隨著伊朗核問題和俄烏沖突的持續(xù)發(fā)展,這種“非傳統(tǒng)同盟”或許會成為中小國家應對復雜安全威脅的一個新范例,在保持主權獨立和實現(xiàn)集體安全之間找到一種動態(tài)平衡,為多極化世界的同盟體系提供新的實踐經驗。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