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p>
這三個字,幾乎成了姜文電影的宿命。
2025年7月,暌違七年的新片《你行!你上!》上映。
首映當(dāng)天,豆瓣開分6.7,截止目前姜文電影的最低評分。
有人罵“爛片”,有人喊“封神”,社交媒體上吵得不可開交。
這場景似曾相識。
2014年,《一步之遙》上映時,觀眾同樣一臉茫然:“姜文在拍什么?”
2018年,《邪不壓正》里,彭于晏光著屁股在屋頂跑。
有人笑,有人罵:“這劇情太扯了!”
如今,《你行!你上!》又來了。
這次,如網(wǎng)友所說,姜文真的是“江郎才盡”了?
姜文的電影,不是拍給所有人看的
姜文是誰?
他是中國電影里最“狂”的導(dǎo)演之一。
1994年,31歲的姜文拍出《陽光燦爛的日子》,一出手就是王炸。
這部電影,至今仍是華語青春片的巔峰。
豆瓣8.9分,被無數(shù)影迷奉為經(jīng)典。
2010年,《讓子彈飛》上映。
“站著,還把錢掙了!”這句臺詞,觀眾記住了姜文。
姜文的電影,從來不是溫吞水。
他喜歡濃烈的色彩、密集的臺詞、荒誕的隱喻。
他的鏡頭里,陽光刺眼,對話鋒利,人物永遠(yuǎn)帶著一股“老子不服”的勁兒。
但問題也在這兒。
他的電影,太“姜文”了。
《你行!你上!》,講的是鋼琴家郎朗的成長故事。
姜文演郎朗的父親,一個東北虎爸,逼著兒子練琴,嘴里喊著:“你行!你上!”
聽起來像勵志片?
不,姜文拍成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
電影里,郎朗彈《黃河》的片段震撼人心。
但下一秒,劇情突然跳脫,觀眾懵了:“這到底在講什么?”
有人統(tǒng)計,姜文的電影里,平均每10分鐘就有一個隱喻。
《讓子彈飛》里的“鵝城”是隱喻,《一步之遙》里的“花國總統(tǒng)”是隱喻。
《你行!你上!》里的“鋼琴比賽”還是隱喻。
姜文的電影,像一場智力游戲。
看懂的人,拍案叫絕;看不懂的人,一頭霧水。
為什么這次觀眾不買賬了?
《你行!你上!》的爭議,主要集中在三點。
(1)東北話太“尬”
姜文不是東北人,但他硬要演一個東北虎爸。
結(jié)果,他的東北話被網(wǎng)友群嘲。
“像廣東人硬學(xué)東北腔,聽著渾身難受?!?/p>
有觀眾吐槽:“姜文一開口,我就出戲了。”
(2)劇情太“飛”
電影前半段還算正常,講郎朗練琴、比賽。
但后半段,姜文的老毛病又犯了。
他開始“飛”了。
突然插入政治隱喻,突然跳轉(zhuǎn)到魔幻場景,觀眾跟不上節(jié)奏,直接懵圈。
有人調(diào)侃:“姜文的電影,得帶本隱喻解析,才能看懂?!?/p>
(3)觀眾累了
十年前,姜文的“隱喻游戲”還能讓影迷興奮。
但現(xiàn)在,觀眾變了。
大家更想看直白的、爽快的、情緒化的電影。
比如《熱辣滾燙》,比如《消失的她》,簡單直接,情緒拉滿。
而姜文還在玩他的“高級?!?。
結(jié)果就是,普通觀眾不買賬了。
姜文真的“江郎才盡”了嗎?
不一定。
姜文的電影,向來有“低開高走”的傳統(tǒng)。
《太陽照常升起》剛上映時,被罵成“爛片”,如今卻被封神。
《一步之遙》當(dāng)年爭議極大,現(xiàn)在卻被影評人重新解讀,譽為“超前之作”。
《你行!你上!》會不會也這樣?
有可能。
但問題在于,姜文似乎并不在乎觀眾能不能看懂。
他在采訪里說:“電影是拍給懂的人看的?!?/p>
這句話很姜文,也很“狂”。
但電影終究是大眾藝術(shù)。
如果只有少數(shù)人能看懂,那它的價值在哪里?
中國電影,還需要姜文這樣的“異類”嗎?
需要。
現(xiàn)在的中國電影,太“安全”了。
大家都在拍商業(yè)片,追求票房,迎合市場。
但姜文不一樣。
他還在堅持自己的風(fēng)格,哪怕被罵,哪怕票房不佳。
這種“固執(zhí)”,其實很珍貴。
電影不該只有一種聲音。
我們需要《熱辣滾燙》這樣的故事,也需要姜文這樣的“作者電影”。
哪怕看不懂,至少他在嘗試。
姜文的電影,從來不是即時滿足的。
它們像酒,需要時間沉淀。
《你行!你上!》現(xiàn)在被罵,但五年后、十年后,或許會被重新評價。
就像《太陽照常升起》一樣。
所以,別急著下結(jié)論。讓子彈再飛一會兒。
畢竟,中國電影只有一個姜文。
本文作者|小橘責(zé)任編輯|淡淡翠策劃|淡淡翠
聲明:個人原創(chuàng),僅供參考家破人亡后他覺醒重瞳,未婚妻全家都慌了
未婚妻奪產(chǎn)害命,林陽重生醫(yī)仙,狂龍歸來掀翻都市風(fēng)云
都市狂龍醫(yī)仙,藥圣弟子重瞳覺醒,復(fù)仇之路掀翻都市風(fēng)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