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文化中國行|在河西走廊見證民族交融的千年印記)
武威白塔寺(圖:武威市涼州會盟紀念館)
晨光里的武威白塔寺,白色的塔身泛著溫潤的光,飛鳥掠過塔尖時的翅聲,反而讓這片塔林更顯寂然肅穆。2025絲綢之路萬里行車隊穿行其中,在武威這座千年古城,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藏地風情。
700多年前就是在這里,蒙古汗國皇子闊端與西藏宗教領袖薩迦班智達舉行了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涼州會盟”,不僅奠定了日后西藏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基礎,揭開了西藏發(fā)展史上新的一頁,還為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樹立了典范,成為推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重要事件。
史前交融:文明互鑒種下融合種子
自古以來,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璀璨奪目的中華文明,鑄就了偉大的中華民族。
河西走廊連接中原與西域,并與北方草原和西南高原接壤,這樣的地理區(qū)位決定了以祁連山、黃河為中心的一大片區(qū)域,自古以來就是不同民族來來往往、共生共融的典型地區(qū)。
源自阿爾泰、西伯利亞地區(qū)的青銅大角鹿
在張掖博物館,擺放于獨立展柜中的青銅大角鹿,吸引了許多游客駐足停留,拍照留念。這種器物曾流行于亞歐大陸中部的阿爾泰、西伯利亞地區(qū)。這說明在距今3000-4000多年前,就有一支從西方遷移過來的族群,選擇在張掖安居樂業(yè)。
這種早期東西文明交流,不僅帶來了來自異域的審美,還帶來了青銅冶煉技術和小麥種植技術。他們與原本居住在這里的“土著”先民們一起,創(chuàng)造了輝煌的史前四壩文化,也種下了民族融合的種子。
加速融合:漢唐雄風下的胡漢一體
穿行于河西走廊,西漢時期張騫鑿空西域與霍去病奪取河西走廊的功績,早已成為家喻戶曉、耳熟能詳?shù)墓适隆?/p>
也就是從這一時期開始,民族融合的進度仿佛摁下了加速鍵——河西地區(qū)憑借優(yōu)越的自然條件,和絲綢之路帶來的財富,成為各族人民內遷的重要目的地。
吐谷渾在西晉時期,是從塞北遠遷到祁連山脈和黃河上游谷地的古老民族。因為仰慕漢族文化,吐谷渾可汗諾曷缽迎娶了唐朝的弘化公主,成為第一個與唐朝和親的民族政權,并掀起了吐谷渾上層與唐朝宗室、名門之女聯(lián)姻的潮流。
因為不堪吐蕃侵擾,唐高宗時代開始,吐谷渾各部陸續(xù)請求內遷,一部分被遷往今天的寧夏同心,另一部分則就近安置在河西走廊各地,并逐漸與本地的民族融合。武威青海青咀喇嘛灣墓群是弘化公主和吐谷渾貴族們長眠之地,這里出土了大量中原風格明顯的木俑,便是這一民族融合過程的生動再現(xiàn)。
武威青海青咀喇嘛灣墓群出土的木俑
除了吐谷渾人之外,羌人、鮮卑人、突厥人、回紇人、吐蕃人等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選擇在河西走廊扎根,并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共同開拓著腳下土地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共同的文化意識。
與少數(shù)民族內遷同步進行的是中原漢人的外遷,特別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分裂時期魏晉南北朝,為了躲避戰(zhàn)亂,大量的中原漢人選擇了相對安定的河西走廊作為落腳之地。
魏晉時代的帳居圖壁畫磚
在張掖高臺博物館、嘉峪關長城博物館、敦煌市博物館,展出了大量這一時期的壁畫磚,上面繪制有穿著漢式服裝的人物住氈帳、聽胡樂的場景,濃縮了當時“胡漢一體”的社會生活圖景,說明民族融合從來都不是單向的——正是在共同開拓遼闊疆域,共同書寫悠久歷史,共同創(chuàng)造燦爛文化,共同培育偉大精神的過程中,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近代凝聚:共御外侮的民族同心
近代以后,面對亡國滅種的空前危機,各族人民共御外侮、同赴國難,拋頭顱、灑熱血,共同書寫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氣壯山河的偉大史詩。
天祝藏族自治縣檔案館收藏的《抗美援朝愛國增產(chǎn)捐款總結》
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檔案館收藏著一份名為《抗美援朝愛國增產(chǎn)捐款總結》的珍貴資料,記錄了天祝各族群眾在物質極度匱乏的情況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僅用40天時間便為志愿軍捐獻了一架戰(zhàn)斗機。
這架戰(zhàn)斗機也被命名為“天祝號”,帶著各族群眾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翱翔于朝鮮半島的上空,為這場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爭貢獻著力量。
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fā)展、鞏固統(tǒng)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
而千百年來河西走廊各個民族胼手胝足、披荊斬棘的歷史,便是這段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進程的濃縮。
搞笑GIF趣圖:哪個民族的服飾呢,好想去做上門女婿_女生_作文課_老爸
在互動影游中奪回了敘事:主、權
長和計劃邀請內地投資人加入財團,央企或談判尋求進入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