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加拿大軍方對中國“雪龍2”號科考船在北極執(zhí)行科考任務時的跟蹤監(jiān)視行為,既不合法,也不講道理,并且與其作為北極國家理應扮演的維護北極治理機制的積極角色背道而馳,更多的是跟隨美國在北極進行“圈地運動”,將北極治理泛安全化。
“不合法”,是指“雪龍2”號在北極公海范圍的科考活動完全符合《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規(guī)定,并受到國際法的保護,而加拿大動用巡邏艦進行持續(xù)72小時、最近5海里的近距離監(jiān)視,已然構成了對民事船只的非法滋擾。這種行為本質上就是將泛安全化強加于北極治理的科研領域。至于“不講道理”,則是加拿大一直以來在涉華問題上常見的行為模式,即遮遮掩掩、理由牽強,外加自相矛盾。首先,對于加拿大主流媒體報道的“加拿大軍方和海岸警衛(wèi)隊監(jiān)視‘雪龍2’號”的消息,加拿大軍方和海岸警衛(wèi)隊保持低調甚至否認,當被問及相關行動時也是含糊其辭。其次,海岸警衛(wèi)隊將“監(jiān)視任務”說成是“關注太平洋鮭魚等關鍵物種的遷徙路線”,事后被加拿大媒體戳穿后,又改口提及所謂針對“競爭國家的情報收集”活動,但無論哪一個理由,都沒有任何證據(jù)支撐。這些模糊、牽強且矛盾的辯解和行為屬實不講道理,更沒有任何法理依據(jù)。
其實,加拿大在北極針對中國科考船的行為邏輯不外乎是兩個。第一,復制美國的“北極焦慮”。加拿大在北極的軍事行動與美國戰(zhàn)略高度綁定,本質上是復制美國對北極地緣競爭的焦慮。近年來,美國將北極視為“大國競爭”的關鍵戰(zhàn)場,不僅重啟北極作戰(zhàn)部隊,還聯(lián)合盟友強化軍事部署。加拿大作為美國傳統(tǒng)盟友,通過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框架深度參與美國的北極軍事化進程。此次跟蹤中國“雪龍2”號科考船的行動,加拿大雖聲稱“自主決策”,但其CP-140偵察機駐扎阿拉斯加,且行動模式與美軍此前在南海針對中國船只的戰(zhàn)術如出一轍。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此次主動充當“急先鋒”,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試圖通過配合美國戰(zhàn)略以換取政治籌碼,即:在受到美國貿易與主權威脅的背景下,加拿大政府希望通過展現(xiàn)對華強硬姿態(tài)向美國示好。但目前美加關系的狀態(tài)已顯示出,加拿大選擇這種“戰(zhàn)略依附”的姿態(tài)是十分短視的,既無法獲得美國的關稅讓步,又容易造成北極過度軍事化以及北極治理碎片化。
第二,制造自己的“北極焦慮”。加拿大對北極主權和航道的焦慮是其行為的另一核心動機。隨著北極冰層融化,西北航道的經濟與戰(zhàn)略價值飆升,加拿大單方面宣稱對該航道擁有主權,但包括美國在內的國際社會卻并未承認這一事實,對此加拿大一直十分焦慮。一方面試圖積極推動國際法和國際社會層面的認可,另一方面對于一切可能影響和威脅其航道控制權的他國行為高度警惕。2021年6月,中國航海家翟墨在環(huán)航北冰洋時被加拿大攔截,根據(jù)加拿大廣播公司的一份報道,加拿大最擔心的就是類似行為可能會引發(fā)國際社會將西北航道視為“用于國際航行的海峽”,從而反對加拿大的“內水”主張?;谶@種焦慮,加拿大無論是對于中國、俄羅斯在北極的科研合作,還是此次“雪龍2”號的科考任務,都是以同樣的防范心態(tài)來對待。所以,盡管中國的科考活動完全合理合法,加拿大也不惜以“鮭魚”作為借口行監(jiān)視之舉。當然,加拿大對于北極的“焦慮”也來自于其自身北極能力的不足,這是由于其政府長期的投入不足和高度依賴美國所造成的,尤其是當前在美國特朗普政府利用貿易和安全依賴對加拿大施壓的情況下,更加深了這種“焦慮”。
如前所述,加拿大這種“跟隨”十分短視,亦步亦趨的政治投機只會在反噬其國家利益的同時,破壞其在北極事務中的正面角色,以及北極治理的長遠利益。事實上,中國和加拿大在北極合作方面有著良好的基礎。從20世紀80年代起,兩國就開始了北極科研合作,并且在合作領域、機制等方面不斷深化,建立了良好的科研互信。加拿大應該珍視兩國的這一合作基礎。尤其是在當前國際局勢動蕩、北極日益軍事化的背景下,加拿大作為北極國家之一,更應該堅守北極治理的初心,而不是將軍事邏輯凌駕于區(qū)域治理甚至是全球治理的利益之上,成為將北極推向“新冷戰(zhàn)”深淵的一份子。(作者是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區(qū)域國別研究院加拿大研究中心研究員)
三本劇情扣人心弦的東方玄幻熱門爽文,炮灰終成主宰
四本相當有意思的玄幻小說,量大質優(yōu),忍不住一直觀看
三本玄幻小說推薦,《逆天邪神》排第三,前兩本更直呼過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