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wǎng)江西都昌8月1日電題:12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專屬記憶
作者吳鵬泉江建峰
八一建軍節(jié)前夕,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的城區(qū)街道和鄉(xiāng)村小路上,幾名工作人員帶著相機、印泥和檔案袋,敲開了一位位抗美援朝老兵的家門。一張肖像照、一枚手印、一張全家福、一段寄語、一本專屬手冊,都昌縣多部門聯(lián)合為12位抗美援朝老兵建檔,定格榮光瞬間、留存英雄故事。
長斑的手,握著兩個時代
都昌縣城某小區(qū)單元樓里,94歲的胡洪波坐在藤椅上,陽光透過紗窗照在他手上。這雙布滿老年斑的手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緊握過訓(xùn)練新兵的槍桿;也曾在后來的歲月里,拿起水利局的測繪尺、農(nóng)機廠的扳手。
“胡老,咱們按個手印留個紀念。”工作人員將紅色印泥輕輕抹在他掌心。老人的手指微微蜷縮,卻在接觸宣紙的瞬間用力按下,一枚邊緣帶著皺紋的鮮紅掌印映入眼簾,像一枚跨越時空的勛章。
圖為胡洪波老兵的全家福照片。趙佳文攝1951年,胡洪波是一名年輕戰(zhàn)士,后來編入某炮兵部隊。他沒跨過鴨綠江,卻在教導(dǎo)大隊里把一批批新兵送上前線。
“那時候就想著多教些本事,他們就能多打勝仗?!崩先巳缃褚阎v不清那段日子的細節(jié),可當攝影師鏡頭對準其胸前的紀念章時,他腰桿不自覺地挺了挺。
失明的眼,看得見烽火
都昌縣汪墩鄉(xiāng)古嶺村的一家普通民宅里,92歲的王純安坐在竹椅上,老伴靠近他耳邊說:“縣里來給你拍照片,留檔案啦!”
老人聽罷,忽然坐直了身子。盡管雙眼幾近失明,還患有聽障,但他卻大聲說:“抗美援朝,是保家衛(wèi)國!中國人民志愿軍打出了國威軍威,讓世界知道中國人不好惹!”
這番話,像刻在骨子里的旋律。老伴說,這是老人年輕時應(yīng)邀作報告背熟的講稿,如今成了他記憶的“錨點”。1952年參軍的王純安,曾是一名軍需給養(yǎng)員。在朝鮮戰(zhàn)場,他背著糧袋在炮火中穿梭。
圖為抗美援朝老兵王純安。趙佳文攝“曾爺爺,您再講講抗美援朝的故事唄?!笔鄽q的大曾孫湊過來。老人的手摸摸孩子的頭,聲音放緩:“要好好學(xué)本事,長大了去當兵,報效國家?!彼拇玫娜腋@铮跫儼沧谥虚g,胸前的勛章與曾孫的紅領(lǐng)巾相映,仿佛一場無聲的接力。
戰(zhàn)壕的記憶,連著父子兵
夏日午后,都昌縣土塘鎮(zhèn)橫渠村,78歲的李尤平陪著父親李勛周走出家門。93歲的老人精神矍鑠,坐上電動車就要往鎮(zhèn)里去,“找老伙計聊聊天”。他的上衣口袋里,裝著其視若珍寶的三等功證章。
1950年,20歲的李勛周奔赴朝鮮,在部隊里當炮手;1952年9月,他榮立一次三等功。老人稱,上甘嶺戰(zhàn)役,他和黃繼光在同一個戰(zhàn)壕里。
圖為抗美援朝老兵李勛周。趙佳文攝李勛周的軍人情結(jié),在兒子身上得到延續(xù)。20世紀80年代,李尤平穿上軍裝。攝影師按下快門時,李勛周拍了拍兒子的肩膀,對著鏡頭說,“他也是兵”。
榮光檔案,是新的開始
12枚手印,在宣紙上洇開;12張肖像照,定格了勛章光澤;12張全家福,藏著“英雄之家”的密碼。這些資料將匯編成“榮光手冊”,成為老兵與時代的約定。
“我們記錄的不只是個人記憶,更是一個民族的集體回望?!倍疾h委宣傳部相關(guān)負責(zé)人說,為抗美援朝老兵建檔像一條紐帶,讓“最可愛的人”從未遠離。
都昌的田野上,稻穗正飽滿。那些手印里的山河、歲月里的榮光,正順著血脈,融進新時代的晨光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