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崩潰的軌跡,不是線性的。幾年崩塌是驚雷,百年衰朽是嘆息——定義它,比見證更難。
一、天崩開局:西方專家認為俄羅斯迅速崩潰為何落空。
普京誤判了烏克蘭的韌性,于2022年2月發(fā)動了特別軍事行動,從而陷入泥潭,難于自拔。
西方專家也誤判了俄羅斯經濟的韌性。
當俄羅斯陷于泥潭后,全球主流機構給出的判斷幾乎一致:
被切斷金融動脈、失去高技術進口、盧布暴跌、通脹失控,俄羅斯經濟將在數(shù)月內墜落。
但三年過去,俄GDP名義增幅接近20%,失業(yè)率維持在3%–4%,官方通脹回落到7%左右。
西方制裁為何沒有如預期那樣“一擊致命”?
本文從歷史、資源稟賦、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以及“戰(zhàn)時經濟”獨特的自我維系機制中尋找答案。
二、普京的財政保守主義積累了巨量財富。
90年代休克療法的慘痛代價,使克里姆林宮對“大水漫灌”保持本能警惕。普京上臺后推行嚴格的預算規(guī)則:一旦油價高于“財政基準價”,超額收入即注入“國家福利基金”。
沖突爆發(fā)前,該基金及央行外匯儲備合計逾6300億美元,成為第一道緩沖墊。
1998年盧布大幅度貶值后,俄羅斯對“去美元化”與本幣穩(wěn)定高度敏感。
莫斯科在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后已開始演練資本管制、盯市結匯、央行高利率“休克針”等組合拳,這為2022年后迅速封堵資金外逃提供了成熟模板。
三、家里有礦:俄羅斯是全球能源與大宗原料產品的頂級供應商。
能源是硬通貨,是剛需產品。
即便歐盟大幅減購,俄羅斯依舊掌握全球約12%的石油與17%的天然氣出口份額。
印、中、土“價格換市場”,讓俄油氣銷售量下滑不到兩成,價格反升,財政收入基本守住底線。
大宗商品也是護城河。
俄羅斯是全球第一大鈀金、第二大鋁、第三大小麥出口國。在新能源、軍工、糧食安全日益敏感的今天,這些商品的可替代性低,令全面封禁難以落地。
內需形成閉環(huán)。
俄羅斯國內工業(yè)和居民用能接近自給,西方難以通過“斷油斷電”直接制造大幅度衰退。
四、地緣政治與大國博弈:制裁“漏網(wǎng)”與全球南方緩沖
制裁并非全球共識。以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土耳其為代表的“中間地帶”普遍未加入二級制裁,為俄商品、資金與零部件開辟迂回通道。
歐洲完全切斷俄羅斯的能源需要一定的時間緩沖。
俄天然氣曾占歐盟進口約40%;一旦總閥門關閉,歐洲工業(yè)、民生與政治穩(wěn)定將同步受挫。因此制裁在天然氣、核燃料、鈀金等核心品類上保留“豁口”。
大國戰(zhàn)略互惠。
印度以30%–40%折扣采購俄原油、再出口精煉油至歐洲;中國金融機構則通過本幣結算、跨境CIPS、“一攬子進出口保險”分散二級制裁風險。
五、金融防火墻:極端管控穩(wěn)住貨幣與表面物價
資本管制:強制出口商80%外匯收入兩日內結匯,個人海外匯款上限1萬美元;配合海關“數(shù)字密網(wǎng)”阻截現(xiàn)金與黃金外逃。
利率休克:央行在2022年3月一周內將基準利率提至20%,隨后視通脹回落多次下調,又在2023年秋季重回16%。此“俯沖—拉升”模式雖壓縮消費投資,卻成功穩(wěn)住盧布預期。
金融替代體系:俄版SWIFT(SPFS)、MIR結算網(wǎng)絡與中俄本幣互換,保證國內支付與部分跨境清算不至“黑屏”。
六、戰(zhàn)時經濟暫時提振與官方營造的假象。
軍費拉動:官方預算2024年軍費占GDP6%–7%,比危機前翻倍。軍工成為全國最確定的訂單來源,吸收勞動力、推高工業(yè)產值,對GDP形成“硬托板”。
信貸透支:國債余額僅相當于GDP的15%,提供進一步舉債空間。中央政府高息發(fā)債、商業(yè)銀行被動配合,將“消費收縮—財政擴張”的缺口臨時彌合。
數(shù)據(jù)迷霧:核心經濟系列(貿易、財政、金融賬戶)自2022年二季度起部分停更,外部分析被迫依賴鏡像統(tǒng)計與遙感估算,官方數(shù)字存在選擇性披露與口徑調整的可能。
七、導致崩潰的人口、技術與通脹的三道裂紋正在擴散。
勞動力減少:2020–2023年俄羅斯凈減200萬人;18–35歲男性外流與戰(zhàn)損并存,制造業(yè)與服務業(yè)出現(xiàn)“結構性無工可招”。
技術封鎖:受出口管制影響,半導體、機床、航空發(fā)動機等高端組件替代率不足20%。中、印等伙伴可供給民品零部件,卻無法填補軍民兩用中的尖端缺口。
通脹暗涌:食品、租房、服飾等“感受型通脹”短期漲幅遠超CPI均值;央行高利率對中小企業(yè)融資形成擠壓,實業(yè)利潤率連續(xù)七個季度為負。
八、總結:韌性與透支兩股力量正在博弈。俄羅斯沒有崩潰,根源在于:①危機記憶塑造的財政護城河;②世界級資源稟賦帶來的現(xiàn)金流;③大國博弈下不徹底的制裁網(wǎng);④戰(zhàn)時經濟的短期放大效應。然而支撐這一切的正是潛在的“倒計時炸彈”:
資源依賴掩蓋產業(yè)空心化,人口與技術雙重流失限縮未來增長,軍費與高利率將財政和實體經濟“越綁越緊”。
如果說過去三年的韌性來自“油氣現(xiàn)金+戰(zhàn)爭動員”雙輪驅動,那未來三到五年俄羅斯必須面對兩個硬問題:
當歐洲逐步完成能源轉型、全球油價回落,資源紅利還能剩多少?
當戰(zhàn)爭進入消耗戰(zhàn)或突然?;?,“軍工–財政–就業(yè)”這條臨時輸氧管瞬間斷裂,誰來接手被擠出的民用產業(yè)研發(fā)與投資?
換言之,俄羅斯今天撐住的理由,很可能也是明天失速或崩潰原因。
“沒有崩潰”不等于“已脫險”,而是踩在資源與權力構筑的獨木橋上,以高利率和高軍費換取時間。
橋另一端,是痛苦的產業(yè)升級與人口結構調整;若未及時跨過去,積攢的結構性缺口終將反噬。
俄經濟的謎底,并非“倒下或不倒下”,而是“何時、以何種方式為代價去完成遲到的轉型”,否則一定崩潰。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