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體驗過不少堪稱驚艷的拍照手機。從極具特色的旗艦OPPOFindX8Ultra到更貼近大眾的一加13,以及擁有最大尺寸長焦傳感器的華為Pura80Ultra(1/1.2英寸),它們對iPhone、三星Galaxy兩巨頭形成了有力挑戰(zhàn),也讓攝影愛好者有了比以往更多的選擇。
雖然高端機型的部分出色功能終將下放到更親民的價位,讓更多消費者能體驗到這些卓越的拍照能力,但人們也漸漸感覺到,智能手機相機的發(fā)展似乎快要觸到瓶頸了。
要想在手機里裝更大的傳感器,就得接受攝像頭凸起變得越來越夸張,或者視角過廣的問題;同樣,即便采用潛望式設計,受限于空間,也沒法裝下物理焦距更長的鏡頭,所以現(xiàn)在頂尖的變焦相機越來越依賴巧妙的裁剪和放大技術。不過,各大廠家沒有放棄提升的努力,未來還有幾項重要的移動攝影創(chuàng)新值得我們關注。
HDR超越微單相機
說實話,智能手機傳感器的尺寸永遠達不到緊湊型微單甚至微型4/3系統(tǒng)相機的水平。像索尼在2023年發(fā)布的LYT-900,這種1英寸傳感器,差不多是目前能做到的極限了,而且說實在的,它的尺寸可能都有點太大了,不利于實現(xiàn)理想的焦距——傳感器越大,就需要在傳感器和鏡頭之間留出更大空間,不然視角就會過廣。目前頂尖拍照手機的傳感器尺寸基本穩(wěn)定在1/1.3英寸左右,未來一段時間可能也會保持這個水平。
所以,傳感器廠商開始琢磨更聰明的辦法,在相同尺寸的傳感器和像素上捕捉更多的光線。比如索尼在2024年發(fā)布的LYT-818傳感器,尺寸縮小到1/1.28英寸,卻搭載了全新的混合幀HDR(HF-HDR)技術。
混合幀HDR在雙ISO轉換增益(DCG)技術的基礎上做了升級,原本DCG技術主要用于優(yōu)化暗部細節(jié),而混合幀HDR還融入了短曝光幀,這樣就能同時捕捉明亮的高光部分。索尼稱,這項技術能實現(xiàn)超過100分貝(dB),也就是17檔的動態(tài)范圍(指拍攝時亮部和暗部不出現(xiàn)過曝或欠曝的范圍),這樣一來,背景過曝的情況會減少,就算放大畫面,主體細節(jié)也能保留得更清晰。另外,索尼LYT-818還首次采用了獨家的超高轉換增益(UHCG)技術,能減少隨機噪點,提升低光拍攝效果,這也能讓手機減少對后期處理的依賴。
不只是索尼,其他廠商也在提升HDR能力和光線捕捉上發(fā)力。國產(chǎn)廠商豪威(OmniVision)新推出的1英寸的OV50X傳感器,采用了橫向溢出集成電容(LOFIC)技術,能在強光下提升動態(tài)范圍,同時還搭載了更常規(guī)的DCGHDR技術。據(jù)稱,OV50X單曝光HDR接近110分貝。雖然這顆傳感器尺寸不小,但有望成為攝影和攝像領域的性能強者。
變焦倍數(shù)更高,機身卻不臃腫
三星的ISCOCELL傳感器也有新花樣。去年推出的2億像素ISOCELLHP9傳感器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在使用小米15Ultra時就體驗過它的實力——它支持14位RAW格式、智能雙轉換增益(iDCG)、交錯式HDR,還有2倍或4倍傳感器內(nèi)變焦。
這種傳感器內(nèi)變焦技術,已經(jīng)成了今年許多頂尖變焦相機的重要法寶。它的原理很簡單,從5000萬或2億像素傳感器的中心區(qū)域截取1250萬像素,就能實現(xiàn)2倍或4倍的“無損”變焦,這可比谷歌Pixel之前那種靠軟件處理子像素幀的方式要實在。
不過,這種技術也有取舍——用更小的像素會導致進光量減少,而且需要精細的重馬賽克處理來保證色彩準確,比如三星的全分辨率端到端AI重馬賽克技術。三星最新的GNJ傳感器、索尼的LYT系列以及豪威的OV50系列都搭載了類似技術,這意味著到2026年,這項功能可能會在更多機型上普及。
但最近還有些更有前景的長焦創(chuàng)新。在2025年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三星展示了“棱鏡全鏡頭(ALoP)”概念,用來提升變焦畫質(zhì)。ALoP技術把鏡頭元件放在潛望式相機的棱鏡上方,既縮減了模組厚度,又能實現(xiàn)更大的有效光圈——一下子解決了手機變焦相機的兩個大問題:厚度和光圈過?。ü馊πh距離低光拍攝是大麻煩)。
類似的技術已經(jīng)在手機上出現(xiàn)了。OPPO的三棱鏡潛望式結構為3倍變焦鏡頭提供了支持,F(xiàn)indX8Pro和X8Ultra搭載的5000萬像素1/1.95英寸LYT-600傳感器就用了這種結構,一加13想必也采用了同樣的配置。此外,多鏡頭“堆疊”設計和更長光路的潛望式相機讓長焦能力更強,而索尼的可變焦距技術和華為的雙鏡頭潛望式設計則提升了變焦的靈活性。
人工智能已不可或缺
AI攝影早已是智能手機相機體驗的核心,而且未來只會更重要。從細微的曝光調(diào)整到全場景重建,AI都在幕后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聯(lián)發(fā)科和高通的最新芯片讓這些功能更快下放到中低端機型。雖然AI的應用限于廠商的開發(fā)能力,有的自然流暢,有的卻生硬刻意,但一些品牌已經(jīng)展現(xiàn)出了巧妙運用人工智能的實力。
比如一加13,它僅靠一顆平平無奇的小尺寸3倍長焦鏡頭就實現(xiàn)了出色的變焦效果,這正是AI處理能力的體現(xiàn)。當然,谷歌Pixel系列在計算攝影方面一直是標桿——從HDR融合到膚色還原,處理得都非常細膩。即將推出的谷歌Pixel10可能會更進一步,引入新一代功能,比如高級語義分割和AI增強變焦,不用依賴厚重的光學元件就能在高倍率變焦下拍出清晰的照片。同樣,蘋果的PhotonicEngine(光子引擎)在即將發(fā)布的iPhone17系列中也可能會有升級。
展望未來,AI在低光攝影中的作用會更大。手機不再只是簡單堆疊多張照片碰運氣,而是會更多地利用習得的噪點模型來清理暗部,同時保留紋理,避免出現(xiàn)鬼影。這樣一來,夜景照片會更干凈、更自然,尤其是拍攝移動的人物或寵物時效果更明顯。人工智能確實能讓照片更好,但也要留意那些華而不實的噱頭。
視頻拍攝也會迎來AI升級。有些新手機已經(jīng)能通過實時語義處理識別拍攝對象,然后針對每個物體優(yōu)化對焦、曝光和色調(diào)。很快,更多主流手機在視頻和照片拍攝中都能實現(xiàn)更好的高光控制、更準確的膚色還原以及更出色的背景分離。我們可能還會看到防抖電影級虛化和AI補光功能變得更具交互性,拍完后還能編輯調(diào)整。
總之,AI不再只是個時髦詞匯,它正成為智能手機攝影的支柱。從更好的變焦、更清晰的低光照片,到更智能的視頻拍攝和創(chuàng)意后期工具,AI正在重塑相機觀察和理解世界的方式。最棒的是,這些創(chuàng)新大多會在手機本地運行,讓用戶獲得更快的響應速度和更多控制權,不用依賴云端。
不能再小看中端機型
旗艦機型總能用上最新潮的技術,但中端手機也在悄悄趕上,而且速度很快。如今很多中端機型已經(jīng)支持4K視頻、光學防抖(OIS)和相位檢測自動對焦,這些功能在幾年前還只存在于旗艦上。最近我們看到有些價格親民的手機也配備了長焦鏡頭,大大提升了拍攝的靈活性。
豪威等國產(chǎn)傳感器廠商推動了這一轉變。比如它的OV50M40傳感器,設計上降低了成本和復雜度,但仍支持多幀HDR和快速自動對焦。當然,代價通常是傳感器尺寸更小、光學元件更簡單,但整體性能一直在提升。
到2026—2027年,中端手機也有望標配5000萬像素主攝(帶四像素合并技術)、4K/30幀視頻和AI場景優(yōu)化——實際上已經(jīng)能趕上2023—2024年旗艦機型的配置了,至少主攝是這樣。
所以說,中端機型的用戶不會被落下,隨著旗艦技術的下放,他們也能享受到硬件和軟件的持續(xù)升級。
更多值得我們期待的升級
總的來說,未來幾年我不認為智能手機鏡頭的尺寸或外形會有重大革新。但這并不意味著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已經(jīng)達到了極限。
新傳感器技術、光學設計和人工智能的結合,意味著到2026/27年,尤其是旗艦機型,會有顯著提升。多相機變焦融合、超分辨率夜景模式和全場景HDR等功能可能會成為標配,而且不久后也會出現(xiàn)在更便宜的機型上。
雖然現(xiàn)在的智能手機相機已經(jīng)很出色了,當然前提是你買得起,但整個行業(yè)在硬件和軟件上都在快速發(fā)展。攝影愛好者在下一代機型中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東西。
小說:網(wǎng)游小白慘被虐,獲珍獸逆襲,大佬排隊求組隊!
九本高品質(zhì)黑暗系無限流小說,都是經(jīng)典網(wǎng)文,值得連刷多遍!
十二本故事情節(jié)爆火的經(jīng)典爽文,情節(jié)高潮迭起,讓你遠離書荒!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