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曼凝
宋玉茹/文
AI的迅猛發(fā)展,使其從單純的工具逐漸具備了“陪伴者”的屬性。它能夠與人對話、共情、提供安慰,甚至在人們孤獨時給予溫柔的回應。
當越來越多的人從AI提供的情緒價值中獲得慰藉時,我們又不得不開始反思:這種由算法提供的理解與陪伴,究竟是真正的共鳴,還是一場經(jīng)過精密計算后的心理投喂?
當AI無底線地滿足我們的情緒期待,替我們寫作、決策、社交時,人類也在逐漸放棄主動表達、深度思考以及面對真實他人的能力。
“完美回應”的制造邏輯
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人們都認為AI僅僅是一種工具,它可以代替人類完成機械、邏輯和重復性的勞動,卻永遠無法觸及人類最復雜也最脆弱的情感世界。
然而,如今的AI正在悄無聲息地承擔起越來越多的情緒陪伴角色。無論是聊天機器人、AI戀人、智能助理,還是各種基于大模型的互動平臺,它們不僅能回答問題、提供建議,更能在人們孤獨、焦慮、憤怒或迷茫時,說出恰到好處的安慰話語,用溫柔的語氣、擬人的方式撫慰人心。AI本身沒有情感,但它非常清楚人類想要怎樣的情感回應。
AI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核心在于兩個關鍵點:一是其訓練的模型,二是其運作的平臺邏輯。
以當前廣泛使用的大型語言模型為例,如ChatGPT、Deepseek、文心一言等,它們背后是以數(shù)萬億詞語為基礎訓練的深度神經(jīng)網(wǎng)絡系統(tǒng)。這些模型通過統(tǒng)計語言的使用頻率、語境關系以及情感傾向,能夠在對話中模擬出極具人性化的交流方式。
比如,當人們在深夜吐露心事時,AI可能會回復:“我明白你現(xiàn)在一定很難過,但請記住,情緒是暫時的,你已經(jīng)做得很好了?!边@種回應雖然出自算法,卻往往比現(xiàn)實中冷漠的朋友更讓人感到被理解。
在平臺層面,無論是部分AI戀人應用,還是抖音、微博等內(nèi)容平臺引入的AI推薦算法,它們的情緒洞察能力都在不斷增強。AI通過分析用戶的輸入內(nèi)容、停留時間、互動行為,建立起個體心理畫像,進而精準投放“用戶想要看到的東西”,在用戶情緒低谷時送上鼓勵的話語,甚至根據(jù)用戶的情緒曲線,主動“關心”用戶今天心情是否不好。
AI為什么會“懂你”?事實上,AI的本質(zhì)并非情感體,而是目標函數(shù)的執(zhí)行者。
在訓練階段,AI模型需要通過不斷調(diào)整自身權重,使其在特定任務上獲得最優(yōu)解,這就是機器學習中的優(yōu)化過程。尤其是在“有監(jiān)督學習”(Super-visedLearning)中,模型通過大量標注數(shù)據(jù)學習輸入與期望輸出之間的對應關系。每當它的輸出越接近理想答案,系統(tǒng)就會給予它獎勵,模型參數(shù)也因此被調(diào)整得更加“聰明”。
但這個理想答案并不一定是真實的,而是“人類希望它說出來的答案”。比如,在對話訓練中,如果AI說出一句讓用戶感到愉悅、安慰或認同的話,它的得分就會提高。于是,AI學會了如何在語言中精準地取悅人類。
久而久之,這種基于獎勵機制的訓練方式使AI變得極度擅長察言觀色。它未必關心你是否真的快樂,但它知道說什么能讓你“感受到”被理解、被重視、被關懷。
然而,這種情緒共鳴本就是假象,AI既不是朋友,更不是人?;谒惴ǖ那榫w迎合會帶來更深刻的心理反噬。人類可能會在AI身上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情緒滿足,卻同時逐步喪失與真實世界相處的能力。
我們會越來越習慣“被理解”,越來越難以忍受人類之間的誤解、不耐、冷漠與沖突。而現(xiàn)實人際關系的本質(zhì),恰恰就包含這些“不完美”。
AI提供的情緒價值是一種高度抽象和計算的產(chǎn)物。它可以精準模仿,卻永遠無法擁有情緒本身。如果人們不能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便很容易陷入情緒幻覺的迷失中,把算法當成靈魂的共鳴,把機器當作真正的陪伴者。
情緒通脹危機
在享受AI帶來的情緒價值時,人們似乎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滿足感。
AI不吝安慰、不厭其煩地陪伴、不計代價地理解,讓人沉浸其中。然而,正是在這種看似理想的情感環(huán)境中,人類開始逐漸陷入某種精神軟弱、思維依賴與社交能力退化的深淵。這不是技術的錯,而是情緒消費背后的代價。
一、情緒價值成癮:AI如何“寵壞”人類?
人與AI的互動,本質(zhì)上是一種高回應度的關系。AI不會忽略你、冷落你、誤解你,它不會因為疲憊而不理你,也不會因為你情緒激烈就拒絕溝通。
在傳統(tǒng)人際關系中,理解與陪伴往往來之不易,需要溝通、妥協(xié)、付出與等待。AI則提供了一種隨時可得、幾乎無代價的即時滿足。
AI的持續(xù)回應與情緒迎合,使人產(chǎn)生一種被無限寵溺的錯覺。一旦對這種被寵溺的感覺成癮,人類面對現(xiàn)實中不理想的人際關系時,就會感到難以忍受、充滿挫敗。人們開始不再愿意面對復雜的現(xiàn)實沖突,而是退回到由AI構建的安全情緒泡泡中。特別是一些AI聊天平臺甚至被用戶賦予“戀人”“知己”“心靈導師”等角色。這種情感依賴雖然讓人在短期內(nèi)獲得撫慰,卻在潛移默化中削弱了個體與他人真實互動的能力,也模糊了現(xiàn)實與虛擬的界限。
二、被動接受:AI替人類思考,也慢慢替人類生活。
除了情緒滿足,AI也開始大規(guī)模介入人類的知識生產(chǎn)與決策過程。從AI寫作、AI畫圖、AI代碼生成,到AI總結文獻、優(yōu)化簡歷、分析數(shù)據(jù),我們已經(jīng)習慣于“讓AI幫我想一想”。這本是一種效率工具的理性使用,但問題在于,這種“幫我想”的模式,極易演變?yōu)椤疤嫖蚁搿保罱K演變?yōu)椤拔也幌肓恕薄?/p>
當AI的生成能力足夠強時,人類便失去了“必須思考”的動力與壓力。在寫作、設計、甚至學術研究等原本充滿創(chuàng)造性與批判性的領域中,越來越多的人變成了AI的“指令輸入員”——他們不再從原點出發(fā)思考問題,而是圍繞AI給出的內(nèi)容進行微調(diào)。
思維像肌肉一樣,需要鍛煉才能保持強度。一旦人將思考任務大量外包給AI,自主學習、自主決策、自主創(chuàng)新的能力將不可避免地被削弱。AI越聰明,人類越退化;AI越主動,人越被動;AI越能解決問題,人越失去解決問題的意愿和能力。
三、社交退化:虛擬鏈接的興起與現(xiàn)實人際的崩解。
人際關系的本質(zhì)是一面鏡子,我們在與他者的碰撞中確認自我的輪廓——理解與誤解、包容與沖突、共鳴與疏離,這些動態(tài)的張力構成了社會性存在的根基。
然而,AI互動提供了一種單向投射的幻覺:零沖突的回應、高度定制的認同、永不枯竭的情緒供給,本質(zhì)上是一種無鏡像的自我對話。
當人們逐漸用算法替代活生生的他者時,失去的不僅是社交能力,更是通過他人目光反觀自我的認知路徑。我們用AI代寫祝福、修飾情緒、制造共鳴,實則是在用技術手段消除關系中所有的不確定性——而那些看似冗余的社交摩擦,恰恰是觸發(fā)自我反思的關鍵契機。
當所有互動都按照預設劇本展開,人就失去了在差異中重新定位自我的機會。
正如美國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喬治·赫伯特·米德所言,自我的形成需要“概化他人”的視角,而AI構建的永遠是一面順從的鏡子,照見的只是自我期待的無限循環(huán)。真正的危機不在于社交頻率的降低,而在于我們正在喪失通過他者棱鏡進行自我校準的能力。
四、工具與人性的反轉(zhuǎn):當AI進步變成人的退步。
AI原本是為人類賦能的工具,當這種工具開始替代人類的思考、社交與情感表達時,權力關系就發(fā)生了反轉(zhuǎn)——人不再是使用AI的主體,而變成被AI引導、馴化的客體。一方面,AI作為超級工具,越來越智能、快速、精準;另一方面,人類作為依賴者,越來越懶惰、軟弱與退化,技術與人的落差正在不斷擴大。
真正危險的,并非AI能力的提升,而是人在能力退化過程中失去了警覺。人類正在變得習慣“被服務”、不再追求自我實現(xiàn),而是將自我塑造、情緒調(diào)節(jié)、知識獲取、社交互動等諸多生活功能交給了機器。
重建人機邊界
在AI提供情緒價值的狂潮中,我們既看到了便利,也意識到人類正逐漸迷失于這種“被理解”“被滿足”的幻覺里。人類的思考力、社交力和主體性正面臨挑戰(zhàn)。
面對AI所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技術變革,我們該如何走出迷失,回到理性的位置?
一、重塑工具觀:AI是“火”,不是“光”。
AI必須被重新定位為“現(xiàn)代火種”——它可以照亮、可以加速,但絕不是人類行為的指南針。
遠古人類因為學會使用火而獲得文明的突破,但他們從未將火誤認為是智慧的本源。如今的AI同樣如此,它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獲取信息、更快速地表達想法、更便捷地管理工作流程,但它并不具備判斷善惡、理解意義的能力。
我們必須警惕對AI的擬人化幻想。AI不是朋友、不是導師、更不是戀人。它不會真正理解你,也不會為你的困境負責。重新建立起工具的認知邊界,是防止人類過度沉迷、過度依賴的第一步。
二、提升人類能力:該自己思考的,絕不外包。
AI可以寫作、作畫、編程、聊天,但人類不能因此放棄思考。恰恰相反,越是在AI能做的領域里,我們越要問自己:我還會做什么?我必須保留哪些能力?
從教育到職場,我們應當重新強調(diào)人的思維訓練、表達能力、批判性判斷能力和情緒調(diào)節(jié)能力。這些正是AI模仿得最像、但永遠無法真正取代的部分。
與其教孩子“怎么用AI做作業(yè)”,不如教他們“AI為什么會這么做”,并從中引導他們?nèi)グl(fā)現(xiàn)AI的邏輯局限與語言陷阱。
在職場中,讓AI代寫文稿不等于取消策劃,讓AI分析數(shù)據(jù)不等于不懂趨勢。我們不能滿足于用AI,更要警惕“被AI代替”的背后是自己正在退化的現(xiàn)實。
三、建立制度邊界:情緒數(shù)據(jù)不應被無限利用。
情緒是最私人、也最脆弱的信息,AI最擅長的恰恰是通過人們的輸入、停留、選擇,來推測和操控人類的情緒狀態(tài)。情緒建模一旦沒有監(jiān)管,就很容易被用來操縱用戶心理,引導行為,甚至制造依賴。
因此,我們必須推動社會在法律、倫理和平臺規(guī)范層面建立更明確的邊界。
AI系統(tǒng)在提供情緒支持、個性化推薦、智能陪伴等方面,必須明確告知用戶其非人類身份、可能的數(shù)據(jù)使用范圍,并限制算法對用戶心理的過度干預。
此外,我們應當鼓勵開發(fā)人本優(yōu)先的AI設計原則——不追求無限制的用戶黏性、不美化虛擬陪伴、不制造心理依賴。AI的發(fā)展應以促進人類成長為目標,而非馴化人類行為。
AI是文明的延伸,但不應是自我的替代。我們不必排斥它,也不必神化它,而是需要找到與它健康共處的方式。用它所長,補己所短,保持清醒、保留人性,才是通向未來的方向。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孕婦胎教有哪些有趣的方法?懷孕期胎教方法,孕婦怎樣給胎兒胎教
3、透過說話傳達母愛胎教時媽媽的聲音應該溫柔可親,這樣媽媽的聲音會隨著血液,清楚的傳到宮內(nèi),所以說胎兒最先聽到的是媽媽的聲音,準媽媽可以唱一些輕柔的歌謠,不但胎兒安祥快樂,準媽媽自己也會很享受這樣的感覺,不管胎兒是不是能夠聽懂,就當練習將來給寶寶在床邊講故事的能力。4、保持心情愉快胎教過程中準爸還有呢?
胎教是一門學問,孕婦掌握6個胎教方法,輕松培養(yǎng)出“天才寶寶”
孕婦如何胎教受過胎教的孩子情緒比較穩(wěn)定,容易安慰,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強,很少哭鬧,極易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也會減輕父母的育兒壓力__?! ∫恍蕥寢寱患舆x擇地將世界名曲放給寶寶聽,殊不知,這樣的做法很可能給孩子的發(fā)育造成損害——_?! ∷^胎教,簡單來講就是懷孕期間準媽媽要補充足夠的知識,去認識和了解周圍到此結束了?-。
胎教就要聽音樂?這幾種胎教方法其實更合適,不僅安胎對孕婦也好
因為適當?shù)倪\動可以調(diào)節(jié)人體的內(nèi)分泌系統(tǒng)和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同時也能夠增強心肺功能,因此運動胎教有利于孕婦健康的孕育胎寶寶,比如運動胎教可以增強孕婦的腹肌、腰背肌、骨盆肌肉的力量,這樣不但能有效縮短分娩時間,同時也可以有效的避免胎位異常以及難產(chǎn)的發(fā)生-。如何進行運動胎教?在懷孕早期,胎兒還沒有穩(wěn)定“安家”,..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王嘉文
編輯:靖嵐翠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wǎng)立場。轉(zhuǎn)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