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香港7月31日電題:長洲島上的秘密大營救:香港離島鮮為人知的抗戰(zhàn)往事
中新社記者劉大煒
提起位于香港島西南的長洲島,或許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這里每年農歷四月初八舉辦的太平清醮。鮮為人知的是,80多年前,這個不足3平方公里的小島,曾在一場悄無聲息而又驚心動魄的行動中肩負過重要使命。
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日軍一占領香港就嚴密封鎖道路,實行宵禁,到處搜捕抗日人士,并貼出告示,限令旅港文化人前往日軍駐地報到,否則格殺勿論。數百名在港避難的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處境十分危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的指導下,一場被作家茅盾稱為“抗戰(zhàn)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的行動自此秘密展開。
“當年,父親陳亮明曾在長洲島參與這場秘密大營救?!痹谇巴L洲島的渡輪上,今年74歲的陳凱倫向記者介紹。
7月22日,香港秘密大營救親歷者后人陳凱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圖為陳凱倫在香港島開往長洲島的渡輪上眺望。中新社記者李志華攝陳亮明是長洲人,在廣東順德上學期間受到進步思想洗禮,回到家鄉(xiāng)后投身革命并加入中國共產黨。秘密大營救進行時,陳亮明擔任中國共產黨長洲島地下組織負責人,與組織成員和長洲民眾一起,協助幾十位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轉移。
“營救路線主要有三條,其中兩條為陸上線路,翻山越嶺轉移到內地。長洲因為遠離香港島,漁船又多,被選為海上路線的中轉站?!标悇P倫介紹,這條線路從香港島出發(fā),經長洲至澳門,最終在廣東臺山登陸,并轉移至抗戰(zhàn)后方。許多年老體弱的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都是通過這條路線轉移。
陳凱倫介紹,當時日軍強令拆走船只上的發(fā)動機,護送文化精英和民主人士的船只能依靠風帆作動力,“護送他們轉移需要瞅準時機”。例如,1942年1月,李少石、廖夢醒夫婦(他們曾在抗戰(zhàn)期間分別擔任周恩來和宋慶齡的秘書)就在長洲岸邊的一家香廠隱蔽潛伏了20多天,“最后由我大伯靠手劃的小船把他們護送至澳門?!?/p>
歷經千難萬險,滯留在港的文化精英、民主人士以及其他相關人士約800人,最終安全轉移至大后方。他們中的很多人后來成為新中國建設的中堅力量。那段秘密大營救的崢嶸歲月,不僅是陳亮明與戰(zhàn)友兼妻子巢湘玲常談的家常,也深深刻在陳凱倫和兄弟姐妹的記憶中。
“不過那時,父母只在家中提及這段歷史,外界鮮少知曉?!标悇P倫說,隨著當年香港大營救親歷者們逐漸逝去,他們這些親歷者后代的年紀也越來越大,一種緊迫感在他們心底油然而生?!白鳛楹筝?,我們有責任將當年的故事講給大家聽。”
7月22日,香港秘密大營救親歷者后人陳凱倫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中新社記者李志華攝于是,陳凱倫和姐姐聯合多位香港抗戰(zhàn)老戰(zhàn)士后人,并聯系到相關機構團體,結合當年參與香港秘密大營救的老戰(zhàn)士們留下的一手資料,希望復原出當年歷史?!拔覀兊南敕ê芎唵?,就是根據父親他們當年的經歷、走過的路,把那段歷史重新挖掘出來”。
去年4月,陳凱倫一行人首次以尋蹤為目的登上長洲島,走訪當年經歷事情的老人。其后又廣泛搜集香港和海外博物館、檔案館、資料庫的資料。經過三四個月的努力,他們不僅找到當年李少石、廖夢醒夫婦隱蔽的香廠,還找到了長洲島上的多個與抗戰(zhàn)有關的遺跡。
圖為長洲醫(yī)院,原命名虎豹醫(yī)院,香港淪陷期間曾作為育嬰院和兒童難民收容所。陳凱倫告訴記者,抗日武裝力量曾將這里作為儲存槍支彈藥的臨時場所。中新社記者李志華攝“長洲島對革命、對抗戰(zhàn)的貢獻很大,它有很多值得我們向外界講述的地方?!标悇P倫對記者說,她希望在長洲島設立紀念館,提醒人們,尤其是香港的青少年,即使在偏遠的離島,香港民眾也從未在抗戰(zhàn)中缺席。
夕陽西下,陳凱倫緩緩起身,向碼頭走去,與一群游學的香港學生擦肩而過。海浪輕拍沙灘,似在低語那些未被詳細記載的英勇往事。(完)
困卦:不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別人身上,也不要只顧自己
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全冊知識點匯總
86種我國地級市和縣級市的市花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