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商時代(中訪網旗下品牌)
在民航業(yè)的舞臺上,2025年上半年的業(yè)績預告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行業(yè)內的巨大反差。三大航依舊深陷虧損泥沼,合計預虧超42億,而華夏航空卻實現歸母凈利潤700%以上的預計漲幅,一虧一賺,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行業(yè)密碼?
先看三大航的困境。中國國航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約為-17億元到-22億元,中國東航預計歸母凈利潤為-12億元至-16億元,南航預計凈虧損13.38億元到17.56億元。盡管較去年同期,國航和東航實現了減虧,但南航虧損規(guī)模卻有所擴大。
市場供給不均衡首當其沖。疫情之后,民航業(yè)快速復蘇,航班量、客運量迅速回升,甚至超過了2019年,但運力的增長速度與客源的恢復速度并不匹配。大量運力集中投放,使得市場供大于求,價格競爭愈發(fā)激烈。國內經濟艙平均票價下降就是最好的例證,2025上半年,民航國內經濟艙平均票價達740元(含稅票價),同比2024年下降6.9%,較2019年同期下降7.8%。票價的下滑直接導致了航司收入減少,即便航班客座率處于高位,也難以彌補票價下降帶來的損失。
客源結構下沉也給三大航帶來挑戰(zhàn)。過去,商務旅客是航司的重要客源,他們對價格相對不敏感,且出行頻率高,能為航司帶來穩(wěn)定的高收益。但如今,隨著市場的變化,客源結構逐漸下沉,休閑旅客占比增加。休閑旅客更注重價格因素,傾向于選擇低價機票,這使得航司的收益受到影響。
高鐵網絡的沖擊同樣不可忽視。中國高鐵的飛速發(fā)展,極大地縮短了城市間的時空距離。在中短途出行市場,高鐵憑借其準點率高、性價比高、“門到門”總通勤時間有優(yōu)勢等特點,吸引了大量原本可能選擇飛機出行的旅客,尤其是商務旅客和高端旅客,進一步分流了民航客源。
國際環(huán)境不確定性加深以及全球產業(yè)鏈供應鏈變化,也給三大航的國際航線運營帶來巨大阻礙。國際航線一直是航司重要的盈利來源之一,但當前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地緣政治沖突、貿易摩擦等因素,導致國際航線的恢復緩慢,客座率和票價都難以達到預期水平。國際油價的波動、匯率的不穩(wěn)定,也增加了航司的運營成本和財務風險。例如,南航因國際航線恢復緩慢,大量運力轉投國內,在國際航線收益不佳,國內競爭又激烈的情況下,業(yè)績受到明顯影響。
再看華夏航空的異軍突起。2025上半年,華夏航空預計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2億至2.9億元,同比增長741.26%-1008.93%,有望迎來上市以來業(yè)績最好的上半年。
華夏航空專注支線航空領域,避開了與三大航在干線市場的正面競爭。近年來,中小城市航空消費潛力持續(xù)釋放,以旅游為代表的因私出行需求旺盛,“縣城游、小城游”成為出行新熱點。華夏航空緊跟需求變化,提前進行戰(zhàn)略性網絡布局,在支線市場深耕細作。支線市場競爭相對較小,且地方政府為了發(fā)展本地航空運輸,促進經濟發(fā)展和旅游開發(fā),往往會對在當地運營支線航線的航司給予運力采購或補貼,這為華夏航空提供了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
華夏航空積極推動航班量增長,提升機隊利用率。截至2025年一季度,其機隊規(guī)模達到77架,運力投放創(chuàng)歷史新高。機隊利用率的提高,意味著單位成本的降低,從而提升了盈利能力。該公司還抓住支線旅游、淡季出行等市場機會,優(yōu)化航線網絡結構,滿足更多旅客的出行需求,持續(xù)提升客座率。2025上半年民航整體客座率達84.1%,華夏航空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和營銷策略,在客座率上表現出色。
新《支線航空補貼管理暫行辦法》的施行也為華夏航空帶來利好。老辦法按旅客運輸量核定補貼,新辦法按實際飛行小時核定補貼,解決了原方式對座位數少的支線飛機不利的問題,加大了對使用支線飛機執(zhí)飛航線的補貼力度,鼓勵各航司運營航段成本低的支線飛機進行市場開發(fā)與培育。2024年,華夏航空符合新規(guī)之下補貼范圍的航段運力占比提升4.4個百分點,補貼收入的增加直接增厚了公司利潤。
三大航與華夏航空在2025年上半年的業(yè)績表現,是民航業(yè)復雜生態(tài)的一個縮影。對于三大航來說,如何優(yōu)化市場供給、提升服務質量以吸引高端客源回流、加快國際航線恢復步伐、加強成本管控和風險管理,是實現扭虧為盈的關鍵。而華夏航空則需繼續(xù)鞏固在支線航空領域的優(yōu)勢,不斷提升運營效率和服務水平,以應對未來可能的市場變化。隨著民航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這場盈利與虧損的博弈還將繼續(xù),行業(yè)格局也或將在這一過程中悄然改變。
圖書營銷,拼的就是文案的段位?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