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種家長,把孩子送進補課班那一刻,眼神里透著一股濃烈的“賭徒勁兒”——像是在給命運下注,押上“起跑線搶跑成功,清北保底”的籌碼。
可惜教育不是賽馬場,孩子不是賭注,是活生生的心肝寶貝。
一腳踏進雞娃圈,雞的不是娃,是爸媽的錢包和家庭的精神狀態(tài)。
比如樓下張阿姨的兒子,三歲開始練小提琴,五歲補奧數(shù),七歲畫素描,簡直就是個“早教博覽會移動展臺”。結(jié)果小升初面試被老師問:“你最大的興趣愛好是什么?”小朋友沉默半分鐘:“寫作業(yè)?!?/p>
這下老師眼角一抽:懂了,這娃不是早熟,是過熟啊。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不是在培養(yǎng)孩子的天賦,而是在制造焦慮的幻覺:別人家孩子學奧數(shù)我也得學,不然就落后。
實際上呢?
前面奔跑的不是別人,是家長自己的焦慮和虛榮。結(jié)果娃像小板凳一樣被拖著走,走到哪算哪。
反正是挺迷茫的。
一、天賦不是搶出來的,是熬出來的
真有天賦的孩子,往往長得特別普通,說話也沒什么天才發(fā)言,但就是有種“你讓他學,他就會”的樸實勁兒。
天賦不是哪門功課提前學一遍,而是對學習這件事的理解、熱情和長期戰(zhàn)斗力。
別以為會畫兩個圓圈就是“有美術(shù)天賦”,人家畫家畫圓圈是畢加索,你孩子畫的是麻辣燙里的藕片。學了兩天素描就說孩子未來能考央美,跟買了兩本菜譜就自稱“川菜大師”一樣搞笑。
實際上,真正的天賦,是在大量試錯、反復練習中慢慢長出來的。
藝術(shù)生不是因為有藝術(shù)夢,而是因為他們文化課不行,走不了高考正道,只能旁門左道找條出路。而那些能在高中玩競賽、殺進省一隊的,也不是因為小學奧數(shù)提前學得多,而是人家在學習里找到了思維快感——不是“我必須會”,而是“我就愛算”。
比如我小學同桌,天天上奧數(shù)課,周六日從不見人影,據(jù)說他媽給他報名的補課費能包下一個商場地庫。
他爸說:“你得趕緊搶跑,不然人生就晚了?!?/p>
結(jié)果到初三,同桌語文40分,數(shù)學還可以,老師忍不住了:“你把奧數(shù)那套放下,學點基礎(chǔ)題吧。”他爸還不服:“我們這是天才型發(fā)展!”
老師翻了個白眼:“發(fā)展你個頭,學了三年奧數(shù),公式背得跟九九乘法表一樣熟,題一變腦袋就卡殼,這不是天賦,是套路依賴癥?!?/p>
后來他高考那年數(shù)理化還湊合,作文題寫了篇《感謝補課的日子》,開頭第一句就是“我不是天才,但我父母很執(zhí)著”。
評卷老師直接給了零分,說他有“諷刺精神”。
二、補課不是萬能鑰匙,是雙刃劍
有人以為補課能解決一切教育焦慮,補了語文不行補數(shù)學,數(shù)學也差補英語,全科補下來,孩子成了“課代表代表團”,家長錢包變得像“干癟柿餅”。
問題在于——很多時候,補課補的不是知識,而是套路,甚至是一種“對題型的感情培養(yǎng)”。
老師說得天花亂墜,結(jié)果孩子一上考場——“哎媽!題型沒見過?。∥已a課是為了這玩意嗎?”
這就像花高價報了個“脫單培訓班”,最后學到的都是“怎么打招呼”,但你就是脫不了單。
家長自己帶,反倒可能更接地氣一些。
起碼你不是套路教學的受害者,你會陪著孩子一起理解“為什么這么做”,不是“照著做就行了”。而且家長輔導更注重共情,不是PUA,是陪跑。
再比如,我表弟上四年級那年,英語不行,他媽立馬給他報了全市最火的英語班,每節(jié)課268,火爆得不得了。
他上了兩個月,有次期末考試回來,英語錯了19個選擇題。他媽氣得快中風:“你是不是在補課班睡覺?”結(jié)果他一臉委屈:“老師從來沒講這些題啊,她每節(jié)課都在復習音標、講順口溜,還發(fā)了一個雞你太美的視頻說是‘英文律動訓練’?!?/p>
他媽把培訓機構(gòu)投訴了,客服倒是專業(yè):“您這不是我們的問題,可能是孩子不太適應我們‘啟發(fā)式教學’。”
后來我舅直接上陣帶娃,每晚陪寫作業(yè)到十點,雖然也吵得雞飛狗跳,但孩子慢慢懂得分析題目了。
果然,學習不是花錢堆起來的,是把腦子帶進教室的藝術(shù)。
三、管得住自己的孩子,才叫“學霸潛力股”
真能成學霸的,不是靠早起背單詞,也不是補課補出好成績,而是那些能自我管理、情緒穩(wěn)定、總結(jié)能力強的“清醒小朋友”。
因為,他們也玩手機,但能自己設(shè)限。
不是因為家長威脅扣零花錢,而是他們知道:“該玩就玩,該學就學,不然全完?!庇蟹N孩子,寫作業(yè)時跟冥想一樣專注,連飯都忘了吃,有的孩子寫作業(yè)一邊嗑瓜子一邊追劇,那不是學霸,是串場演員。
還有總結(jié)力強的孩子,一道題錯一次,再見;有的錯三次,還是因為“抄錯題”。
總結(jié)能力,是把錯誤變成經(jīng)驗的能力,是學習的內(nèi)在驅(qū)動力。情緒管理也是關(guān)鍵,脾氣越大,腦子越慢熱。
情緒波動不穩(wěn)定的孩子,就像開車腳踩油門不踩剎車,遲早要撞山。
我家隔壁小明,平時學習不咋地,手機游戲打得那叫一個溜,吃飯都能一邊操作一邊嚼。結(jié)果有次他爸怒了,把手機沒收,強制執(zhí)行“周末禁玩令”。
第二天小明居然自己坐在陽臺讀書,還拿小本記筆記。
他爸感動得眼淚嘩啦啦:“兒子開竅了!”結(jié)果走近一看,小明記的是“王者榮耀各大英雄出裝順序+臺詞”。他爸當場破防:“你這也太懂自己了!”小明撓撓頭:“爸,我有時間觀念,我知道學習時間不能玩……所以我趁學習前先把游戲研究透?!?/p>
雖然方式不靠譜,但孩子那種“我能管理我自己”的勁兒,倒是比一大批補課生靠譜多了。
因此,搶跑的不是智商,是焦慮;輸?shù)舻牟皇侵R,是熱情。
到底該不該讓孩子在小學就搶跑?說實話,沒統(tǒng)一答案。
但有一點肯定:搶跑,不是教育的核心,理解和陪伴才是。誰都想自己娃是“天賦型選手”,但世界上99的天才,都是靠一點點理解、一點點堅持、一點點在失敗里磨出來的。
畢竟孩子不是項目,是生命。
你以為你在培養(yǎng)一個“未來科學家”,實際上你可能正在毀掉一個“快樂小朋友”。別用大人的焦慮,毀掉孩子的興趣。與其天天追著進度跑,不如慢下來問問孩子:“你真的理解了嗎?”“你想不想繼續(xù)學?”
教育的本質(zhì),不是沖刺,而是陪跑。跑得快不一定贏,跑得穩(wěn)才是王道。
所以別急,把孩子還給生活,把成長還給節(jié)奏。
終點從不等于起點,真正厲害的孩子,不是跑在前面,而是走得更遠。
聲明:個人原創(chuàng),僅供參考延伸閱讀:與 41《個部落拒》絕朱拉尼號:令對以開||戰(zhàn)阿薩德舊部揭竿而起 的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