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7月18日深夜。大馬士革總統(tǒng)府附近炸聲震天,朱拉尼匆忙召集內(nèi)閣,滿臉都寫著緊張。
沒想到啊,空襲過后不到48小時,這個曾經(jīng)嘴硬的家伙竟然慫了,直接從蘇韋達省撤軍。
阿薩德堂哥那15萬大軍到底有多少水分?朱拉尼這次認慫又預示著啥?
作者-山
朱拉尼的"48小時大變臉"
48小時,硬漢變慫包。
這話聽著像段子,但在敘利亞卻是血淋淋的現(xiàn)實。7月16日那天,以色列的F-35戰(zhàn)機像幽靈一樣劃過大馬士革夜空??偨y(tǒng)府、國防部大樓,一個個重要目標被精準命中。
撤軍那天的場面,說出來都讓人心酸。敘利亞士兵們垂頭喪氣地收拾裝備,有人說他們連軍靴都沒來得及穿好就匆忙撤退。這些本該保家衛(wèi)國的年輕人,眼神里全是迷茫和無奈。
朱拉尼為啥這么快就慫了?說白了就是被炸怕了唄。
想想也是,總統(tǒng)府都被炸成那樣,他這個臨時總統(tǒng)還能睡得著覺?有消息說,空襲當晚朱拉尼差點就在總參謀部大樓里"永久加班"了。要不是運氣好,現(xiàn)在估計已經(jīng)在為他舉行追悼會了。
更要命的是,朱拉尼的政權本來就是紙糊的。這家伙是靠整合各路軍閥才坐上臺的,內(nèi)部山頭林立,矛盾一大堆。真要硬剛以色列,估計還沒等以軍動手,自己人就先反了。
別忘了,美國雖然嘴上說"不支持以色列過度行動",但實際上還是偏袒以色列。朱拉尼要是不聽話,美國隨時可能斷了他的援助。沒了美國的支持,這個臨時政府連發(fā)工資都成問題。
這一撤,敘利亞南大門算是徹底敞開了。蘇韋達省可不是什么小地方,它緊靠約旦邊境,控制著重要的陸路通道?,F(xiàn)在好了,朱拉尼拱手讓給了德魯茲武裝,相當于把鑰匙直接交給了以色列。
朱拉尼這一退,正好給了以色列想要的一切。
以色列打的什么算盤
扒一扒以色列的真實意圖,你就明白這場戲是怎么唱得了。
蘇韋達這地方你別小看,它緊挨著戈蘭高地,地理位置相當重要??刂屏诉@里,以色列就能把安全緩沖區(qū)往北推一大截。這可比在邊境線上修幾道鐵絲網(wǎng)管用多了。
以色列的套路其實挺老套的。先是打著"保護少數(shù)民族"的旗號介入,然后扶持地方武裝,最后就是既成事實。這招在頓巴斯用過,在科索沃也用過,現(xiàn)在輪到敘利亞了。
從1967年占領戈蘭高地開始,以色列就一直想在敘利亞南部搞個"非軍事區(qū)"。德魯茲人只是個棋子罷了,真正的目的是把敘利亞徹底肢解。一個四分五裂的鄰國,總比一個統(tǒng)一強大的對手要安全得多。
以色列這次空襲擺明了是"斬首行動"。炸總統(tǒng)府、炸國防部,這哪是什么警告?分明就是要朱拉尼的命。好在朱拉尼反應夠快,第一時間就認慫了,要不然后果不敢想象。
有意思的是,以色列一邊空襲敘利亞政府軍,一邊卻向德魯茲武裝空投嶄新武器。這種雙重標準簡直不要太明顯。什么"人道主義干預",什么"保護少數(shù)民族",說得比唱得還好聽。
德魯茲人現(xiàn)在算是徹底綁上以色列的戰(zhàn)車了。他們在蘇韋達省重新控制了多個城鎮(zhèn),甚至還升起了以色列國旗。這種操作,明眼人都看得出是怎么回事。
以色列國防部長卡茨的社交媒體上赤裸裸地威脅:"警告結束,下一步是痛苦的懲罰。"這話說得多狠?完全不把敘利亞新政府當回事。
以色列步步緊逼,讓遠在莫斯科的阿薩德堂哥坐不住了。
阿薩德堂哥的"畫餅大法"
馬克盧夫在莫斯科開記者會,拍著胸脯說要組建30萬大軍。哎,聽著就像賣保健品的。
這位阿薩德的堂哥,自從老表倒臺后就一直在海外蹦跶。動不動就宣布要"光復大馬士革",還說什么聯(lián)合前老虎部隊指揮官哈桑重出江湖。聽起來挺唬人,實際上呢?
15萬預備役?錢從哪來?
就連當年阿薩德政府都快被軍餉拖垮了,現(xiàn)在這些流亡的舊部更是囊中羞澀。馬克盧夫想維持30萬大軍,按最低標準算,每個月也得5000萬美元。這錢誰出?俄羅斯自己都在烏克蘭戰(zhàn)場上燒錢,哪還有余力支持這些流亡政客?
伊朗倒是有心幫忙,但現(xiàn)在也是泥菩薩過江。經(jīng)濟制裁搞得伊朗自己都快喘不過氣了,還怎么資助敘利亞的反對派?至于海灣國家,他們巴不得阿薩德這一派徹底消失呢。
想當年,蔣介石還說反攻大陸呢。結果咋樣?流亡政府的口號越響亮,現(xiàn)實越骨感。馬克盧夫現(xiàn)在的處境,跟當年在臺灣的蔣介石何其相似。
說句公道話,馬克盧夫手里可能真有幾千老兵。畢竟阿薩德倒臺時,第25特種師和第四裝甲師還是完整撤退的。但是15萬?這數(shù)字水分比黃河還大。
更要命的是,這些部隊分散在俄羅斯、伊拉克等地,連個統(tǒng)一的指揮都沒有。馬克盧夫在莫斯科發(fā)號施令,哈桑據(jù)傳隱身德黑蘭,兩人連面都見不著,還談什么協(xié)同作戰(zhàn)?
阿拉維派的"生存理性"也是個大問題。經(jīng)歷了14年內(nèi)戰(zhàn),曾經(jīng)支持阿薩德的阿拉維派早就厭倦了戰(zhàn)爭。一名大馬士革市民曾經(jīng)說過:"子彈換不來面包,我們只想活著。"當基本生存成為首要目標,效忠口號再響亮也難喚回敢死之士。
既然各方實力懸殊這么大,敘利亞接下來會咋樣呢?
敘利亞的"三岔路口"
朱拉尼在首都坐不穩(wěn),阿薩德舊部在境外畫餅,以色列在南部步步緊逼。這就是敘利亞當前的真實寫照。
面前擺著三條路,每一條都不好走。
第一條路是聯(lián)邦制。各地軍閥分而治之,就像伊拉庫那樣。聽起來不錯,但誰來主導?朱拉尼?他連蘇韋達省都守不住。阿薩德舊部?他們連敘利亞都回不去。德魯茲人?他們只想在以色列庇護下過小日子。
庫爾德人在東北部早就半獨立了,土耳其控制著西北部,現(xiàn)在德魯茲人又在南部搞自治。這樣下去,敘利亞還剩什么?估計連個像樣的中央政府都湊不齊。
第二條路是徹底分裂。德魯茲獨立建國,庫爾德人也搞個自治區(qū),剩下的繼續(xù)內(nèi)斗。這對以色列來說倒是好事,一個四分五裂的鄰國總比統(tǒng)一的敵人安全。但對敘利亞老百姓來說?那就是災難。
南斯拉夫解體的慘劇還歷歷在目。民族仇恨一旦被點燃,想撲滅就難了。到時候不光是德魯茲人和阿拉伯人打,阿拉維派和遜尼派也要打,庫爾德人和土庫曼人還要打。這仗能打到什么時候?
第三條路是現(xiàn)狀維持。朱拉尼繼續(xù)當他的傀儡總統(tǒng),國際社會繼續(xù)維穩(wěn),各方勢力繼續(xù)博弈。這是最可能的,也是最無奈的結果。
說這么多大道理,最苦的還是普通人。7.9萬難民流離失所,940條鮮活生命消逝在炮火中。這些數(shù)字背后,是一個個破碎的家庭,是一聲聲絕望的哭泣。
蘇韋達省的人道主義危機還在持續(xù)。當?shù)蒯t(yī)院缺醫(yī)少藥,學校變成了臨時避難所。孩子們本該在課堂里讀書,現(xiàn)在卻只能在廢墟中尋找食物。這樣的場景,任何有良知的人看了都會心痛。
德魯茲武裝雖然得到了以色列的支持,但他們真的能獨立建國嗎?以色列只是把他們當炮灰使,一旦利用價值沒了,誰還會管他們的死活?
當朱拉尼的10萬大軍在蘇韋達丟盔棄甲時,阿薩德舊部宣稱的15萬預備役正在北方冷眼旁觀。各方勢力都在等待時機,都想成為最后的贏家。可在這場殘酷的博弈中,真正的輸家永遠是那些手無寸鐵的平民。
結語
說句實話,這場軍事對抗表面上看著熱鬧,本質(zhì)上還是"胳膊擰不過大腿"的老套路。朱拉尼認慫認得這么快,與其說是理性選擇,不如說是被現(xiàn)實教做人了。至于阿薩德堂哥那15萬大軍,聽聽就算了,當故事講挺有意思。
這片誕生古老文明的土地,正在炮火中裂成碎片。當大國博弈的硝煙散去,真正需要重建的何止是城市廢墟?那些在戰(zhàn)爭中失去家園的人們,他們的心靈創(chuàng)傷又該如何撫平?
面對這種大國博弈下小國的無奈處境,你覺得敘利亞老百姓最需要啥?是個強勢點的領導人,還是各方都能接受的妥協(xié)方案?
免責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