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韜略哥
一場持續(xù)數(shù)月的港口交易風波,終于迎來重大進展。
7月28日早上,長和發(fā)布公告表示,于2025年3月4日發(fā)布公告中所述,集團與一財團之間的獨家商期已屆滿。盡管該期限已屆滿,集團仍在與財團成員進行討論,擬邀請來自中國內地之主要策略投資者加入成為財團的重要成員。
從“賣給美國”到“中資入局”,面對數(shù)月的巨大壓力,“超人”李嘉誠終究選擇了低頭。
回顧這場風暴,真是充滿了博弈:
今年3月4日,長和集團投下重磅炸彈,公告擬向美國貝萊德(BlackRock)牽頭的財團,轉讓其龐大的全球港口業(yè)務。
此次交易涉及的資產,是長和在全球23個國家的43個港口,其年吞吐量合計超過4300萬TEU,控制著全球約10.4%的集裝箱吞吐量。
若貝萊德的并購成功,將使其一躍成為全球最大的港口運營集團之一,也意味著美國資本將掌控全球貿易中舉足輕重的一環(huán)。
而這場交易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扼守世界貿易的咽喉——巴拿馬運河兩端的戰(zhàn)略性港口(巴爾博亞港和克里斯托瓦爾港)。
3月13日,香港《大公報》發(fā)表題為《莫天真勿糊涂》的評論文章,直指該交易是“漠視國家利益、民族大義”,并迅速被官媒轉載。
3月17日,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梁振英在社交媒體發(fā)文,以“商人有沒有祖國?”的設問,將批評的聲量推向高潮。
3月28日,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公開表態(tài),將對該交易“依法進行審查”,實質上凍結了原方案的推進。
4月16日,正當外界以為交易將不了了之時,新的買家浮出水面?!度A爾街日報》披露,李嘉誠方面并未放棄,而是試圖通過拆分交易,繞開監(jiān)管。
交易被拆分為兩樁:最敏感的巴拿馬兩大港口,由貝萊德旗下公司控股51%;其余41個港口,則由意大利航運巨頭——地中海航運(MSC)的阿龐特家族控股51%。
地中海航運是一家總部位于瑞士、由意大利阿龐特家族掌控的私營企業(yè),是全球運力第一的集裝箱航運巨頭,其業(yè)務遍及全球。它與李嘉誠既是競爭對手,也是特定項目上可以合作的伙伴,彼此知根知底。
更關鍵的是,地中海航運和貝萊德關系匪淺,并非一個中立的第三方。因此新方案在本質上屬于換湯不換藥。
4月27日,市場監(jiān)管總局發(fā)出雷霆警告,要求交易各方“不得采取任何方式規(guī)避審查,否則將承擔法律責任”,徹底封死了所有試圖繞道的小路。
7月28日,在經歷了近五個月的博弈后,長和發(fā)布最新公告,獨家商談期已過,財團架構將變更,邀請中國內地投資者成為“重要成員”。
而這位重要成員,身份也逐漸清晰。根據(jù)權威媒體報道,中遠海運集團正在積極推動加入由貝萊德與地中海航運牽頭的財團,以合作伙伴及股東的身份,共同收購長和旗下的港口資產。報道稱,交易各方均對此持開放態(tài)度。
中遠海運集團由原先兩大航運央企“中遠集團”與“中海集團”在2016年重組而成的超級巨無霸。它是國務院國資委直接管理的特大型中央企業(yè),是真正意義上的“國家隊”,旗下集裝箱船隊規(guī)模位居世界前列,而在干散貨、油氣運輸、雜貨特種船等多個領域,其船隊運力均為世界第一。
作為《財富》世界500強企業(yè)和“一帶一路”中國企業(yè)100強榜單的重要成員,中遠海運在全球的港口布局和航線網絡,是推行國家戰(zhàn)略的關鍵一環(huán)。
棋局至此,勝負已分,李嘉誠服軟了。
為什么一筆港口買賣會掀起這么大的風暴?
這背后牽扯的不只是李嘉誠的商業(yè)決策,更是中美在全球貿易命脈上的博弈——尤其是在戰(zhàn)略意義巨大的巴拿馬運河。
巴拿馬運河是一條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水道,全長約82km。每年全球約5%的海上貿易由此通過,其中高達七成的船只往來于美國,維系著其龐大的物流與供應鏈體系。
而更關鍵的是其軍事價值,它是美國東西海岸快速調動海軍力量的必經之路,也是美國投射軍事力量到南美洲的重要基地。
因此,對美國而言,運河能否保持開放中立,對其國家安全來說至關重要。
對中國而言,巴拿馬運河不僅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連接太平洋與大西洋的關鍵節(jié)點,更是打破美國海權壟斷、重塑全球貿易格局的關鍵突破口。
過去十年,中國已在全球布局起一張龐大的港口網絡。據(jù)智庫MERICS統(tǒng)計,與中國相關的海外港口已達110個,而李嘉誠的長和系一家就占據(jù)其中的43個。
雖然中國并不直接掌控長和系的港口,但如果這些戰(zhàn)略資產被轉移到與美國利益密切相關的企業(yè)手中,將對中國的全球海洋戰(zhàn)略構成重大挫折。
而這種根植于兩國利益的戰(zhàn)略要地,也成了特朗普個人表演的完美舞臺。
自2024年底以來,他便多次公開宣稱巴拿馬運河是“美國重要國家資產”,威脅要將其“收回”。
對他來說,從一位中國商人手中奪走港口控制權,無異于一次對華博弈的“勝利”。這不僅能鞏固其強硬形象,更是一份可以向選民炫耀的、沉甸甸的政治籌碼。
4月26日,他更是毫不掩飾地在社交媒體上喊話:“美國船只,包括軍艦和商船,應獲準免費通行巴拿馬運河和蘇伊士運河!”
這種赤裸裸的表態(tài),將這筆商業(yè)交易徹底拉入了地緣政治的角斗場。
現(xiàn)在的問題是,李嘉誠在3月份做出那個商業(yè)決策時,真的不清楚這筆交易背后的地緣政治風險嗎?
相信每個讀者心中都有答案,這位以精明和嗅覺敏銳著稱的“超人”,對風險的理解可能比任何人都深刻。
回顧他過去幾十年的商業(yè)軌跡,不難發(fā)現(xiàn),這次港口交易,不過是他過往成功劇本的一次慣性重演。
這種“利潤至上”的行事風格,他沒少干。
上世紀90年代,李嘉誠攜港商領袖光環(huán)大舉進入內地房地產市場。
他利用各地政府的招商熱情,以極低的成本拿下核心城市的黃金地塊,然后便選擇捂盤,一捂就是十年、二十年。
等周邊地價、房價早已翻了幾十番,他再推盤入市,賺取遠超同行數(shù)十倍的利潤。
如北京御翠園項目:2001年,長和以僅1750元/平米的樓面價拿下朝陽區(qū)姚家園地塊。此后20余年,通過分期開發(fā)、勉強動工等手段,屢次規(guī)避土地閑置的處罰。直到2023年項目完全入市時,周邊售價已突破9萬元/平米,利潤高達50倍。
還有成都南城都匯項目:2004年拿地,開發(fā)了16年后,于2020年將項目剩下的地塊連同爛攤子高價轉手,自己凈賺38億元離場,引發(fā)成都高新區(qū)震怒,直接發(fā)文禁止金融機構向其提供新增融資。
從上海到大連,從東莞到珠海,這種“囤地居奇”的模式,幾乎是他內地所有地產項目的標準操作。
在內地市場賺得盆滿缽滿后,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又敏銳地嗅到了風向的變化,開始了一場長達十年的“世紀大撤退”。
他陸續(xù)拋售了包括上海陸家嘴世紀匯廣場、南京國際金融中心、北京盈科中心在內的大量內地核心資產,累計套現(xiàn)數(shù)千億港元。
與此同時,他將這些資金大舉投向了歐洲,尤其是英國的水、電、氣、通訊等公共事業(yè),幾乎買下了半個英國。
這一系列操作,在2015年曾引發(fā)“別讓李嘉誠跑了”的巨大輿論風波。
2024年下半年,他瞅準了郵儲銀行股價正高、但公司增長處于歷史低點的時機,在短短幾個月里,把他持有的股票大筆賣出,套現(xiàn)超過8億港元。
就在這次賣港口之前,2025年初,李嘉誠賣掉了一家自己經營了24年的中藥公司,連同其核心產品“麝香保心丸”這棵現(xiàn)金牛一同拋售,為回報率更高的創(chuàng)新靶向藥(ATTC)讓路。
如今看來,出售全球港口正是這套舊劇本的延續(xù)。
在李嘉誠眼中,隨著中美博弈加劇,這些遍布全球的港口,尤其是地處風暴眼的巴拿馬港口,已經從現(xiàn)金奶牛變成了高風險資產。
因此,他做出了和十年前完全一致的決定:在風險失控前,打包出售,落袋為安。
經過數(shù)月的激烈博弈和監(jiān)管施壓,最初“賣給美國”的方案已然破產。
長和最新公告中“邀請中國內地主要策略投資者”的表態(tài),以及權威媒體報道中“中遠海運”的浮現(xiàn),都指向了一個全新的交易結局。
最終的方案,極有可能是一個由美國資本(貝萊德)、歐洲資本(地中海航運)和中國央企(中遠海運)共同持股的新架構,通過將股權分散給中美歐三方,為交易掃清了最大的障礙。
所以,李嘉誠看似“服軟”了,但在商業(yè)上,他依然會將這個燙手山芋成功賣出去,拿到他想要的數(shù)百億現(xiàn)金。
他還是“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