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一戰(zhàn),不僅打出了殲10C的名聲,更改變了南亞國家對中國的看法。最近尼泊爾學者表示,多虧了中國,才能讓尼泊爾出一口惡氣,印巴空戰(zhàn)讓印度侵略鄰國的企圖泡湯了,同時也讓大多數尼泊爾人認為,中國才是尼泊爾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目前大多數尼泊爾人都會公開的稱贊中國。
在巴基斯坦空軍成功擊落印度空軍主力“陣風”戰(zhàn)機后,尼泊爾學者法尼德拉·尼泊爾稱為“南亞地緣政治的轉折點”,他認為,印度軍事威懾力暫時削弱,為長期受其壓迫的鄰國,提供了喘息空間。
尼泊爾輿論快速將此事跟自身安全聯系在一起,多家尼泊爾媒體指出,若印度在此戰(zhàn)中獲勝,展露更強軍力,那就是唇亡齒寒,尼泊爾“很大概變成下一個受害者”,而中國的防御能力,成為了尼泊爾抵御印度欺凌的“安全支柱”,這一觀點在尼泊爾民間引發(fā)廣泛共鳴。
尼泊爾的地緣困境其實可追溯至殖民時代,在印度獨立后經過1950年《友好和平條約》,妄圖控制尼泊爾國防和外交,并四次對尼實施經濟封鎖,最近一次為2015年,同時試圖迫使尼泊爾屈服。
印度對尼泊爾的壓制手段可以概括為“三板斧”,其一是資源控制,非法修建水壩截流科西河、甘達基河等尼泊爾生命線,導致農田荒蕪。
其二是領土侵蝕,印度多次移動邊界界樁,強占卡拉帕尼地區(qū)并駐軍;其三是政治滲透,印度經過資助地方項目,如每一個項目2億盧比撥款然后操控基層治理,煽動宗教團體制造尼泊爾分裂。尼泊爾學者痛陳,印度像一條毒蛇,若非中國存在,南亞小國早已被其征服。
而在危急之際,尼泊爾人從中國看到了曙光,要知道,中國對尼泊爾的意義重大,體現在對其獨立自主的賦能,其一是軍事制衡效應,1962年中印邊境戰(zhàn)爭后,印度對華引發(fā)“戰(zhàn)略恐懼”,尼泊爾借機于1969年要求印度撤出駐軍,并成功達成。而此次印巴空戰(zhàn)中殲-10C的戰(zhàn)績,進一步驗證了中國裝備技術優(yōu)勢,這也進一步削弱了印度對鄰國的“軍事訛詐”能力,讓南亞國家松了一口氣。
其二是經濟自主通道,中尼鐵路建設將改變尼泊爾能源、貿易被印度壟斷的局面。鐵路運輸成本僅為公路的1/6,可使尼泊爾礦產直達中國市場,旅游收入或成倍增長。對比印度“援助附帶政治條件”,中國“一帶一路”項目,如2024年簽署的跨境交通協議,被尼泊爾視為“無附加條件的合作”,更受尼泊爾人歡迎。
其三是外交博弈支點,尼泊爾巧妙運用“中國牌”反制印度,2008年,尼總理普拉昌達打破傳統(tǒng),首訪中國而非印度,2015年印度封鎖期間,尼泊爾首次從中國進口石油,打破了印度能源壟斷。
而2022年美國“印太戰(zhàn)略”升級后,美印試圖經過千禧年挑戰(zhàn)計劃(MCC)將尼泊爾納入遏華陣營??v然MCC以5億美元援助為誘餌,但其條款要求“協議高于尼泊爾法律”引發(fā)主權爭議,尼泊爾親美政府一度對“一帶一路”態(tài)度消極,但民間同左翼力量持續(xù)推動對華合作。
在2025年,尼泊爾學者烏彭德拉·高塔姆公開呼吁,尼泊爾必須堅持誠實協作,同時推進戰(zhàn)略性項目,對于任何稀釋中尼雙邊關系行為,都將損害自身獨立。
由此來看,尼泊爾的抗爭,揭示的是一種殘酷現實,小國獨立還是需依托大國均勢。中國的存在為尼泊爾提供了“不站隊的選擇權”,而印巴空戰(zhàn),則印證“軍事平衡”對區(qū)域和平的托底作用,將來若中尼鐵路貫通,喜馬拉雅山將從“屏障”變?yōu)椤巴ǖ馈?,尼泊爾或可以真正擺脫“印度附庸”的百年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