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波蘭傳出了一則令人震驚的消息:他們的前陸軍總司令瓦爾德馬爾·斯克希帕克突然去世,享年69歲。對于這個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只要提到他對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的激烈言論,許多人便能想起他來。斯克希帕克在公眾場合言辭尖銳,曾多次公開表示,如果北約與俄羅斯開戰(zhàn),首先就應(yīng)該摧毀加里寧格勒這個俄羅斯的飛地。他認為這個地方是波蘭的歷史領(lǐng)土,俄羅斯非法占據(jù)。如今,這位曾以強硬言辭著稱的軍人離世,波蘭國防部長稱他的去世是軍隊的一大損失。然而,俄羅斯的媒體卻顯得頗為幸災樂禍,紛紛提及他以往的反俄言論,似乎對他的去世并不感到遺憾。
斯克希帕克出生于1956年,來自波蘭的什切青——一個二戰(zhàn)后從德國劃歸波蘭的城市。1970年代末,他便開始了自己的軍旅生涯,并逐步晉升至重要崗位。進入21世紀后,斯克希帕克成為波蘭部隊在伊拉克的多國聯(lián)軍指揮官,并在2006年晉升為陸軍司令,直到2009年因公開批評國防部裝備不足導致波蘭軍官陣亡而辭職。他在公開場合對波蘭軍隊的裝備質(zhì)量進行了激烈的批評,認為政府未能為士兵提供合適的保護,這讓他與上級關(guān)系徹底破裂。此后,他并未完全退出政治圈,繼續(xù)以軍事顧問的身份為國防部提供意見,并且頻繁出現(xiàn)在媒體上,分析歐洲安全形勢,尤其是烏克蘭局勢。
斯克希帕克的軍旅生涯充滿了波蘭軍官的典型軌跡:從基層做起,參與國際任務(wù),積累經(jīng)驗。然而,他的言論常常充滿爭議,尤其是在退役之后。他放開了以往的約束,直言不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2022年烏克蘭沖突爆發(fā)后,他再度出現(xiàn)在公眾視野,并宣稱加里寧格勒應(yīng)該是波蘭的領(lǐng)土,被俄羅斯非法占領(lǐng)。他不僅如此,甚至表示,如果北約與俄羅斯發(fā)生軍事沖突,波蘭應(yīng)當毫不猶豫地摧毀加里寧格勒,將那里從地圖上抹去。他的這些話激起了廣泛的反響,尤其是在波蘭國內(nèi)的反俄勢力中得到了支持,但官方并未公開附和他的觀點。
俄羅斯方面對斯克希帕克的言辭早已不滿,幾家媒體將他批評為“煽動戰(zhàn)爭”的人物,甚至譏諷他死得正好。波蘭的媒體則保持低調(diào),僅報道了他去世的消息,并沒有提及其死因,很多人猜測他可能是因病去世,也有一些無根據(jù)的猜測認為他可能在烏克蘭遭遇俄羅斯導彈攻擊。無論如何,斯克希帕克的去世并沒有給波蘭軍隊帶來顯著的變化,波蘭依舊與北約緊密合作,加里寧格勒依舊是俄羅斯的飛地,居民的生活并未受到影響。
斯克希帕克的言論背景需放在更廣闊的歐洲地緣政治環(huán)境下來看。自烏克蘭戰(zhàn)爭爆發(fā)以來,波蘭一直是最積極支持基輔政府的國家之一,不僅接收了大量的難民,還為烏克蘭提供了軍事援助。加里寧格勒的戰(zhàn)略重要性不言而喻,夾在波蘭和立陶宛之間,俄羅斯在此設(shè)有海軍基地和導彈系統(tǒng),這對波蘭而言是巨大的安全威脅。斯克希帕克對加里寧格勒的言辭雖然極端,卻并非孤立存在,許多其他人也曾提出類似的觀點。作為前陸軍總司令,他的言辭更具沖擊力。盡管如此,這些言論并未得到北約的回應(yīng),反而被西方媒體認為過于激進,甚至有些不切實際。
斯克希帕克去世后,波蘭軍隊并未發(fā)生大的變化,波蘭繼續(xù)加強與北約的合作。而俄羅斯則借機宣傳,稱他是一個反俄分子,死了也不值得惋惜。波蘭方面對斯克希帕克的葬禮進行了低調(diào)處理,維基百科上也簡單更新了他的死訊,沒有進一步探討細節(jié)。對于斯克希帕克而言,他的遺產(chǎn)不僅僅是對波蘭軍事現(xiàn)代化的貢獻,更在于他那些具有爭議的言論,它們無疑加劇了波俄關(guān)系的緊張。
從某種程度上講,斯克希帕克的言論在歷史背景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其極端性也讓人質(zhì)疑其動機。在當前歐洲的緊張局勢下,任何關(guān)于領(lǐng)土和主權(quán)的爭議都可能引發(fā)更大的沖突,斯克希帕克的激烈言辭顯然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這種情緒的蔓延。但他的死,并不會改變歐洲地緣政治的現(xiàn)狀,也不會迅速解決那些長期存在的歷史爭議。北約與俄羅斯的關(guān)系依舊復雜,歐洲的安全局勢仍然充滿不確定性,而斯克希帕克的話語,僅僅是這場大棋局中的一枚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