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中國一汽,如同走入了一部中國汽車業(yè)的發(fā)展史。
這是一部汽車工業(y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創(chuàng)業(yè)史。當1953年的春風掠過長春西南郊的凍土,10萬建設者以血肉之軀為筆,在白山松水間書寫著一個國家汽車工業(yè)崛起的傳奇。
新中國成立初期,汽車工業(yè)一片空白。設立一汽,是民族汽車工業(yè)的覺醒——要讓鋼鐵巨龍在東方騰飛,要讓“中國制造”的齒輪轉動起來。
老員工王鳳閣回憶:“那時連圖紙都沒有,大家就用錘子敲、用鉗子掰,硬是把汽車零件從無到有捏了出來?!闭强恐喡墓ぞ撸?956年建成投產并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卡車(解放牌),1958年制造出新中國第一輛小轎車(東風牌)和第一輛高級轎車(紅旗牌),奠定了中國汽車工業(yè)的基石。
順應改革開放的趨勢,中國一汽與德國奧迪的合資合作是中國改革開放背景下汽車工業(yè)發(fā)展的標志性事件,1988年5月,雙方簽署中國汽車工業(yè)史上首個豪華車技術轉讓合同,中國高端汽車制造開啟了新征程。
近年來,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中國一汽加快創(chuàng)新轉型升級。在紅旗繁榮廠區(qū)總裝車間,映入眼簾的是一幅智能化生產場景:無數機械臂精準舞動,近百臺AGV(自動導引運輸車)在智能調度下穿梭不息,高效完成物料運輸。而這僅僅是總裝車間龐大自動化版圖的一角。
“這座面積達9.6萬平方米的超級車間,擁有11條自動化生產線和4條高精度整車檢測線,具備燃油車、混合動力車、純電車多車型柔性共線生產能力。其標準年產能達24萬輛,平均每54秒就有一臺整車駛下生產線?!敝袊黄こ碳夹g部總裝工藝部總裝技術高級主任張國龍介紹。
“自主掌控關鍵核心技術,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我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敝袊黄邪l(fā)總院天工平臺C平臺項目PDT經理禹真舉例,大約5年前,空氣彈簧這個汽車零部件幾乎被國外壟斷,那時候1臺車使用進口空氣彈簧的成本在1.5萬元左右,非常昂貴。
經過2年左右的技術攻關,中國一汽的研發(fā)團隊成功研制出了國產空氣彈簧,打破國外壟斷的同時,將單車空氣彈簧的成本降低至約2000元?!澳壳爸袊黄履茉窜囆蜕系碾婒屜到y、空氣彈簧、減震器、線控轉向器等核心系統和零部件基本做到了百分之百國產化。”禹真說。
在新能源賽道,中國一汽堅持自主研發(fā),成功打造天工純電、鴻鵠混動、九章智能三大技術平臺。在核心“三電”領域,自主研發(fā)的低溫電芯在零下10攝氏度條件下電量保持率可達98%,有效破解北方用戶的“續(xù)航焦慮”;全新一代智慧電驅最高效率可達96%。
過去5年,中國一汽突破1559項關鍵核心技術,多項成果打破國外壟斷并實現產品搭載應用,申請專利30943件。
順應時代發(fā)展變化,中國一汽正在向綠而行。遠遠望去,奧迪一汽超級智能生態(tài)工廠如同置身綠地之中,這里100%使用綠色能源、生產廢棄物100%回收、生產及生活廢水100%循環(huán)使用。
轉型升級給企業(yè)帶來了活力。今年上半年,中國一汽整車銷量突破157.1萬輛,同比增長6.1%;生產整車155.5萬輛,同比增長3.8%。其中,自主品牌銷量突破44.98萬輛,同比增長8.5%;自主新能源車銷量突破14.5萬輛,同比增長95.5%;合資品牌銷量112.1萬輛,保持領先地位。
從原始的手動到數字孿生的脈動,作為中國汽車工業(yè)成長的參與者,中國一汽見證了民族汽車工業(yè)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過程。
從解放卡車的轟鳴到紅旗轎車的華美,從手工敲打的艱辛到智能時代的突破,今天的紅旗超級架構、解放新能源重卡,正是那簇火種的延續(xù)——它點燃的,不僅是汽車工業(yè)的火種,更是中國汽車工業(yè)從“站起來”到“強起來”的精神圖騰,是民族汽車工業(yè)的自立自強。(經濟日報記者趙淑蘭馬洪超徐達)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