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工信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介紹了新版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標以及最新發(fā)布的《關于強化電動自行車強制性國家標準實施加快新產(chǎn)品供應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有關情況。距離9月1日電動自行車最新版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guī)范》(GB17761-2024)(以下簡稱“新國標”)正式實施的日子越來越近,電動車行業(yè)都在采取什么行動,為新國標蓄勢?
標準升級新國標如何保護消費者
近日,湖南桃江兩位高中生搭乘經(jīng)改裝的電動兩輪車,以100km/h的速度撞上了圍墻身亡。這起因改裝電動自行車釀成的悲劇,也讓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的問題再次引起社會關注,對電動自行車安上限速這一“緊箍咒”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而新國標對多處技術標準進行了明確和限制。其中,電動車限速以及防篡改技術升級,備受公眾關注。
新國標延續(xù)了現(xiàn)行國標規(guī)定,電動自行車最大速度不能超過25km/h,而且高速行駛時車輛將發(fā)出警報,甚至強制電動車停車減速。早在意見征集階段,工信部就表示,設置這一上限,主要考慮車速過快,將直接增大交通事故的發(fā)生概率,一旦遇到緊急情況,騎行人避險動作時間縮短,剎車距離也會變長,容易發(fā)生碰撞、側滑、摔倒等情況,造成人身傷害事故。
針對電動自行車非法改裝問題,新國標完善了電池組、控制器、限速器的防篡改要求,通過互認協(xié)同功能,落實“一車一池一充一碼”——即電動車有唯一身份碼,并且同電池、充電設備、二維碼一一對應,從技術上大幅提高非法改裝門檻,有利于逐步減少改裝行為。
新國標還通過強化配件阻燃性能,增加對蓄電池狀態(tài)等關鍵安全信息、標注建議使用年限等方式,提升整車安全?!兑庖姟愤€明確,禁止電動摩托車上電動自行車牌照,規(guī)范電動自行車牌照使用,從而以多個維度保護消費者的用車安全。
三個月過渡期車企積極申請新3C認證
同時,《意見》也明確,不符合新國標但符合舊版本標準的產(chǎn)品可以銷售至2025年11月30日,這讓電動自行車廠商留出時間盡快消化庫存,完成產(chǎn)品過渡。12月1日起,所有在售的電動車必須全部符合新國標,已售出的車輛仍然可以正常上路,消費者也可以以舊換新。
電動自行車實行強制性國家標準一覽(圖據(jù)四川省商務廳網(wǎng)站)
目前雅迪、愛瑪、臺鈴、綠源等多家品牌正在積極申請新的3C認證,已經(jīng)有符合最新國標的電動車獲得認證,已經(jīng)或即將上市。
在6月份舉行的廣州國際兩輪車展覽會上,雅迪C18、綠源卡樂25Pro和臺鈴的TDT7S201Z等符合新國標的車型也都正式亮相。不僅更加安全,一系列智能黑科技也已經(jīng)成為這些新車的標配。記者也從雅迪客服了解到,目前已獲得新國標下3C認證的車型,以簡易造型的電動自行車為主,包括C09、C12、C18系列,以及滴滴青桔騎行使用的VM6.2共享電單車。更多符合新國標的電動車也將豐富多元需求的電動車市場。
門店加緊清舊標“新國標”成噱頭
新國標即將實施,自然引起了廣大電動車車主關注。夏天正是電動車銷售的旺季,今年夏天電動車新國標行將實施以及成都今年8月“限摩令”行將到期等多因素疊加,電動自行車的銷售愈發(fā)趨旺。但是記者也在其中注意到不和諧的一面。
近日,記者以消費者身份探訪了成都衣冠廟、紅牌樓、青羊北路等地段的多家電動車門店,了解電動自行車銷售情況。記者注意到,部分電動自行車銷售人員以“新國標”為噱頭,聲稱目前店內在售車輛都按照新國標生產(chǎn),以此吸引消費者購買店內的電動自行車。但是,又明里暗里提示顧客,店內的車可以解除限速。
記者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網(wǎng)站(cqc.com.cn)查詢發(fā)現(xiàn),這些在售的電動自行車都擁有對應的3C證書,并標注“符合GB17761-2018《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guī)范》”的字樣,這些產(chǎn)品自然可以上路。但是,“可以改限速”就說明,部分車型可能并不符合最新國標規(guī)定,銷售人員對消費者有誤導之嫌。
時值電動車銷售旺季,銷售人員沖業(yè)績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通過曲解政策、“揣著明白裝糊涂”誤導消費者并不可取。電動車銷售涉及銷售售后服務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真正留住客戶的應該是完善的服務而不應是套路。作為消費者,也應當在購買前做好攻略,了解政策,親自體驗,作出明智的選擇,享受新車帶來的美好體驗。
當2024年最后一天新國標頒布時,各種傳言讓市場充滿了不確定性。隨著工信部等四部門發(fā)布的《意見》落地,一切都已塵埃落定??梢源_定,新國標對各家企業(yè)提出更嚴格的要求,為的是保障消費者的用車安全,規(guī)范行業(yè),讓市場有序競爭。在這場新的戰(zhàn)役中,各家車企已經(jīng)積極準備,摩拳擦掌,迎接更加嚴苛的考驗,從而在電動車市場的競爭中突出重圍。
封面新聞記者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