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各地博物館迎來新一輪客流,部分熱門博物館延長開放時間、舉辦專場講解等以滿足公眾參觀需求。7月11日,北京市教委聯(lián)合北京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22所高校推出“京彩”暑期主題活動,開放43家博物館提升公眾教育體驗。
不過,一邊是故宮、國博門前排起的長龍,一邊是深藏校園、門可羅雀的“寶藏庫房”——這個暑假,高校博物館面對社會期待仍需主動破圈,解決好“展什么”“為誰展”“誰來展”等現(xiàn)實課題。
事實上,很多高校博物館的前身是標本室、文物室、資料館,隨著高校教學科研需求的增加,不少高校改擴建博物館,讓不少塵封已久的物件得以亮相,高校博物館也逐漸成為高校開展探究式學習、參與式教學、實踐教學活動的重要場所。所謂“破圈”,正是打破高校博物館的圍墻,讓其從“象牙塔的珍藏”變?yōu)椤俺鞘械臅蛷d”。
目前,我國約有450家高校博物館。就數(shù)量而言,高校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行業(yè)中一支不可小覷的力量。高校博物館里不僅藏著難得一見的文物標本,也記錄著學校在時代洪流中的起伏變遷,其中鮮為人知的大師故事更是讓觀眾駐足許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空航天博物館的“北京一號”見證著新中國建設時期艱苦奮斗的精神,“靜坐聽雨”“警報中讀書”“山洞里吟詩”等師生求學報國的故事就夾在西南聯(lián)大博物館一幅幅照片、書信和回憶錄中。寧波諾丁漢大學博物館專門開設區(qū)域,引入社會展覽營造校園美育場景。高校作為知識高地和文化重鎮(zhèn),開放其博物館是履行社會責任、回饋公眾支持的必然要求。
早在2019年,教育部辦公廳發(fā)布《關于加強高校博物館管理工作的意見》指出,高校博物館要始終堅持服務教學科研與社會公眾并重的原則,使高校博物館真正走出高校,為社會大眾服務。高校博物館的開放度,是衡量大學社會擔當?shù)囊话褬顺摺?/p>
不可否認,高校博物館在面向社會開放中取得諸多成效,但整體上存在發(fā)展與辦學水平不協(xié)調、與社會展館不均衡、與公眾期待不適應的問題。部分高校博物館展陳思路停滯不前、參觀服務數(shù)字化智能化程度不高、社會教育活動開展形式單一。坐擁“寶藏”的高校博物館不應成為大學的“私藏”,而應轉變思路,投入資源,發(fā)揮相關專業(yè)高校師生的力量,積極面向社會展開合作,讓高校博物館成為展示高校辦學成果、促進文化傳承創(chuàng)新的“城市會客廳”。
讓高校博物館從“養(yǎng)在深閨”走向“開門納客”,需要的不僅是鑰匙的轉動,更是辦學理念的更新、資源配置的優(yōu)化和社會協(xié)同的智慧。引入政府、企業(yè)等社會力量參與博物館建設、增加高校博物館人員編制,以此提升館舍“硬實力”;建立公眾需求調研機制,利用VR、投影等新媒體互動裝置增加趣味體驗,以此展示“軟實力”;面向中小學深度合作、開設專題研學營,以此拓展社會服務“暖心力”。
例如,四川大學就與成都市政府共建高校博物館,使其成為成都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文旅新地標。吉林大學與長春市合作共建的“吉林大學考古與藝術博物館”新館使用面積近1萬平方米,經(jīng)過吉林大學師生專業(yè)策劃、設計推出青銅器、書畫等7項新增展覽,豐富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當高校博物館的燈光不僅照亮學術殿堂,也溫暖城市角落,其真正的價值才得以彰顯,當高校名師校史的動人瞬間成為激勵社會公眾的精神力量,大學的文脈才真正融入時代的洪流。這不僅關乎單個博物館的“熱鬧”,更是推動知識共享、文化普惠、以人為本打造城市空間的重要一環(huán)。
王軍利
來源:中國青年報
穿越小說,工業(yè)設計師穿越明末,混凝土,來復槍,大炮,科技點滿
4本明末小說——生于亂世,只想活下去,那就去改變這個世界
15本已完結軍閥流明朝末年歷史架空小說,金戈鐵馬,收拾舊山河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