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一小區(qū)外墻脫落致21歲女子死亡:涉事小區(qū)曾是“地王”,涉事樓棟曾申報維修
趙露思發(fā)文控訴經紀公司,稱到現在沒等來任何溝通,我不干了,曬出重度焦慮和抑郁測評報告,如何看待此事?
退伍第十一年!祝戰(zhàn)友們八一節(jié)快樂!老兵的決心永不變!
自2012年服役以來,日本10式主戰(zhàn)坦克在媒體上可謂是頻頻登場,被贊譽為“亞洲最強”,更有報道稱其“能一炮打穿三輛中國99A坦克”。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十分震撼,但一旦深入分析,其真實性究竟如何呢?
從火力角度來說,這種夸張宣傳的核心在于炮彈性能。10式坦克配備了一門120毫米44倍徑滑膛炮,這種炮管的設計基于德國萊茵金屬的技術,并且搭載自動裝彈機,能發(fā)射北約標準的120毫米彈藥,當然也包括日本自主研發(fā)的Type10穿甲彈。根據公開數據,這款穿甲彈在2000米的距離上可以擊穿約600毫米的裝甲,這一數值與德國的DM53相當。對于老式的第二代坦克來說,這個威力已經足夠,但如果面對改進型的第三代坦克,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
與此相比,中國99A坦克則搭載了一門更大口徑的125毫米滑膛炮,擁有自動裝彈機,可以發(fā)射高爆反坦克彈和炮射導彈等多種彈藥。根據資料,99A的穿甲彈(例如DTC10-125型)在2000米的距離上能穿透超過850毫米的裝甲,甚至使用貧鈾穿甲彈時,1000米距離就能打穿960毫米的均質鋼裝甲。對比之下,10式的穿深明顯遜色。
那么,所謂“一炮打穿三輛99A”的說法究竟是怎么來的呢?我們不妨做個簡單的算術:假設99A坦克正面裝甲的等效厚度為1000毫米,三輛并排的話就是3000毫米。按照10式坦克的600毫米穿甲彈計算,顯然即使一輛99A都難以穿透,更別提三輛并排的目標了。即便有些人提到這是針對99A側面裝甲的說法,但99A側面的裝甲厚度大約為200到300毫米,也遠遠超過了10式炮彈的穿透能力。因此,這種宣傳無論從物理角度還是實際操作來看,完全站不住腳。
在防護方面,10式坦克的設計更注重輕量化,總重僅為48噸,比它的前輩90式還要輕6噸。這個設計是為了適應日本多山的地形和有限的橋梁承重能力。10式的裝甲主要采用納米晶體鋼和模塊化陶瓷復合裝甲,其正面防護能擋住JM33型穿甲彈(穿深約550毫米)。然而,這種防護主要集中在車體的前部,側面和底部較為薄弱,且缺乏爆炸反應裝甲(ERA),一旦遭遇攻擊只能依賴被動裝甲硬抗。
與之相比,99A坦克的防護則強得多。99A的總重為58噸,采用了模塊化復合裝甲、焊接炮塔以及第三代爆炸反應裝甲(例如FY-5型),正面炮塔的防護能力能夠超過1000毫米的均質鋼等效,甚至達到1200毫米。除此之外,99A還配備了主動防護系統(APS),能夠攔截來襲的導彈和火箭彈,這一點是10式所無法比擬的。
想象一下實戰(zhàn)中,兩輛坦克正面交鋒,10式的炮彈很難穿透99A的正面裝甲,而99A卻能輕松突破10式的防御。即便是在側面作戰(zhàn),10式薄弱的裝甲也無法抵擋99A的攻擊??梢哉f,在防護方面,10式與99A相比完全處于劣勢。
至于機動性,10式坦克配備了一臺1200馬力的8缸柴油發(fā)動機,功重比達到25馬力/噸,最高時速可達到70公里/小時。其液氣懸掛系統尤為出色,能夠根據地形調整車體的高度和姿態(tài),使其在復雜的山地地形中表現得尤為靈活。特別適合日本的山地環(huán)境。
99A則搭載了1500馬力的柴油發(fā)動機,功重比為26馬力/噸,最高時速同樣為70公里/小時。盡管兩者的機動性數據相差不大,但10式的液氣懸掛系統在復雜地形上具有一定優(yōu)勢,能更好地應對山地和不平坦地形。盡管如此,99A在平原上的穩(wěn)定性和高速行駛性能也不容小覷。
綜合來看,10式和99A的機動性相差不多,10式在特定地形上略占優(yōu)勢,但這點差距能否彌補火力和防護上的不足還很難說。
從信息化方面來看,10式裝備了名為“10NW”的C4I系統,能夠實現坦克之間實時數據共享,并與日本陸上自衛(wèi)隊的戰(zhàn)場網絡相連接。這個系統在信息化戰(zhàn)場上的表現不容小覷,提升了指揮效率和戰(zhàn)場感知能力。
然而,99A也配備了相當先進的戰(zhàn)場管理系統,具備獵殺-殲滅能力,能迅速鎖定目標并進行攻擊。在信息化水平上,雖然10式在數據共享和網絡化上略有優(yōu)勢,但99A通過設備升級完全有可能追趕上來,兩者的差距并不大。
總體來看,10式的火力、防護、機動性和信息化能力都不如99A。雖然在機動性上稍有優(yōu)勢,但這種優(yōu)勢并不足以彌補其他方面的巨大差距。即便在信息化上有些優(yōu)勢,10式的綜合戰(zhàn)力依然被99A全面壓制。
至于“一炮打穿三輛99A”的說法,純粹是日本媒體的夸張宣傳。事實上,10式連99A的正面裝甲都難以穿透,更不用提能打穿三輛99A。10式的設計初衷是為適應日本的山地防御需求,并非為了與99A這類重型坦克硬碰硬。即使10式擁有一定的機動性和信息化優(yōu)勢,但在硬實力上,依舊遠遜于99A。
結論就是,10式坦克在與99A的較量中,根本不在同一個水平上。對于“亞洲最強”的說法,完全是自我宣傳的結果。在實際戰(zhàn)斗中,10式的表現或許在一些特定情況下足夠優(yōu)秀,但如果拿來與99A這樣的主力坦克競爭,差距顯而易見。
《增廣賢文》早就把世態(tài)炎涼給說明白了
小說:連家船漁民世代水上漂,新輩上岸逆襲,舊夢變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