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火人間】?
作者:彭學明(中國作協(xié)散文委員會副主任)
一條河帶著碧波和青綠在這里轉(zhuǎn)了一個彎后,箜篌一樣柔美的弧線就有了。春風的手指在箜篌一樣的河灣輕輕一撥,春江花月就來了,沉魚落雁就來了,孤帆遠影、漁歌互答就來了。河的對岸,是一片連著一片的橘黃在迎風搖曳,那是春風和煦的油菜花在粲然怒放。河的這邊,是一層疊著一層的艷紅在爛漫,那是春光燦爛的桃花在吐露芬芳。河風和山風看上了這里的美麗,爭相示愛青山綠水,綠水因此更加青嫩,青山因此更加蔥蘢。水色山光,相互成全。全國的廚房與煙火、佳肴與美味,也就選了這樣一個好所在,來這里匯聚、相逢、打擂、比拼。
這條河,是我的母親河,叫酉水。
這個地,是我的出生地,叫保靖。
全國廚房與煙火、佳肴與美味匯聚于此的緣由,就是“中國村廚村藝大曬”活動落地湖南湘西保靖縣。
整整兩年,全國的炊煙都在家鄉(xiāng)一天接著一天地升起,全國的美食都在家鄉(xiāng)一輪接著一輪地翻曬。在家鄉(xiāng)的這個小小角落,居然每天都在打擂比武,都是人山人海、人聲鼎沸。我有幸在這個春天目睹了這一場場賽事后,脫口而出一句話:這是中國村廚的“全運會”!
一排長長的廚房在河邊和山腳一字排開,蜿蜒迤邐。有的屋頂蓋的黑瓦,有的屋頂蓋的樹皮,有的屋頂蓋的琉璃。有的墻壁是木板,有的墻壁是圓木,有的墻壁是火磚,有的墻壁是杉樹皮。各具特色,各美所美。貴州的、重慶的、四川的、云南的、陜西的、新疆的、西藏的、內(nèi)蒙古的、安徽的、福建的、寧夏的、東北的、江浙的、兩廣的、兩湖的……一應俱全,鄉(xiāng)風民風,古樸濃烈。
看到這些不同的廚房,你就看見了各個美麗的村莊,看到了村莊和廚房里為我們忙碌的爹娘。家的滋味、爹娘的滋味、鄉(xiāng)愁的滋味,都在廚房里彌漫和飄蕩。
當曙光初露,晨霧未散,砧板和灶臺上還落有月光時,每一個廚房便在月光中醒來。每一個廚師都各司其職地準備著大曬的各種食材。雞鴨魚肉、米面粉湯、蒜蔥醬醋,各種食材,應有盡有。他們個個都是隱藏在民間的廚藝大師,廚房是他們的書房,灶臺是他們的宣紙,油鹽和食材是在他們手中蓬勃生長的象形文字。只等開曬的鑼鼓一響,他們便用灶火寫詩、炊煙作畫,為人間捧出一幅幅色香味全的煙火手稿。
聽,一百面紅色的迎賓鼓敲響了,滿身銀飾的苗族少女和滿身苗繡的苗族阿哥,圍在苗鼓邊,雙手翩翩翻飛、歡快敲擊,敲來百事大吉,敲來百年好合,敲來百萬家財,敲來百尺竿頭。上百名土家族男兒全身披滿稻草,歡呼進場,用原始的舞蹈講述遠古的故事,人類、祖先、農(nóng)事、豐收、人間、煙火,都在這名為茅古斯的土家族祭祀舞里說與眾人。當茅古斯的歡呼漸漸遠去后,每一個地方的每一個方隊,就舉著自己的戰(zhàn)旗和戰(zhàn)牌,喊著自己的番號和口號,進入自己的疆場和戰(zhàn)壕。
裁判長一聲令下,所有的戰(zhàn)隊就短兵相接、各顯神通。
一時間,戰(zhàn)火熊熊,烽煙彌漫,所有戰(zhàn)隊的爐火和炊煙一起編織著美食的云錦。穿著藍布衫的李家小廚娘灶火一燃,鐵鍋里就翻滾著二十四個節(jié)氣和五谷雜糧的道道密語。戴著青絲帕的張家?guī)洿笫灏殉村佉恍?,焦糖色肉片便成了拓印碑文的灑金宣。時刻微笑著的王家媳婦就那么輕輕地放一瓢井水入鍋,鍋里翻滾起的粼粼波光恰似從《水經(jīng)注》里偷來的一個個漢字,驚起滿鍋的平平仄仄。穿著民族服裝的我家二哥,就那么把一只土雞放在一個陶罐里煨著,不放任何調(diào)料,咕嘟咕嘟冒出的湯汁和蒸汽,就像滿場打翻了裝滿香水的琉璃盞,與灶臺上擺放著的油光透亮的金紅色臘肉一起流香。那淮揚師傅刀下的豆腐,只是那么縫紉機似的快速幾扎,一盆清水蕩漾開的,就是細如銀線的豆腐絲。那魯菜師傅的雕刻刀里,只是將小小一根胡蘿卜幾剜、幾鏇和幾點,一只展翅飛翔的火鳳凰就再生了。一根粗大白嫩的蘿卜,在徽菜師傅的手里,居然開成了一朵朵芙蓉和雪蓮。一根那么苦澀的苦瓜,居然被粵菜師傅煲出一鍋不苦不澀且鮮香撲鼻的濃湯。湘菜和川菜師傅的那把勺子無比神奇,我們只看到勺子不停起舞、不停翻飛,并沒有看到勺子裝有什么靈丹和錦囊,卻看見一盤盤色香味俱全的佳肴不停地出鍋。
就這樣,每一個配菜師的刀下,都是花一樣綻放的菜品;每一個掌勺師的鍋里,都是畫一樣調(diào)色的佳肴;而每一個雕刻師的手中,都是神一樣精美的藝術品。一種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蔬菜,被大廚們做成了山珍;一種種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魚蝦,被大廚們做成了海味。新疆的大盤雞、內(nèi)蒙古的烤全羊、江浙的老鴨煲、上海的水晶蝦、海南的白切雞、廣東的肉煲湯、東北的鐵鍋燉、安徽的臭鱖魚、陜西的燒三鮮、重慶的啤酒鴨、四川的毛血旺、江西的粉蒸肉、云南的牛干巴、山東的爆雙脆、貴州的狀元蹄、湖南的紅燒肉,當然,更有湘西的香椿竹筍燜臘肉、泥鰍酸湯鉆豆腐和野蔥剁椒炒香腸,都擺上了千百人的長桌宴。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他鄉(xiāng)家中味,最暖異鄉(xiāng)人。所有來看熱鬧的人吃飽喝足后,就會不由自主地圍著熊熊篝火,跟著坐莊做東的保靖人一道,唱一曲調(diào)年歌,跳一回擺手舞。酣暢淋漓之時,所有的大廚拿著鍋碗瓢盆勺沖進舞池,瘋狂搖擺,興奮擺跳,一起狂歡。
最動人的大曬,是一年一度的新兵入伍季。新兵入伍時節(jié),保靖縣委、縣政府把新兵及其家人請到這酉水河邊的村廚一條街上,讓父母家人給新兵炒一大桌菜,與前來送行的親朋好友一道吃一頓團圓飯和壯行宴。當孩子和父母相互把一片最好的肉喂進對方的嘴里時,那留在唇間和心底的,就不僅僅是菜香飯香,而是家的味道、愛的滋味,是依依不舍的深情,是青山石壁一樣鐫刻在人們心里的一幅動人畫卷。自此之后,這些孩子將帶著鄉(xiāng)愁,別過父老,遠行千里萬里,守護世間的萬家團圓,挑起祖國的萬里江山。這樣的村廚村藝大曬不但有了煙火與焰火,有了熱氣與地氣,也有了情感與情義、意味與意義。山在里面,水在里面,人間在里面。家在其中,國在其中,時代在其中。
由此,這一年四季都沒有停歇的鄉(xiāng)村廚藝大比拼,比的不但是廚藝,比的更是生活、日子和幸福。這看似分得出高低的大賽,卻是分不出高低的大曬,因為,我們的今天,各有各的好生活,各有各的好日子,各有各的好滋味,各有各的好幸福。自然而然,大賽成了大曬,全國各地的村莊和村廚,來這里不是比賽,而是比曬——曬生活,曬日子,曬美味,曬幸福。中國村廚的一個個場景,就是一幅幅中國人間煙火圖,熱鬧而寧靜,絢爛而質(zhì)樸,生動而自然。
《光明日報》(2025年07月28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