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幼樺
在秦朝時期,士兵若在戰(zhàn)場上擊殺敵人,便能獲得封爵和土地,從而迅速改變自己的命運。這種方式與普京當前的做法有些相似,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核心目的相同——通過給予實實在在的利益和晉升機會,緊密將軍隊與個人的命運綁定。普京清楚地意識到,只有讓軍人們獲得切實的獎勵,才能確保他們的忠誠,保障國家的穩(wěn)定。
普京如何看待這一計劃呢?他說:“真正的精英是那些為國家服務的人,而非九十年代時期那些通過盜竊財富的腐化分子?!边@番話直截了當地傳遞了他對未來俄羅斯的期望:不再是那些靠不正當手段發(fā)家致富的寡頭和官員,而是真正有本事、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普京希望通過這個項目,塑造出以忠誠和能力為根基的新一代領導人。
這些轉型自軍隊的官員,通常擁有極其豐富的軍事人脈和深遠的影響力。由于他們曾經是軍人,且和戰(zhàn)友們的關系深厚,這意味著,如果有人企圖在軍隊內制造動亂或進行政變,首先需要面對的,便是這些曾經的同袍們。這些軍官的忠誠,足以確保他們不會輕易被外界勢力左右。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任何想要背叛的行為都必須先跨過這道關口,而這個關口的背后,則是俄羅斯的鋼鐵軍隊。
普京在這場軍隊改革上顯然有著非常長遠的眼光。俄羅斯的軍隊每年大約有60萬人次被輪換到烏克蘭戰(zhàn)場,經過三年的戰(zhàn)爭,積累了大量經受過戰(zhàn)火洗禮的軍事骨干。這也讓“英雄時代”項目有了更大的發(fā)展空間,2025年計劃又將新增80余名軍官,其中包括30多名“俄羅斯英雄”獎獲得者。通過這種方式,普京不斷擴大自己在軍隊內部的影響力。
事實上,一支看不到前途、沒有晉升機會的軍隊,才容易釀成政變。士兵若在戰(zhàn)場上無法獲得足夠的獎勵,失去信心,極有可能走上叛變之路。然而,如果立下赫赫戰(zhàn)功后,士兵能獲得晉升,甚至改變命運,那么他們就會更加專注于戰(zhàn)斗,而非無謂的政變。畢竟,生死之間,能夠通過努力獲得榮譽和地位,才是更為實際和可行的選擇。
普京曾多次對外表示,自己并不愿輕易談及退休問題。最大的擔憂之一,是自己挑選的繼任者是否能穩(wěn)住局面,是否能避免軍隊內部動蕩甚至發(fā)生政變。然而,通過“英雄時代”計劃和持續(xù)的戰(zhàn)爭,他已經成功地將這種風險降低到了最小化。因為現在,軍隊內部的核心力量幾乎全是普京親自提拔的,他們之間有著共同的利益和目標。無論誰繼任,軍隊都將堅定地站在普京一方,除非這個繼任者極度不合適。
隨著戰(zhàn)事的持續(xù),普京的這一策略顯得越來越有效。西方國家最初意圖通過經濟制裁摧毀俄羅斯經濟,卻沒想到這種壓力反而推動了俄羅斯經濟的自我修復,軍工產業(yè)成為了新的增長點。與此同時,戰(zhàn)場上的消耗逐漸淘汰了那些立場不堅定的軍官,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完全忠于普京的軍人。
西方國家曾期望通過支持烏克蘭,消耗俄羅斯的實力,并引發(fā)內部動蕩,甚至試圖拉攏一部分軍人反叛。然而,事實卻證明,經過三年的戰(zhàn)爭,俄羅斯的軍隊不僅未發(fā)生反叛,反而通過這場戰(zhàn)爭重塑了國家的權力結構和穩(wěn)定性。
至今,俄烏沖突已經持續(xù)超過三年。令人意外的是,這場持續(xù)不斷的戰(zhàn)斗并沒有導致俄羅斯內部的崩潰,盡管西方國家的制裁仍在進行,俄軍在戰(zhàn)場上的表現依舊強勁。這背后的一致性,也許可以歸功于普京從中國治國理政智慧中的一些借鑒,特別是在軍事戰(zhàn)略方面。
早期的俄軍在戰(zhàn)場上嘗試了閃電戰(zhàn),但由于指揮不力、后勤不足等原因,最終遭遇了慘痛的失敗。那時,傘兵被困機場,坦克因缺油被拋棄,暴露出俄軍一些深層次的系統(tǒng)問題。然而,僅僅三年后,俄軍幾乎煥然一新。他們放棄了大規(guī)模的裝甲進攻,轉而采用了“塹壕戰(zhàn)無人機”這種消耗戰(zhàn)術,盡管這種策略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他們硬生生控制住了烏克蘭約20%的領土。
這一戰(zhàn)略轉變并非偶然。當烏克蘭因兵源短缺不斷降低征兵年齡時,普京卻通過這種“人海戰(zhàn)術”,將戰(zhàn)爭變成了忠誠的試金石,篩選出那些真心忠誠于國家的軍官。與此同時,普京在經濟方面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既通過能源穩(wěn)住軍隊,又通過思想整合,增強軍隊的凝聚力。
別洛烏索夫,這位與中國有著深厚關系的俄羅斯副總理,在推動中俄油氣貿易人民幣結算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而如今,俄羅斯對外貿易中,人民幣的結算比例已高達65%,成功地將俄羅斯的軍費來源與中國市場綁定,從而徹底切斷了俄羅斯寡頭與西方金融體系的聯系。
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普京推行了一項被稱為“思想鋼印”的工程,他運用了《孫子兵法》中“兵者,國之大事”和“上下同欲者勝”的理念。當俄羅斯海軍副總司令古德科夫少將英勇殉職后,他的繼任者波波夫宣誓稱,俄羅斯的軍事行動是“新時代的衛(wèi)國戰(zhàn)爭”。三年前,這位波波夫還公開批評過克里姆林宮的作戰(zhàn)計劃。然而,隨著戰(zhàn)爭的推進,許多軍官將他們的個人榮譽和前途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這使得政變的風險降到了最低。
西方國家試圖通過經濟制裁來壓迫俄羅斯,卻未曾料到,這反而成為了普京加強軍隊、鞏固自己權力的催化劑。俄羅斯迅速將能源出口轉向中國,并且在金融上完全脫離西方體系,迅速轉向人民幣結算,確保了自身的經濟獨立性。
普京的終極智慧或許正是在于將“危機轉嫁”。當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宣布由30個國家組成的聯軍將在烏克蘭增兵時,俄羅斯軍隊立即采取行動,在頓涅茨克發(fā)動了一場精準的“斬首行動”,使用“伊斯坎德爾”導彈摧毀了烏軍的重要指揮所。這一舉動再次提醒所有人,外部威脅的出現,只會加深軍隊內部的凝聚力。
隨著外部威脅的逐步升級,俄羅斯民眾和軍隊的團結也變得更加緊密。普京深知,真正的權力并非來自單純的戰(zhàn)場,而是在利益與信仰的交織中重新錘煉而成。
我戰(zhàn)死沙場,在夫君納妾之日,我的棺槨與他的迎親隊伍長街相遇
來源:紅網
作者:賴一妹
編輯:少以晴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