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就在7月27日這天,"威爾士親王"號航母甲板上,英國防長希利放出了一句狠話:臺海要是開戰(zhàn),英國參戰(zhàn)。
可現(xiàn)實多少有點打臉:中國海軍一年下水25萬噸艦艇,比英國全部海軍家底還要多,這話說得有多硬氣,實力就有多尷尬。
那么問題來了:英國哪來的底氣在實力懸殊的情況下放狠話?這場看似威風的政治表演,背后到底藏著什么經濟算盤?
作者-W
當英國防長遇到美國關稅,一場軍事表演就這樣開始了
先說個現(xiàn)象,這事的時間點巧得讓人不得不多想。特朗普7月25日踏上英國土地,7月27日希利就在太平洋另一端放狠話,中間只隔了兩天。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希利表態(tài)的同一時間段,英國首相斯塔默正在蘇格蘭準備迎接特朗普,談的核心議題就是能不能把那要命的10%鋼鐵關稅給免了。
這時間安排,怎么看都不像巧合。要知道,英國鋼鐵產業(yè)這些年過得不容易。美國一直對英國鋼鐵征收關稅,就像在英國鋼鐵產業(yè)的脖子上套了根繩子,勒得它有點喘不過氣。
對英國鋼鐵企業(yè)來說,這關稅問題關乎著生死存亡,要是關稅降了,英國鋼鐵在國際市場上就能松快些,多喘口氣。
可問題來了,英國拿什么和美國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剛剛給美國送去了1.35萬億美元的大禮包,才換來15%的關稅。英國有這個體量嗎?顯然沒有。
在談判桌上,英國連對等的經濟報復都拿不出來,以它目前的體量,任何反制措施對美國來說都如同撓癢癢。
雙方的經濟實力和依賴度,決定了英國在這次談判里根本沒有叫板的資格。經濟上沒牌可打,就只能從戰(zhàn)略上找補。
而美國現(xiàn)在最關心的全球議題就是"印太戰(zhàn)略",以及核心的"臺灣問題"。英國深知這一點,所以選擇在最敏感的問題上,做出最激進的表態(tài)。
希利這番話其實也并非全部說給中國聽的。還有另一個聽眾,就是正在跟自家首相會晤的特朗普。
對于急于擺脫關稅困境的斯塔默來說,這句話就是給特朗普的"投名狀"。既然硬實力不夠,那就比誰的態(tài)度更積極,誰的忠心表得更徹底。
25萬噸對20萬噸:英國用什么和中國海軍較勁?
話說回來,光有決心可不夠,還得看有沒有這個實力。
再狠的話語也需要強大的力量來支撐,英國的軍事承諾之所以顯得如此可笑,是因為它的國力根本撐不起這份野心。任何對軍事稍有常識的人都能看出來,這承諾就是一張空頭支票。
先看看數(shù)字,這些數(shù)字不會說謊。根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和預測,中國海軍到2025年,一年下水的新軍艦總噸位就在25萬噸上下。而整個英國皇家海軍,把那兩艘寶貝航母和所有主力驅逐艦、護衛(wèi)艦全算上,總噸位還不到20萬噸。
這相當于什么概念呢?一年時間里,中國下水了1艘福建艦航母、2艘萬噸級的055驅逐艦、5艘052D驅逐艦,還有一堆護衛(wèi)艦和核潛艇。光這一年下水的主力艦噸位,就是現(xiàn)在整個英國皇家海軍主力艦隊總噸位的1.4倍。
再看看英國那艘"威爾士親王"號航母。這艘航母以及它的姊妹艦"伊麗莎白女王"號,從服役開始就小毛病不斷。因為缺零件,海軍內部搞"拆東墻補西墻"的操作都成了常態(tài),從一艘船上拆零件去修另一艘。
更別提它那個著名的動力系統(tǒng)問題了,"伊麗莎白女王"號就因為這事在港口趴過窩。更滑稽的是艦載機系統(tǒng)。為了省錢,這兩艘航母沒有安裝起飛彈射器,只能使用可以垂直起降的F-35B戰(zhàn)斗機。
這種設計直接把航母的戰(zhàn)斗力砍掉了一大半,飛機的出動效率、能帶的彈藥、能飛多遠,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而且F-35B本身也相當嬌貴。此前就有過在印度洋起飛后直接掉進海里的先例,指望這樣一支裝備存在明顯短板、后勤捉襟見肘的艦隊,去執(zhí)行最高烈度的軍事干預?
這都不能用戰(zhàn)略冒險來形容了。航母本身就讓人不省心,它搭載的艦載機部隊更是寒酸。按設計,一艘航母能帶24架F-35B,可這次號稱"最大考驗"的部署,航母上只帶了19架,里面還有1架是找美國海軍陸戰(zhàn)隊借的。連自家場子都得靠外援湊數(shù),這面子多少有點掛不住。
英國正在上演現(xiàn)代版的"抱大腿"藝術
那么問題來了,英國為什么會做出這樣的選擇?既然軍事實力這么差,英國放出這般狠話根本就是打臉充胖子,但是它又不得不這么做。這背后的邏輯,其實反映了一個更深層的問題。
自從"日不落帝國"的余暉散盡,英國就一直在尋找自己的國際定位。過去它在歐盟內部扮演著"離岸平衡手"的角色,與歐洲大陸保持著微妙的距離。但2016年公投脫歐后,英國徹底離開了歐盟這個大家族,在國際政治中變得更加孤立。
可英國也是聯(lián)合國常任理事國之一。為了維持大國的形象,以及在全球事務中的發(fā)言權,英國唯一的選擇,就是更加死心塌地地追隨美國。
它必須成為美國全球戰(zhàn)略在歐洲最忠實、最得力的副手,以此來換取華盛頓的認可和支持。
因此,這次航母巡航印太和涉臺的強硬言論,實際上是英國將自己深度綁定在美國"印太戰(zhàn)略"上的一系列動作之一。
通過在中國的核心利益區(qū)"刷存在感",參加美澳主導的"護身軍刀"軍演,也是英國試圖向美國證明自己價值的一種手段??蛇@種拙劣的表演,正在成為英國的常態(tài)。
自身實力不夠,只能通過放狠話和軍事演習來掩蓋,屬于是嘴上強硬。
從更廣的視角看,英國的這種選擇反映了中等強國在當前國際格局中的普遍困境。既想維持大國地位和話語權,又面臨實力相對衰落的現(xiàn)實。
在中美兩個超級大國的戰(zhàn)略競爭中,像英國這樣的中等強國很難保持真正的獨立。它們往往被迫選邊站隊,用政治表態(tài)來換取大國的庇護和利益。
但這種依附式的外交策略,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獲得一些好處,長遠來看卻會進一步削弱自身的戰(zhàn)略自主性。更尷尬的是,就在希利高調表態(tài)要與澳大利亞"并肩作戰(zhàn)"的同時,澳方卻選擇了謹慎應對。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yè)部長帕特·康羅伊明確表示:"是否參與臺海沖突,只有當時的民選政府才能決定。"這番話,等于提前給希利的"并肩作戰(zhàn)"潑下一盆冷水。
虛張聲勢的代價:英國可能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說到底,這樣的政治表演能給英國帶來什么?臺海之事,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英國此番"參戰(zhàn)"表態(tài),雖聲勢浩大,實則底氣不足。虛張聲勢易,穩(wěn)步前行難,英國這步棋,走得急,卻未必走得穩(wěn)。
從短期看,英國或許能在美國那里刷到一些好感度。特朗普政府可能會在關稅問題上給英國一些甜頭,作為對其"忠誠表態(tài)"的回報。但這種收益與潛在的風險相比,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首先,英國的表態(tài)必然會引起中方的強烈反制。中國一再強調"臺灣問題是中國內政",任何外部勢力都無權指手畫腳、橫加干涉。中方不惹事,但也不怕事!如果英國非要一意孤行,必然會付出應有代價。
這種代價是多方面的。經濟上,中英兩國有著深厚的貿易往來,中國是英國重要的貿易伙伴。如果因為臺海問題導致雙邊關系惡化,英國的經濟利益將受到直接沖擊。
政治上,英國的挑釁行為將損害其在國際社會的形象和聲譽。更關鍵的是,這里是中國的主場。岸基的各型號反艦導彈、無處不在的偵察網絡、先進的電子戰(zhàn)能力,已經織成了一張?zhí)炝_地網。
任何外部的航母編隊膽敢闖入,都將面臨飽和攻擊的巨大風險。
英國那支勉強湊出來的遠征艦隊,真到了這片海域,究竟是來"威懾"的,還是來"冒險"的,恐怕只有他們自己心里清楚。從長遠來看,英國這種虛張聲勢的做法,將進一步加劇地區(qū)的軍事化趨勢。外部勢力的軍事介入威脅,只會促使各方加強軍事準備,推高地區(qū)緊張局勢。
這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包括英國自己。真要是被卷入一場大規(guī)模沖突,英國失去的,絕不僅僅是幾艘寶貴的軍艦,而是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未來幾十年里合作共贏的寶貴機遇。
這份損失,對于一個本就步履維艱的國家來說,無異于雪上加霜。對今天的英國而言,真正該思考的,不是如何在太平洋上重溫舊夢,而是如何務實地面對21世紀的現(xiàn)實。
與其把寶貴的資源投入到一場注定贏不了的地緣游戲中去充當美國的棋子,不如踏踏實實地搞好自己的經濟,解決國內的民生問題。
一個國家的地位,終究要靠自身的實力、智慧和對世界的貢獻來贏得,而不是靠幾句強硬的口號和一兩艘漂在遠方的軍艦。太平洋足夠寬廣,容得下合作共贏,卻容不下傲慢的炮艦和過時的帝國幻夢。
結語
英國這出戲演得有些尷尬,暴露的是中等強國在大變局中的焦慮和無奈,實力與野心的錯位必然導致外交的困境。
時代變了,靠抱大腿混日子的外交路子越來越不好走了,獨立自主、合作共贏才是大勢所趨。
面對這種嘴上功夫,你覺得中國是該認真對待,還是一笑了之?
《吸血鬼男神:丫頭,別想逃!》第二次見面就被強吻居然還有婚約
《吸血鬼男神:丫頭,別想逃!》第二次見面就被強吻居然還有婚約_|。第一本:《吸血鬼男神:丫頭,別想逃!》作者:南藍蘭內容簡介:第一次遇見他時,見他和一個女孩在爭吵,她好心上前去勸,可誰知他一看見她就開口叫她老婆,第二次遇見他時,她被他強吻,而后又被迫無奈與他同居,并且他還拿出一張婚約紙,靠!這什么節(jié)奏啊這 這個場記可以說是很沒有道德了,不要被球球爸爸來到現(xiàn)場發(fā)現(xiàn),否則你就會失業(yè)了,現(xiàn)在敢那么囂張末世變吸血鬼遇男神,他竟只喝我的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