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文燁豪
編輯|王潘
沉潛已久的鯊魚苗,終于露出了鰭影。
近日,在一輪又一輪的拉鋸與延宕之后,大疆首款掃地機器人ROMO,終于緩慢浮出水面。而這份“遲緩”,在當下的掃地機器人行業(yè),其實并不尋常。
過去幾年,行業(yè)的關鍵詞是“加速”,行業(yè)內的主流玩家?guī)缀醵荚趶娬{“快”與“卷”——功能加法、渠道加碼、定價極限壓縮,目標只有一個,即制造能在短時間內跑出銷量的“爆款”。
大疆似乎不屬于這個節(jié)奏。據(jù)悉,ROMO項目啟動于四年前,四年的打磨周期,在這個崇尚速成、以快取勝的行業(yè)里,顯得相當從容,也不那么“消費電子”。
而這種不疾不徐,顯然值得被放在顯微鏡下,細細觀察。
這不像是一場對風口的追趕,更像是一家技術公司在摸清自身邊界之后,所做出的克制展開——不是一場押注,而是一場驗證,驗證大疆是否能在不改變品牌骨架的前提下,邁向日常、龐雜、但同樣真實的世界。
在這個意義上,“鰭影初現(xiàn)”只是開端,真正的波瀾,還在后面。
技進乎道,落向人間
大疆進入掃地機器人市場,看起來像是一次“跨界”,實則并不突兀。
在過去十余年里,從消費級無人機,到影像設備,再到農業(yè)植保、測繪系統(tǒng),大疆的技術演進看似橫跨多個領域,但若將這些產品拆解至底層,會發(fā)現(xiàn)它們大多都圍繞著路徑規(guī)劃、圖像識別、動態(tài)避障、電機控制等,共享一套“大疆式”的技術體系。
這是一種“技術內核一致、形態(tài)各異”的擴張方式。畢竟,業(yè)務的成長,必須與技術的演進同步。
只是,對于一個技術密集型品牌而言,技術堆疊永遠可以造出令人驚嘆的新物種,但這并不代表每一次出手都能擲地有聲。技術理想和商業(yè)現(xiàn)實,終歸要在某一刻碰頭。
而這背后,是一道又一道的選擇題。這一路走來,大疆答對過很多題,但也曾寫下過一些如今看來略顯青澀的答案。
其實,掃地機器人,并不是大疆第一次嘗試“走向地面”。
早在2019年,對教育領域的情懷,以及小朋友看向大疆產品時的灼熱目光,驅動著大疆推出了一款名為RoboMasterS1教育機器人的產品。這是一款融合視覺識別、機械控制、編程教育的地面機器人,技術堆疊度極高??稍趦韧獠凯h(huán)境的共同作用下,它最終沒能進入主流用戶的生活軌道。
RoboMasterS1并非困于技術短板,而是因為其瞄準的,是一個天然狹窄的場域——介于教育工具與工程玩具之間,既不剛需,也不日常。就像早年的GoogleGlass,技術上令人敬畏,能被夸耀,卻難以“被需要”。
2023年12月31日,RoboMasterS1這款產品步入“沉寂期”。它的退場不只是一個產品生命周期的終點,更像是大疆的一次自我厘清——技術再鋒利,如果無法落入真實且可規(guī)?;氖褂脠鼍?,終究只是實驗,而非商業(yè)。
因此,最近幾年,曾以極客精神為旗的大疆,其產品觀亦隨著時間推移悄然生變——收了一分鋒芒,添了一分克制。
行業(yè)里一直有個傳言:大疆創(chuàng)始人汪滔親自砍掉的項目,多到可以填滿一整面墻——不是沒能力做,而是他覺得“不夠好”。而縱觀大疆近年的新品,確實也少了很多“技術任性”,不再執(zhí)著于“能做什么”,而更在意“該做什么”。
前者值得探索,后者值得堅持。
手持端的OsmoPocket,作為另一款“落向地面”的產品,亦非一開始就被外界所理解。
2018年,初代OsmoPocket問世時,正是vlog浪潮最洶涌的時刻。在圈內,它雖受到vlogger等創(chuàng)作者群體的青睞,但對更廣闊的人群而言,它卻顯得太小眾,太異質,也略顯“超前”。
但大疆沒有轉身離開,反而用一代代產品的持續(xù)更新,緩慢、執(zhí)拗地驗證一個猜想——在專業(yè)與便攜之間,是否存在另一種剛好。
此番叩問,直到五年之后OsmoPocket3的出現(xiàn),才被現(xiàn)實徹底驗證——即便vlog熱度已逐漸退潮,但其卻在大眾消費語境中逆勢上揚。在二級市場,它甚至成為了“電子茅臺”,溢價之下,仍有人爭相買單。
這并非爆款邏輯締造奇跡,而是由堅持所換來的,遲來的理解。據(jù)傳,大疆仍會沿著這條路,挺入全景相機領域,在影像的邊界上,再多畫一個圓。
而這種更為成熟的產品觀,或許解釋了,為什么大疆最終延緩了那些看起來更具話題度、更“性感”的路線,而是選擇落地于最日常、最不起眼的地面清潔場景。
相比更具想象力的路徑,掃地機器人賽道雖略顯沉悶,卻正中其下懷——技術體系有用武之地,用戶痛點清晰可見,更重要的是,它足夠“實用”。
如果說,S1是大疆過去少年意氣的造夢之作,那么ROMO,則像是當打之年,更為成熟的落地推演。
不是為了俯身,而是為了扎根。
他人造勢,大疆造物
即將步入戰(zhàn)場的大疆,需要回答一個它過去很少面對的問題:怎么贏。
畢竟,這片戰(zhàn)場的“地形”,與其曾熟悉的世界截然不同。
長期以來,大疆的產品幾乎都植根于清晰的專業(yè)場景。無論是無人機、影像設備,還是穩(wěn)定器,技術與用戶之間的關系始終是線性的——用戶對“功能”與“體驗”的感知高度一致,技術力決定購買。
但這一次,大疆所面對的,是一個全然不同的消費語境。
掃地機器人屬于典型的“家庭設備”范疇:需求碎片、關注點零散,判斷標準高度主觀——往往游走于“值不值”“好不好看”“有沒有用”之間,混雜著對價格、促銷節(jié)點、品牌氣質的權衡。
換言之,過去,大疆的用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現(xiàn)在,它要面對一群,并不確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
這也讓“贏”的方式,變得不再“純粹”。
大疆若是像同行一般,埋頭扎進這片血色紅海,未必不能打。只是,大疆的產品從來自成山海。
掃地機器人行業(yè)發(fā)展至今,早已過了草莽蠻荒的階段,視覺導航、避障策略、電機模組……幾乎每個技術節(jié)點都被攤開剖析、反復錘煉。
這些技術,大疆確實不陌生。但石頭、追覓、云鯨們一直摸爬滾打,踩過坑、吃過虧,在地面世界的積累,時間線是以年計的。如果硬碰硬,沒有誰能在技術維度上,讓對手俯首稱臣。
也正因此,整個行業(yè)逐漸熱衷于比拼“看得見的價值”——機械臂、全能基站、AI語音,只要足夠直觀,夠“炫酷”,哪怕實際使用率不到5%,也能被剪進短視頻、寫成直播腳本、鋪上天貓詳情頁,在鋪天蓋地的營銷中,被拔高為“碾壓行業(yè)”的賣點。
隨之而來的,是水漲船高的營銷支出。財報顯示,2025年一季度,科沃斯銷售費用達11.71億元,同比增長約30%;石頭科技則為9.51億元,同比激增169%。
但這場惡戰(zhàn),大疆似乎無意加入。
這并非畏懼。現(xiàn)階段,掃地機器人賽道是典型的多強混戰(zhàn),石頭、科沃斯、追覓等傳統(tǒng)勁旅,年營收動輒百億,打法兇猛。而大疆雖需統(tǒng)籌多條產品線,但以去年大幾百億的營收體量來看,其家底殷實,底盤更寬,真要擼起袖子下場硬拼,并非力有不逮。
只是,它從未打算以這種方式取勝。
因為,這根本不像大疆。
在大多數(shù)消費電子公司眼中,“人”與打法從不是常量,而是階段性的變量。
創(chuàng)業(yè)初期,靠的是團隊中最懂用戶、最能拍板、最能折騰原型的人,一個功能、一個技術錨點,可能就決定了第一波種子用戶是否買單。
中期,玩家則需從“端菜上桌”轉向“跑通商業(yè)閉環(huán)”,銷售扛起大旗,聚焦于轉化率、返傭機制、渠道建設等核心環(huán)節(jié)。而當市場趨于飽和、產品逐漸同質,話語權轉向營銷——將功能講成故事,把用戶情緒變成籌碼。
從0到1靠產品,從1到N靠打法,這是消費電子慣常的成長節(jié)奏——極具效率,但也極度功利。
可大疆,卻不在其中。在一個爆款邏輯主導、所有消費品牌都在講情緒價值的年代,大疆幾乎是以“反叛者”的形象存在。
以“代言人”為例,這是消費電子賽道默認的傳播捷徑,亦是一種“效率工具”:一個臉孔、一個“人設”,便能解決科技品牌最難的傳播問題——在用戶尚未理解產品功能前,先讓他們“接受品牌本身”。
這對掃地機器人這樣的“低關注品類”尤其重要。因此,現(xiàn)階段幾乎所有主流玩家都在下注代言人這條路徑——石頭、追覓、云鯨、科沃斯,無一例外。
大疆并沒有加入這場游戲,其一路走來,它從不刻意討好任何人——沒有“貼臉營銷”,也從未請過代言人。另一家秉持類似克制的是蘋果,即便在喬布斯時代,蘋果的品牌敘事也并非建立在“個人”之上,而是傾向于用一代又一代產品本身,把所有事做完。
當然,在這個無比分散、主觀、多元的消費語境中,“砸錢讓產品被看見”與“讓好產品自己發(fā)聲”,沒有絕對的高下之分,只有選擇的分野。但顯然,始終押注后者的大疆,正在用一以貫之的克制與篤定,守住那個屬于它的、不可替代的生態(tài)位。
不染喧囂,不舍棱角
重渠道也好,強營銷也罷,在消費電子這條只認產品、不認資歷的賽道上,沒有品牌能靠過往免考。一旦交出一款60分的產品,哪怕是大疆,也必須接受一個60分應得的后果。
事實上,作為一家被賦予“技術神性”的公司,大疆長期處在被凝視之中——幾乎每一款產品,甚至每一個功能決策,都會被外界放大、被行業(yè)同行反復推敲、拆解。而這,使其一直背負著隱形、難以卸下的壓力。
大洋彼岸的另一座“燈塔”蘋果,亦未能幸免于“神性焦慮”。
VisionPro,幾乎是行業(yè)期待與自我使命交疊下的“壓力產物”——規(guī)格堆滿,芯片自研、交互重塑、生態(tài)重構,每一項都是高舉高打,透著蘋果“非成不可”的執(zhí)念。
可理想越重,失重感也越強。VisionPro的問題,不是“不夠好”,而在于“太想好”,甚至有些鉆牛角尖——一頭扎進創(chuàng)新的深海,卻忘了岸在哪里。最終,其未能像外界期待那般照亮XR的前路,反而印證了一件事:即便是蘋果,也無法僅靠技術意志違逆商業(yè)常識。
正如前述所言,這些坑,大疆不是沒踩過,但也正因交過學費,其才更懂得如何避開。
從產品層面來看,大疆在ROMO的技術表達上,展現(xiàn)出其一貫的克制,不秀肌肉、不顯激進,也不刻意掀起所謂的“場景革命”,而是把精力和時間都投向一件事——遵循第一性原理,把產品做對、做真。
這聽起來不夠熱血,甚至有些寡淡,但并不意味著ROMO淪為平庸。相反,其產品呈現(xiàn)依然先鋒,只是與行業(yè)慣常堆疊尚不成熟的“高感知值”功能不同,ROMO選擇了另一種偏執(zhí)。
設計語言上,ROMO沒有與傳統(tǒng)品牌同質,把掃地機器人“藏起來”,而是采用了半透明外殼,讓內部的結構、模塊毫無遮掩地顯露在外,主動被看見。
這是大疆美學偏好的延續(xù)——功能即結構,結構即美學。殊不知,在清潔電器這樣一個長期追求“消失感”的品類里,這樣的工業(yè)設計無疑是逆流而行,難免曲高和寡,也注定無法被所有人理解。
你可以說它固執(zhí),或是驕傲,甚至帶著某種自負,但這恰恰是這家公司不愿割舍的底色——技術可以務實,信仰不能妥協(xié)。
在旁人眼里,這種叛逆或許會摔得頭破血流。但對大疆而言,這不過是忠于自我的選擇。也正因如此,其更可能在眾聲喧嘩中,贏得更多仰望。
微信號|TMTweb
公眾號|光子星球
別忘了掃碼關注我們!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由開放的智能模型自動生成,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