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蟬鳴聲聲,棉田花朵盈盈。近日,第二屆“棉朵朵”小小講解員活動在國家級非遺烏泥涇棉紡織技藝傳承基地黃道婆紀念公園正式開營。來自上海多所學校的28位小講解員,懷揣對“先棉”黃道婆的敬仰齊聚先棉故里,參與為期4天的文化、科普、禮儀、講解、實操等多環(huán)節(jié)培訓。
第二屆“棉朵朵”小小講解員開營
“非遺的代際傳承離不開活態(tài)保護的語境,要讓傳統(tǒng)知識在青少年心中扎下根,不能僅靠講解詞的生硬灌輸與刻板宣讀這些傳統(tǒng)方式?!秉S道婆紀念公園學術顧問方云說。
方云介紹,歷史上,中國的紡織工具與紡織技藝遙遙領先,為世界貢獻出了中國智慧。4天的課程圍繞黃道婆在棉紡織核心工序的革新貢獻而展開。學員們分組深入捍(軋棉去籽)、彈(彈松棉花)、紡(紡紗)、織(織布)、染(染色)五大主題展區(qū),在專家引領下進行深度學習。
學生參觀黃道婆紀念館
70歲以上的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非遺傳承人、專業(yè)院校的在讀研究生以及黃道婆紀念館資深研究員和博物館金牌講解員組成老中青三代齊備的宣講團,結合文物、文獻、圖譜、影像等資料,佐以科學觀測、染色實驗、機械實操等探究活動,幫助小同學們成為一名熟悉烏泥涇手工棉紡織技藝的“小小講解員”。
在“捍之智”板塊中,小同學們學習黃道婆創(chuàng)新改良的棉花攪車工作原理;“彈之巧”板塊,學生們觀摩了黃道婆革新的大彈弓,理解其提升彈棉效率的機械奧秘?!凹徶儭卑鍓K,由非遺傳承人林秀梅指導,學生們體驗腳踏三錠紡車,探索這一“元代黑科技”如何實現(xiàn)紡紗效率三倍的飛躍?!翱椫铩卑鍓K,在海南黎族原始腰機與江南大織機的差異比較中,探究絲棉織造技藝融合的突破性改革?!叭局嚒卑鍓K則在識辨藍靛、石榴皮等植物染料的過程中,體驗中國色的傳統(tǒng)染色技藝以及東方植物染的藝術美學。
非遺傳承人展示棉紡織技藝
盡管酷暑難當,小學員們的求知熱情卻如驕陽般熾熱。緊隨非遺傳承人的腳步,他們從一根棉線溯源,體悟紡紗技藝的演進與效率躍升?!拔壹乙灿袐寢屖詹氐耐敛??!眮碜匀A東師范大學附屬小學的王汶芳是年齡最小的“棉朵朵”,在課堂上試講時,她生動講解了這些富有地域特色的土布,如何促進上海鄉(xiāng)鎮(zhèn)經(jīng)濟發(fā)展,并與當?shù)孛癖姷纳盍曀紫⑾⑾嚓P。來自復旦大學第二附屬學校的的楊晗一在課堂分享時,將黃道婆的紡織技術創(chuàng)新稱為“古代黑科技”。她說:“黃道婆改良紡織工具、推廣先進技術的創(chuàng)新精神,就像今天的科技突破一樣令人敬佩?!?/p>
小學員楊晗一
黃道婆紀念館負責人劉垚說:“我們繼續(xù)舉辦‘棉朵朵’小小講解員活動,正是希望讓更多青少年認識黃道婆與中國棉紡織非遺瑰寶。期盼孩子們在傳播非遺與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心中亦能深植尊重傳統(tǒng)、勇于求索的種子?!?/p>
此次活動由上海市徐匯區(qū)華涇鎮(zhèn)人民政府主辦,黃道婆紀念公園承辦。
延伸閱讀:與 高中:成績過、及“格線就能”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