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幼珊
1991年,祖拉桑(右)和同學在北京大學校門口合影。
2024年11月在北京舉行的世界中文大會上,祖拉桑作為“孔院之光”致謝銘牌獲得者代表發(fā)言。
受訪者供圖
祖拉桑,馬達加斯加科學院通訊院士、塔那那利佛大學人文學院高級助理研究員、馬達加斯加—中國友誼協(xié)會秘書長。1975至1980年,她在中國北京學習中文和哲學。
2008至2022年,祖拉桑擔任塔那那利佛大學與江西師范大學共建孔子學院馬方院長。期間,她積極爭取當?shù)亟逃块T、教育機構(gòu)及社會各界支持,推動學院發(fā)展為促進中馬文化教育交流與科研合作的重要平臺。2024年世界中文大會上,祖拉桑獲頒“孔院之光”致謝銘牌。
“我很驕傲,北大是我的母校”
從塔那那利佛大學退休之前,祖拉桑擔任該??鬃訉W院馬方院長,同時是文學院哲學專業(yè)教師,而她的哲學基礎,是在北京大學留學期間打下的。
“我會在哲學專業(yè)課上,給學生介紹《論語》《老子》《莊子》,讓他們自己查資料學習。”祖拉桑說,她還很喜歡讀《孫子兵法》。在她看來,中國哲學思想和非洲哲學有不少相通之處,比如都強調(diào)仁愛。
今年71歲的祖拉桑,出生在一個十分重視子女教育的家庭。1974年,她從馬達加斯加的一所高中畢業(yè)后,進入塔那那利佛大學法律系讀書。那時的她,不曾料想一年后申請到了中國政府獎學金,前往中國學習哲學,并因此改變了之后的人生。
1972年,中國同馬達加斯加正式建交,并在兩年后設立中國政府獎學金,接收馬達加斯加學生來華留學。就這樣,1975年9月,祖拉桑和一名歷史專業(yè)的馬達加斯加男同學一起踏上前往北京的旅途。與此同時,兩名中國學生前往馬達加斯加學習,其中一人名叫薛金維,后來曾先后擔任中國駐馬達加斯加使館政務參贊、駐加蓬大使和駐喀麥隆大使。
彼時,她對中國的了解還僅限于“國家很大、離馬達加斯加很遠”。而這種模糊的想象,很快被北京街道景象、天安門、校園師生以及一筆一畫的漢字所覆蓋,變得真切而具體。
從1975年9月到1980年7月,祖拉桑在中國學習了5年,其中第一年是在北京語言大學(當時名為北京語言學院)學習中文,之后4年則在北京大學哲學和中文專業(yè)度過。
祖拉桑的母語是馬達加斯加語和法語,在來中國之前她從未接觸過中文。談到語言學習體會,她說:“雖然法語被稱為世界上最浪漫的語言,但是中文也很吸引我。漢字是象形文字,一個字就仿佛是一張圖片,這和拉丁語系的文字有著根本性區(qū)別。我用鉛筆寫出來的中文算是很漂亮的,因為我寫得很認真?!?/p>
憑借大量努力,祖拉桑在一年中文培訓期內(nèi)基本度過了語言關,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讀本科。中文和哲學本身都很難學,對一個外國人來說,用中文學中國哲學更是難上加難,更何況儒家、道家等中國哲學思想往往是他們首次接觸的內(nèi)容。
生性要強的祖拉桑不甘落后。為了學懂中國哲學中的許多深奧概念、跟上班級進度,她比中國學生多花了幾倍的氣力。任課教師看到這名外國學生用中文完成的作業(yè)十分出色,一度產(chǎn)生了誤會,詢問她是否借鑒了其他同學的作業(yè),后來才知道,這是由于祖拉桑經(jīng)常去圖書館鉆研法文哲學資料,并且花很長時間來寫作業(yè)。
“拋開這個小插曲,我很欣賞中國老師認真負責的教學態(tài)度?!弊胬Uf,“看到我們有不理解的知識點,老師有時會來學生宿舍輔導,這在馬達加斯加是不會出現(xiàn)的。”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三年如一日的努力,祖拉桑順利取得了由北京大學時任校長周培源簽發(fā)的哲學系本科畢業(yè)證書。她至今仍珍藏著本科成績總表,上面的評語寫道:“該生學習認真、刻苦,較好地掌握了所學的專業(yè)理論知識。漢語的聽、說、寫的能力較強。畢業(yè)論文《學習毛澤東同志關于理論和實踐之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的結(jié)論》,觀點正確,層次清楚,語言流暢,成績優(yōu)秀?!?/p>
完成哲學專業(yè)課業(yè)之后,出于對北京生活的喜愛,祖拉桑并沒有立即回國,而是滿懷熱忱地進入北京大學中文系繼續(xù)進修了一年漢語。
“我很驕傲,北大是我的母校。在北大,我有很多美好的青春回憶?!弊胬R贿叿鄡?,一邊對記者說。相冊中有一名英國女生,當年祖拉桑和她都浸泡在中文語境當中,兩人使用中文對話,而不必學習對方的母語。
“最近還有中國朋友通過微信發(fā)給我北大校園現(xiàn)在的照片。我一看,變化可真大。”祖拉桑笑著說,記得2012年她擔任塔那那利佛大學孔子學院馬方院長時,曾回到母校一次,當時的校園就已經(jīng)和20年前大不相同,“若非有人陪同,都要找不到路了”。
“中文教學是我畢生的事業(yè)”
憑借留學期間積累的知識,1980年回國后,祖拉桑進入塔那那利佛大學文學院任教,擔任哲學專業(yè)助理教師。她原以為此后40多年的職業(yè)生涯都將專注于哲學研究,然而18年后孔子學院的建立重新喚起了她與中文的緣分。在她的不懈努力下,中文得以與更多馬達加斯加人產(chǎn)生了連接。
2008年11月,江西師范大學與塔那那利佛大學共建的孔子學院(下文簡稱“塔大孔院”)正式揭牌,這是馬達加斯加第一所孔子學院,也是江西省高校在非洲建立的首個孔子學院。
在塔大孔院創(chuàng)辦之初,會講中文或是對中文感興趣的馬達加斯加人很少,中文班第一年只招到62名學生。而在之后的17年里,祖拉桑以孔院為中心,建立起輻射馬達加斯加的中文教學網(wǎng)絡——不僅積極推動3所高校開設中文專業(yè),面向30多所大中小學及社會機構(gòu)開展中文教學,還為政府官員、企業(yè)員工、華人子女等群體定制中文課程,同時開設中華才藝、漢語廣播等特色課程,促成建立“中國文化研究中心”,有力推動了中文教育和中國文化在馬達加斯加的發(fā)展。
截至目前,塔大孔院已經(jīng)累計培養(yǎng)各類漢語人才12萬余人,其中漢語本科畢業(yè)生超1200人,先后有753人獲得孔子學院獎學金來華留學,畢業(yè)后進入馬達加斯加政府機關和多個領域的中資企業(yè)工作;2024年度,塔大孔院本部組織的各類中文考試報考人次突破3700,為歷年新高。
“中文教學是我畢生的事業(yè)?!辈稍L過程中,祖拉桑用中文一字一句地講著,把這句話鄭重重復了3遍,生怕由于自己發(fā)音不準確導致記者聽不明白,“我今年71歲了,還在做塔大孔院的顧問。”
如今,塔大孔院已建立起一支由22名中方教師和23名專兼職本土教師組成的中文教學團隊。在采訪過程中,一名畢業(yè)于塔大孔院、現(xiàn)在正擔任中文教師的馬達加斯加小伙承擔了部分翻譯工作。他向記者介紹,在塔大孔院任教需要滿足4個條件:HSK六級水平、通過HSKK(漢語水平口語考試)、擁有碩士學位以及中國留學經(jīng)歷。而他本人就曾在江西師范大學完成了兩年的深造學習。
“像他這樣的本土中文教師,正是塔大孔院的人才培養(yǎng)方向之一。面對當?shù)氐闹形牧慊A學員,本土教師會比中國教師更容易與他們溝通?!弊胬P牢康?,多數(shù)畢業(yè)生從事翻譯工作,也有學生赴華深造或參與中非合作項目,中國企業(yè)在當?shù)卦龆嘁矌砭蜆I(yè)機會。
活動+合作,提升影響力
“選手須使用中文演唱……唱法不限,旋律優(yōu)美,內(nèi)容健康?!眱芍芮?,塔大孔院微信公眾號發(fā)布了其承辦的第五屆“馬達加斯加好聲音”中文歌曲大賽通知。這項比賽,已經(jīng)逐漸成為該院經(jīng)典的中文活動之一。
“我擔任院長時,曾在現(xiàn)場觀看過歌曲大賽復賽。參賽選手們演唱得很動聽,中文發(fā)音也十分清晰,如果閉上眼睛聽,我真的會以為是中國人在唱歌。”祖拉桑說,參賽者在學習中文歌詞的過程中,不僅能提升中文識字能力、強化中文聽讀水平,還有機會通過優(yōu)美的歌詞感受其中蘊含的豐富情感和內(nèi)涵,從而增強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據(jù)她介紹,塔大孔院每年都會舉辦各類中國節(jié)日慶典、“孔子學院日”和“中國文化日”活動,組織師生面向社會開展國際中文教學文化藝術(shù)活動,通過展示武術(shù)、太極、書法、戲曲花臉、剪紙、茶道、詩歌朗誦、中國烹飪藝術(shù)等豐富多彩的文化內(nèi)容,當?shù)孛癖娔軌驈亩鄠€角度了解中國文化。這些活動不僅校內(nèi)師生參與度高,而且在社會上也取得了很好的反響。
除了建立中文教學網(wǎng)絡和舉辦多元活動,祖拉桑在推動學術(shù)和文化合作方面也作出了積極努力:2015年,塔大孔院與江西師范大學共同成立了馬達加斯加研究中心;依托孔子學院平臺,她幫助塔那那利佛大學與中國多個教育機構(gòu)建立聯(lián)系,合作伙伴包括中國地質(zhì)大學、中國科學院中—非聯(lián)合研究中心、魯班工坊、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天津機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等。
一批批留學交換生、一個個校際互訪高校研修團、一場場夏令營或冬令營活動,見證著中馬兩國在科技、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走向深入、日益密切。
“就在前幾天,江西師范大學研究生研修團來到塔大孔院,和我們的學生舉行了一場友誼籃球賽。”擔任采訪翻譯的塔大孔院本土中文教師說道。研修團向塔大孔院贈送了一個全體球員現(xiàn)場簽名的籃球,這個承載著雙方情誼與共同記憶的籃球,將作為中馬青年友好交流的象征,永久珍藏于塔大孔院的展示櫥窗內(nèi)。
作為塔大孔院顧問,祖拉桑對中馬兩國人文交流的未來還有很多期待?!半S著馬達加斯加與中國關系的不斷深化,未來我們需要越來越多的中文人才。通過加強中文教育,進一步鞏固兩國在各領域的合作交流,這始終是塔大孔院為之努力的方向?!彼f。(本報記者陳靜文)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07月25日 第 11 版)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楊呈祥
編輯:胥思潔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wǎng)立場。轉(zhuǎn)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