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7月30日電題:AI如何改變金融?
作者黃益平北大博雅特聘教授、北大國發(fā)院院長、南南合作與發(fā)展學院院長、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人工智能(AI)正成為推動金融業(yè)變革的重要力量。
金融業(yè)的核心挑戰(zhàn)在于平衡效率和風險,而根源是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AI的應用將對這一過程產生深刻影響。它能夠從海量的非結構化數據(文本、圖像、視頻等)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為金融決策提供更精準的支持。
在實踐層面,AI已有廣泛應用。因為AI研究的數據覆蓋面廣,能夠基于更全面的信息進行分析,使預測依據更充分,因此AI技術可以幫助研究者更好地預測市場走勢。而且AI運算速度快,可以在相同數據量的情況下生成更豐富、更深入的分析結果。
一個典型方向是用情緒指數預測資產價格的走勢。例如,AI可通過分析領導人的微表情來捕捉市場信號:當美聯儲主席神情輕松時,市場可能受到鼓舞;若其眉頭緊鎖,市場情緒則趨于謹慎。這些技術能捕捉以往難以獲取的信息,輔助市場進行趨勢判斷。
AI還能夠將傳統上高成本、高人力投入的業(yè)務流程實現自動化升級,比如智能投顧領域。過去依賴人工服務時,服務能力和覆蓋范圍都受到極大限制;而通過AI技術實現自動化后,不僅大幅提升了服務效率,更能為海量客戶提供高度個性化的專業(yè)服務。如工商銀行智能客服“工小智”每天可自動處理超百萬個客戶問題,效率和滿意度均超過人工客服。
此外,在金融交易當中,如果不能很好地解決欺詐問題,金融交易將無法持續(xù)。國際支付系統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利用AI和聯邦算法整合全球金融機構信息,能有效識別異常交易。國內金融科技公司金融壹賬通的Gamma智能微表情面審輔助系統,通過遠程視頻的微表情識別技術,可智能判斷并提示欺詐風險。
很多傳統的金融機構和新型的互聯網銀行,還在探索AI在大科技信貸方面的應用。普惠金融的核心難題在于“融資難”,其根源可分為“觸達難”和“風控難”。大科技信貸借助大數據與AI算法,利用非傳統、非財務類數據可識別潛在優(yōu)質借款人。換言之,數字信用并非創(chuàng)造新的信用,而是通過技術手段發(fā)掘并驗證那些原本難以識別的信用,從而提高風險評估的效率和準確性。
但AI在金融投資領域仍面臨諸多困難。其一,算法的可靠性和可解釋性仍有待驗證;其二,資產配置范圍有限,投資策略會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其三,市場對AI驅動決策的接受度仍有待提升,如果由應用的機構承擔風險,推進相對容易,而如果由個體客戶承擔,則難度更大。
經濟學家斯蒂芬·G·切凱蒂撰寫的《銀行與金融市場》(《Money,BankingandFinancialMarkets》)提出了貨幣與銀行的五個核心原則——時間具有價值,風險需要補償,信息是決策的基礎,市場決定價格、配置資源,穩(wěn)定改善福利。結合實踐,這五個核心原則將如何變化?
第一,“時間具有價值”。貼現率在金融資產定價中至關重要。AI的算法是否會改變貼現率?目前尚無明確結論,但初步研究顯示,大語言模型可能會影響市場風險偏好,從而改變貼現率和資產配置結構?!皶r間具有價值”這一原則不會改變,但其量化水平未來可能有所調整。
第二,“風險需要補償”的原則依舊成立,但是風險補償的幅度可能會改變。例如在信貸場景中,傳統評估方法難以精確判斷潛在借款人的風險,往往導致較高利率。大數據與AI的應用可以使風險判斷更準確,從而有效降低貸款利率。雖然“風險需要補償”的原則沒有改變,但是風險與回報之間的平衡關系將來可能會發(fā)生變動。如果AI未來能夠真正控制風險,融資成本普遍下降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信息是決策的基礎”原則不會改變,但AI正在改變“什么信息可以用于支持金融決策”的范疇。許多過去很難獲取或利用的信息,現在可以用AI進行抓取并轉化為對金融決策非常有用的信息。
第四,“市場決定價格、配置資源”的原則也不會改變。一直存在的一個爭論是,AI會讓市場變得更有效率,還是更低效?一些研究發(fā)現“圖像情緒”對預測下一輪市場反彈的效果極佳,原因可能在于“圖像情緒”給人的刺激力度更大,導致投資者在第一輪反應就會比較大,超調就有可能更多,回調可能就會更明顯。這究竟會導致市場會變得更有效,還是更低效,目前尚無定論,但確實是一個值得觀察的現象。
第五,關于“穩(wěn)定改善福利”,面對的一個復雜問題是,AI會使金融市場變得更加穩(wěn)定,還是更加不穩(wěn)定?研究發(fā)現,在大科技信貸中用數據替代了抵押資產以后,金融加速器的抵押品渠道就沒有了,因而變得更穩(wěn)定。但是應用AI技術之后,市場共振會不會變得更厲害,整個市場的其他風險會不會變得更大,或者是不是還會有一些新的風險被引發(fā)出來,這些問題仍有待觀察。
綜合五個方面來看,AI的應用不會改變金融的基本原則,具體的平衡點會往特定方向發(fā)生一些偏移,但最終結論尚不明確。即便如此,這些量化變化很可能會改變價格的軌跡甚至市場的走向,因此,對于市場參與者特別是監(jiān)管者來說,應持續(xù)觀察、深入研究,并動態(tài)地制定相應的對策。(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宋亞芬實習生商致融
多爾袞39歲暴斃之謎終揭開,清史專家:并非患病,這里面大有文章
與此同時,和多爾袞爭奪過帝王之位的豪格也被多爾袞以“圖謀不軌”的罪名逮捕入獄,而豪格最終也在監(jiān)獄中被折磨致死,有不少支持豪格的朝中大臣也因此事受到牽連打擊。多爾袞身死之謎根據史料的相關記載,多爾袞是在1650年外出打獵的時候,墜馬而亡-?!绊樦纹吣晔辉拢酄栃柍霁C古北口外,不慎墜馬希望你能滿意_。希望你能滿意--。十二月初九戌時,一代梟雄多爾袞去世希望你能滿意-。 多爾袞剛去世,順治皇帝連忙追封他為“義皇帝”,賜廟號“成宗”,而不到2個月,順治帝又翻了臉,撤去多爾袞的一切封號,還給他定了14條大罪,并挖墳掘墓,連死后安寧都不給_。前前后后的對比,很難讓人不對多爾袞之死,產生懷疑。我讀這段歷史時,也覺得非常奇怪,于是特意翻閱了不少史書,卻發(fā)現,多爾袞之死,可能真的還有呢?歷史上多爾袞到底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