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冠志
閱讀此文之前,誠邀您點擊“關注”按鈕,以便我們能持續(xù)為您推送類似內容,同時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們不斷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泉。
文|付東升
編輯|t
無論是我們觀看任何一部抗日電視劇,劇中總會有這樣一個經典鏡頭:一名憤怒的日本軍官在八字胡指揮官的命令下,迅速取下三八大蓋步槍上的子彈,然后帶著怒氣沖向敵人,投入激烈的拼刺刀戰(zhàn)斗。
沒錯,就是拼刺刀。日本軍隊似乎與這種戰(zhàn)術密不可分。不僅步槍配刺刀,甚至連沖鋒槍和輕機槍也都配備了獨特的刺刀,堪稱世界上獨一無二的裝備配置。然而,我們也不禁疑惑,為什么日本人如此熱衷于與中國軍隊拼刺刀,但面對美蘇軍隊時,卻顯得畏畏縮縮呢?
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從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歷史說起。
日俄戰(zhàn)爭結束后,俄羅斯高大魁梧的士兵給了日本人巨大的震撼。雖然日本最終取得了勝利,但勝利的代價十分慘重。為了彌補兵員不足和士兵體能的差距,日本在加強士兵營養(yǎng)的同時,還加緊了一項名為“銃劍術”的訓練,而這個銃劍術實際上就是日本對于刺刀拼刺技術的獨特叫法。
日本的刺刀技術源自19世紀的法國,在當時后膛武器尚未普及的年代,刺刀成為士兵們的必備武器。日本武道家津田教修根據法國的刺刀拼刺技術進行了改良,并在1915年將其融入日本陸軍的格斗訓練,成為必修課程之一。當時的日本軍隊已經裝備了被我們稱為“三八大蓋”的三八式步槍,這種長槍配上刺刀后,長度甚至超過了普通日本男性的身高。因此,銃劍術在技術上增加了許多利用步槍長度進行撥轉武器的動作,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在影視劇中,日本軍人總是先用刺刀撥開敵人的武器,再發(fā)動刺殺。
除了武器上的優(yōu)勢,日本軍隊還非常擅長小規(guī)模的聯合作戰(zhàn),通常由三至四人組成小組,互相配合,進可攻退可守。在這種作戰(zhàn)模式下,日本軍隊的拼刺刀戰(zhàn)術令敵人苦不堪言。然而,盡管日本的拼刺技術在很多情況下非常有效,它也有著顯而易見的弱點。首先,三八式步槍的長度過長,在戰(zhàn)場上往往顯得“笨拙”,很難靈活運用。
而在太平洋戰(zhàn)場,日本軍隊遇到了美國的軍隊,局面變得復雜。盡管日本步槍的長度彌補了其身高上的不足,但美國軍隊的格斗訓練更加注重的是如何使用槍托進行擊打,而非單純的刺刀突刺??此撇伙@眼的差距,卻使得美國軍人在近距離作戰(zhàn)中占得上風。
但美國軍隊的真正優(yōu)勢并非僅僅在于這種不同的格斗技巧,而是他們武器上的絕對優(yōu)勢——直接開槍。
美國人手中的武器無論是M3沖鋒槍、湯姆森沖鋒槍,還是M1A1卡賓槍和加蘭德步槍,它們要么是自動武器,要么是半自動武器。當日本軍人揮舞著刺刀,沖向美國陣地時,他們面對的并不是慌亂中的對手,而是黑洞洞的槍口,甚至有可能遭遇火力更為密集的BAR輕機槍。
對于美國軍人來說,“七步之外,槍快;七步之內,槍準”絕對是一句至理名言。到了太平洋戰(zhàn)爭后期,火焰噴射器也成為了美國應對日本拼刺刀的另一重要反制武器——不管是一個、兩個,還是十個、日本士兵,火焰噴射器一開,日式燒烤立刻上桌。
因此,日本軍隊面對美國人時,除非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刻,通常不敢貿然拼刺刀。并非拼不過美國人,而是因為美國軍隊根本懶得與他們單挑,用現代化武器直接解決問題。
另一方面,在東線戰(zhàn)場,面對蘇聯軍隊,日本軍隊同樣沒有占到便宜。過去,俄國人給日本人留下的心理陰影仍未消散。而當時的蘇聯,早已是另一個強大的存在。1939年,在諾門坎戰(zhàn)役中,當日本軍隊用拼刺刀的方式沖向蘇聯陣地時,他們才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與蘇聯的強大裝甲部隊抗衡。
即使日本派出了自豪的第一坦克大隊來應對蘇聯的裝甲洪流,他們的九七式中型坦克也顯得不堪一擊。在蘇聯坦克的強大壓力面前,甚至連輕型坦克BT-7都顯得像玩具一樣。而對于日本的步兵拼刺刀戰(zhàn)術,蘇聯軍隊的坦克部隊更是用鋼鐵般的火力和沖擊輕松應對。
即便是拼刺刀,蘇聯士兵的體型和力量都遠遠超出日本人的想象。蘇聯士兵的強壯體格,以及他們在與納粹德國的血戰(zhàn)中錘煉出來的近戰(zhàn)能力,使得日本人面對這些高大威猛的蘇聯士兵時,幾乎沒有什么優(yōu)勢可言。
在面對中國的戰(zhàn)場時,日本的拼刺刀戰(zhàn)術終于找到了施展的空間。尤其在抗戰(zhàn)初期,日本軍人的拼刺刀技術曾讓中國軍人吃了不少苦頭。
此時的日本士兵,雖然身材相對較矮,但憑借強烈的攻擊性和拼勁,他們往往能在中國士兵面前占得上風,這也為日本軍隊在抗戰(zhàn)早期樹立了“不可戰(zhàn)勝”的威名。然而,隨著戰(zhàn)斗的深入,中國軍隊逐漸摸清了日本軍人的戰(zhàn)術套路,并開始發(fā)展出針對性的應對方式。
其中,中國軍隊很早就發(fā)現,日軍通常在拼刺刀之前會將槍膛中的子彈取出,這個習慣暴露了他們的一個致命弱點。中國士兵則采取了另一種方法——在拼刺刀時保持槍膛的子彈,并在敵人沖上來時,準確地射擊敵人的膝蓋,然后趁機近戰(zhàn)收拾敵人。
此外,紅纓槍和大刀也成為了對付日本拼刺刀戰(zhàn)術的有效武器。紅纓槍的長度優(yōu)勢,使得它在與配有刺刀的步槍作戰(zhàn)時,能夠在第一時間就占據上風。而中國的樸刀則因其鋒利和沉重,也成為了與日本兵拼刺刀時的重要利器。
因此,日本并非不敢與美蘇軍隊拼刺刀,而是因為這些國家的軍隊早就不按常規(guī)來與他們較量。而在中國戰(zhàn)場,隨著戰(zhàn)局的推進,中國軍人逐漸掌握了應對拼刺刀的戰(zhàn)術,最終讓日本人明白,真正的白刃戰(zhàn),還是中國人更勝一籌。
來源:紅網
作者:虎淑慧
編輯:洪婧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