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去年10月流傳出093B攻擊型核潛艇的航行照片至今,已過去了整整9個月的時間。盡管該核潛艇的具體性能尚未完全公開,但根據現有的相關開源信息分析,這艘核潛艇很有可能是中國海軍首款“融合型”核潛艇。093B的設計和任務定位也顯得尤為獨特,它很可能被賦予了“達摩克利斯之劍”的角色——一個隨時準備壓制敵方前沿并對敵方陸地目標進行縱深打擊的戰(zhàn)略武器。
從093B的外形來看,最為顯眼的改進是指揮圍殼的重新設計,它采用了類似蘇俄“高級轎車”式的流線型外形,這樣的設計不僅能夠減少潛艇在水中航行時的阻力,還能顯著降低潛艇產生的噪音。與之前的093A攻擊型核潛艇相比,093B的艇體在外觀上似乎更長,推測可能是因為在原有艇體基礎上增加了某種艙段,拉長了整體的船體長度。而后在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展覽室出現的一張“疑似093B結構圖”以及隨之流傳的中國船舶工業(yè)公司制造的新型攻擊核潛艇模型,也印證了這一推測。
從這些結構圖和模型的細節(jié)來看,093B的艇體中段確實新增了一個16單元巡航導彈垂直發(fā)射裝置的艙段,這些導彈垂發(fā)裝置采用了雙排布置的方式,兩個一組并排設置在潛艇中部。這樣的布局與美國弗吉尼亞級核潛艇和俄羅斯“亞森”級攻擊核潛艇相似,都是將導彈發(fā)射模塊布置在潛艇的中段。根據現有開源信息,093B的船體長度相比原來的093A(大約107米)增加到了114米到126米,這一變化主要源自新增的導彈艙段。
除了新增的導彈艙段,093B還很可能采用了自然循環(huán)核反應堆。根據2017年第3期《中國科技獎勵》雜志的報道,中國第二代某型號核潛艇的總設計師張錦嵐團隊因其在新型核潛艇中實現了“核反應堆自然循環(huán)”技術,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一技術的突破被廣泛認為應用在了093B型核潛艇上,盡管這一技術早在2017年便已突破,但直到2025年,093B才逐漸揭開了它的神秘面紗??紤]到093型核潛艇本身屬于第二代核潛艇,093B作為其最新型號,采用這一技術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那么,什么是自然循環(huán)核反應堆,它帶來了哪些優(yōu)勢呢?簡單來說,潛艇核反應堆的冷卻需要通過冷卻劑泵將冷卻劑送入環(huán)繞反應堆的管道回路中,以便帶走反應堆產生的熱量。然而,冷卻劑泵在運作時會產生較大的噪音,約占核潛艇噪音的30%。自然循環(huán)技術則通過設計特殊的結構,使冷卻劑能在回路內自行流動,不再需要冷卻劑泵,從而大幅度減少噪音。這個技術的最大優(yōu)點就是增強潛艇的隱蔽性,使其在作戰(zhàn)中更加“安靜”,不容易被敵方探測到。
最后,從各種圖像、結構圖和模型的分析來看,093B核潛艇還采用了一項關鍵的先進技術——泵噴推進器。雖然泵噴推進器在全球范圍內并不新鮮,美國、歐洲、俄羅斯等國家的核潛艇早已采用此項技術,例如美國的“機敏級”、俄羅斯的“亞森級”和“弗吉尼亞級”等。對于中國而言,093B是首款較為確認使用泵噴推進器技術的核潛艇。
泵噴推進器由前置定子和后置定子兩種結構形式組成,歐美國家多采用前置定子結構,而俄羅斯則普遍使用后置定子。前置定子的設計使得海水先經過定子,再進入轉子,從而能預先擾動并梳理水流,減少轉子與海水的直接沖擊,進而降低噪音,提升潛艇的靜音性能。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后置定子則更注重提高潛艇的航速,雖然噪音降低效果不如前置定子,但能提高轉子的工作效率,推動潛艇獲得更高的航速。預計中國的093B核潛艇采用的是前置定子設計,這符合中國對潛艇降噪的需求,畢竟在深海作戰(zhàn)時,潛艇的隱蔽性比航速更為重要。
綜合來看,093B攻擊型核潛艇是一款側重靜音和遠程導彈打擊能力的現代化核潛艇。它的設計理念明確,以壓制敵方前沿、執(zhí)行遠程打擊任務為核心任務,且憑借高機動性和潛深,093B能夠在敵人防線的薄弱點發(fā)射大量巡航導彈,攻擊敵方縱深目標,甚至能夠攜帶反艦導彈,對敵方的航母戰(zhàn)斗群實施飽和式攻擊。
總的來說,093B的問世標志著我國在攻擊型核潛艇領域的重大突破,徹底改變了以往大幅落后的局面。093B不僅超過了英國的“機敏級”和法國的“梭魚級”,甚至躋身全球僅次于美國“弗吉尼亞級”和俄羅斯“亞森級”的先進攻擊核潛艇行列。而這一切的提升,都是基于老一代093型核潛艇的基礎上進行的技術升級。更為令人期待的是,未來我國新一代核潛艇平臺——095型核潛艇的出現,將可能讓我國成為全球核潛艇技術的領先者,進一步鞏固我國在海軍領域的技術優(yōu)勢。
延伸閱讀:與 攻擊力堪比導彈旅未來的前沿利:劍87% 的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