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柏勛
人工智能的發(fā)展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關乎人類文明走向的全球性課題。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社會科學論壇在上海社會科學館舉行。來自國內外的專家學者與行業(yè)精英跨界對話,共話“社會科學的創(chuàng)新與人工智能的未來”。
如何看待人文與AI的關系?“人文是AI的靈魂,人文是科學的靈魂,人文引領人類的未來”,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明確表達了他的觀點。他認為,人類文明發(fā)展有兩條主線,一條是物質,另一條是人性,物質是基礎,人性作主導,人類文明的每一項進步或突破,都是人性進步飛躍的結果。談及智能時代人生和人類未來的意義,他強調,人類未來是自身理性的選擇,“被安排的人生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應堅守自己的人生價值”。
如何確保AI正向賦能?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鄭慶華教授在視頻發(fā)言中指出,前提是實現(xiàn)人機價值對齊,“要使AI的行為和目標與人類的價值、偏好、倫理、道德、意圖和目標等相一致,將AI打造成安全、真誠、可信的智能助手”。他強調,所謂“對齊”實際上包含雙重含義:一是AI對齊人類,目的是創(chuàng)建安全、符合倫理的人工智能系統(tǒng);二是人類對齊AI,核心是確保人們負責任地使用AI。
論壇上,歐洲標準化委員會《人工智能可信框架》起草組組長PiercosmaBisconti,復旦大學發(fā)展研究院、技術創(chuàng)新戰(zhàn)略研究中心教授,新工科建設戰(zhàn)略咨詢委員會副主任徐文偉也分別圍繞“混合社會:探索通用目的人工智能模型的社會—技術影響”“人工智能的發(fā)展、機遇與挑戰(zhàn)”作主旨報告。
與會者表示,社科界面對人工智能引領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要積極發(fā)揮自身作用。在知識創(chuàng)新上,要加大相關基礎研究和跨學科研究投入,在掌握人工智能發(fā)展和治理主動權的同時,助推新技術條件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在理論創(chuàng)新上,要為變革中的社會現(xiàn)實提供解釋框架和邏輯體系,形成有深度、有針對性的決策咨詢成果,指導實踐;在方法創(chuàng)新上,要推進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的總體理念,在交叉學科領域進行前沿研究,在應用領域發(fā)揮實際作用,充分體現(xiàn)哲學社會科學的人文性、反思性、批判性,為構建更智能、更負責任、更具人文關懷的人工智能作出貢獻。
“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fā)展成果展”多媒體演示區(qū)。
當天,“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fā)展成果展”正式揭幕。展覽集中展示了上海社科界在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雙向賦能領域作出的探索、取得的豐碩成果,包括探討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fā)展的學術著作、研究報告等?,F(xiàn)場還設立了社科大模型、可視化成果等多媒體演示和交互操作體驗區(qū)。據(jù)介紹,首批展出成果近200項,未來將持續(xù)擴充、更新,并作為常設展覽長期面向公眾開放。
論壇上還發(fā)布了《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fā)展十大議題(2025)》《智能社會科學研究(AI4SS)應用指南(2025)》《全球人工智能社會發(fā)展研究報告(2025)》等多項成果。
本次論壇由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組委會辦公室指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文匯報社共同主辦。
原標題:《葛劍雄等大咖都來了!關于人工智能,社科學者有話說》
圖片來源:王珍攝,主辦方提供編輯郵箱:shhgcsxh@163.com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王珍
黃臉婆逆襲成漠北女王,邂逅殘廢大公子,共譜京城最尊貴夫妻傳奇
《我在大夏開黑店》作者:兩邊之和第1章漠北黑店建安十三年,秋--。中原的秋是遠上寒山石徑斜,是霜葉紅于二月花。而漠北的秋天則是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放眼望去,不是漫漫黃沙就是衰草連天————。天空格外高和遠,偶有孤鳥飛過,叫聲都讓人心生凄涼。寂寥,卻又遼闊。有主仆三人打馬飛馳在戈壁灘上,天地間好了吧!
來源:紅網(wǎng)
作者:趙一蓉
編輯:劉淑美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wǎng)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