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7月28日電(記者許婧)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突破,為認識社會提供了新工具、新方法,也為社會發(fā)展帶來了新問題、新挑戰(zhàn),社會科學理論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重構與創(chuàng)新機遇。26日至28日在上海舉辦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AI與人文社科、教育的融合成為中外參會者熱議的話題之一。
7月27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社會科學論壇在上海社會科學館召開,社會科學與人工智能融合發(fā)展成果展同時揭幕。圖為觀眾在觀展。上海市社聯供圖復旦大學文科特聘資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圖書館館長葛劍雄表示,在他長期從事歷史、地理的研究過程中,得出一個結論,即人類文明發(fā)展存在兩條主線。第一條主線是物質的,主要體現在生產力、技術、科學等領域的發(fā)展進步;第二條主線他稱之為“人性”。從無到有,經歷了漫長的演進過程,人類才具備了特有的情感、意識、思想、觀念和信仰?!拔镔|是基礎,人性作主導,人類文明的每一項進步或突破,都是人性進步飛躍的結果,AI也不例外?!?/p>
是AI人文?還是人文AI?理清人文與科學的區(qū)別后,葛劍雄提出了自己的觀點:是人文AI。他分析說,當下,AI僅僅具有科學的優(yōu)勢,它至今還沒有走進人文的階段。目前為止,智能只能由人腦產生。當下的AI技術,還僅僅是機械邏輯,而非思維邏輯。沒有腦科學的突破,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人工智能。在科技進步的同時,相應的法律法規(guī)、倫理規(guī)范和政策體系是否到位?這關乎人生的價值與人生的意義。
“人文是AI的靈魂。也只有人文,才能夠成為AI的靈魂。”葛劍雄強調。
在人工智能技術突飛猛進的情況下,如何加強人工智能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應用普及,尤其是讓高校一線教師和學生也能有條理地學習上手,快速掌握和使用這一強大工具,是人工智能賦能社會科學研究的關鍵問題。
同濟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孫宜學教授認為,AI與教育的融合是當代最具變革性的趨勢之一,既蘊含巨大機遇,也伴隨深刻矛盾。當前“AI+教育”面臨的困境,本質上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張力,是“AI化人”還是“人化AI”的永恒博弈。技術進步是文明發(fā)展的動力,但也必然帶來新的挑戰(zhàn)與困惑。化解之道,不在于拒絕技術,而在于以人文精神駕馭技術,使其服務于人。
“在教育領域,這意味著以科學理念將技術轉化為賦能教師、激發(fā)學生潛能、促進教育公平的杠桿,同時堅守教育的育人本質、批判性思維和人文關懷。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從簡單疊加(AI+)到深度融合(AI×)的質變,構建更智能、人性、包容的未來教育?!睂O宜學認為,實現這一質變,需直面并解決效率至上和以人為本、技術鴻溝和教育公平、算法偏見和教育公正、教師角色焦慮和技術替代這四大核心矛盾的同時,還需警惕兩大數據安全與隱私、知識碎片化這兩大潛在風險。
在孫宜學看來,AI是工具,育人是目的。技術時代永遠是人的時代。只有當AI教育浸潤人文情懷,承載人的溫度,才能真正實現從“AI+”到“AI×”的質變,高效推動“立德樹人”根本目標的達成。人文精神,是駕馭AI、點亮教育未來的核心引擎。(完)
學霸688考上清華,直言沉迷LOL,看到段位網友沉默了!??電競實驗室
游戲圈學霸的轉型之路:從清華北大到電競主播的成功典范
電競的“大學時代”:高校戰(zhàn)隊擴容,機構盯上學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