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子楓,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還是《唐山大地震》里那個眼含淚光的小女孩,或是《唐人街探案》中最后那個讓人脊背發(fā)涼的微笑。但最近幾年,這個99年出生的姑娘,正以一種潤物細(xì)無聲的方式完成蛻變,從觀眾記憶里的“國民妹妹”,長成了自帶氣場的靈氣演員。
童星出道的“老戲骨”,藏著不為人知的努力
張子楓的演藝之路起點不低。8歲那年,她在《唐山大地震》中飾演小方登,僅靠幾個眼神就把地震后的恐懼與絕望演得入木三分,一舉拿下百花獎最佳新人獎。那時的她,臉上還帶著嬰兒肥,眼神清澈卻有力量,讓導(dǎo)演馮小剛都忍不住稱贊:“這孩子天生就該吃演員這碗飯。”
但童星的光環(huán)下,是超出同齡人的自律。為了演好《我的姐姐》里被迫長大的安然,她提前一個月去體驗生活,跟著醫(yī)院的護士學(xué)習(xí)照顧病人,觀察獨居女孩的生活狀態(tài)。電影里有一場和弟弟爭吵的戲,她情緒爆發(fā)到青筋凸起,拍完后躲在角落緩了半個小時才平復(fù)。導(dǎo)演殷若昕說:“子楓從不會把‘努力’掛在嘴邊,但她會把每個角色的細(xì)節(jié)刻在心里?!?/p>
撕掉標(biāo)簽,她在角色里不斷“重生”
很長一段時間,“乖巧”“內(nèi)向”是貼在張子楓身上的標(biāo)簽。直到《向往的生活》里,她安靜地坐在角落剝玉米,偶爾被何炅、黃磊調(diào)侃時會害羞地笑,更坐實了“鄰家妹妹”的形象。但熟悉她的人都知道,這份安靜背后,藏著對表演的野心。
她開始有意識地挑戰(zhàn)不同類型的角色:《快把我哥帶走》里,她是咋咋呼呼的妹妹時秒,把青春期的叛逆與柔軟演得真實又可愛;《寵愛》中,她化身沉默寡言的盲女,僅憑肢體動作和語氣變化就傳遞出細(xì)膩的情感;《回來的女兒》里,她更是突破自我,飾演一個為了尋找真相而偽裝身份的女孩,眼神里的警惕與脆弱交織,讓觀眾看到了她身上的多面性。
最讓人驚艷的是《河邊的錯誤》中的表現(xiàn)。她飾演的少女顧敏,帶著青春期的迷茫與偏執(zhí),一個抬頭、一次轉(zhuǎn)身,都透著故事感。首映禮上,有觀眾說:“完全沒認(rèn)出這是張子楓,她把自己徹底藏進了角色里?!边@種“演什么像什么”的能力,正是她蛻變的關(guān)鍵——不再被某一種形象束縛,而是讓每個角色都擁有獨立的靈魂。
鏡頭之外,她活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比起舞臺上的光芒,私下的張子楓更像個普通女孩。她喜歡攝影,常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拍的照片:路邊的野花、傍晚的天空、朋友的笑臉,構(gòu)圖里藏著對生活的細(xì)膩觀察。她也愛讀書,采訪時總能隨口說出某本書里的句子,言談間透著超越年齡的通透。
去年,她考上北京電影學(xué)院,像所有大學(xué)生一樣上課、排練、和同學(xué)一起吃食堂。有網(wǎng)友偶遇她騎著共享單車去上課,穿著簡單的衛(wèi)衣牛仔褲,扎著馬尾辮,和鏡頭里的明星判若兩人。這種“接地氣”的狀態(tài),反而讓她更有親和力——她從不是活在濾鏡里的偶像,而是認(rèn)真生活的演員。
如今的張子楓,臉上的嬰兒肥漸漸褪去,眼神里多了幾分從容與堅定。紅毯上,她不再是那個需要姐姐們照顧的小姑娘,一身簡約的禮服就能穿出獨特的氣質(zhì);采訪中,她談起表演時條理清晰,對角色的理解遠(yuǎn)超“流量明星”的水準(zhǔn)。
有人說,張子楓的蛻變是“一夜長大”,但了解她的人知道,這是她用十幾年的積累換來的厚積薄發(fā)。從童星到實力派,她沒有急著迎合市場,而是一步一個腳印地打磨演技,在角色里慢慢沉淀自己。
或許,這就是張子楓最動人的地方:她從沒想過要“驚艷眾人”,只是認(rèn)真地演好每一個角色,過好每一天的生活。而這份踏實與真誠,恰恰讓她在浮躁的娛樂圈里,活成了最耀眼的模樣。未來的路還長,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個始終對表演保持敬畏的女孩,還會帶來更多驚喜。
延伸閱讀:與 張子楓 從國民妹妹到靈氣演員 這場:【蛻變驚艷、】了時光 的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