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15日,2025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在北京和上海舉行,今年的主題為“中國經濟:開放與韌性共生長”。7月15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年會·2025年輕人在想什么”分論壇上,復旦大學教授、商務部消費大數(shù)據(jù)實驗室主任張伊娜發(fā)布《2025年輕人生活方式報告》(以下簡稱《報告》),調研覆蓋1018位18至35歲的青年群體,從十大生活方式趨勢切入,描摹出這代年輕人關于“有用、好用、愛用”的三重價值坐標。
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好用”。他們眼中的“好用”,已經不再滿足于“能用”“容易上手”?,F(xiàn)在,人們更關注產品或服務是否具有復合性價比:是否夠耐用?省不省時間?會不會浪費?“好用”也成為效率理性和感官愉悅的平衡術。
在這一洞察下,《報告》進一步提煉出年輕人對“好用”的全新理解方式,分別為:“用AI,偷偷超車”——AI不僅是理性的效率工具,更進化為數(shù)字時代的“陪伴者”;“極簡生活的自由之旅”——年輕人用技術簡化行動,用指令釋放雙手,把生活過得“極簡但不簡陋”;“東西還能這么用,場景還能這么玩”——不再滿足于產品的單一功能,年輕人開始在網絡互動中“解綁使用場景”“重寫產品邏輯”;“精致濾鏡祛魅”——年輕人正剝離浮華表象,回歸消費的本質與靈魂,“實用、情緒共鳴、在地文化”成了他們消費決策的關鍵詞。
用AI,偷偷超車:約三分之一受訪者高頻使用AI工具
Agent掌控一切
幾年前,AI被年輕人視為功能性工具,主要用于搜索信息、整理日程、撰寫郵件,更多的是一種“任務助理”,人類與AI的關系是理性的、工具化的。但如今,AI正在悄然進化為具備性格特征與情緒反饋的“數(shù)字人格”。除了完成安排日程、推薦餐廳、輔助寫作等功能,它還成為人們傾訴煩惱、獲取情緒支持,甚至練習社交的對象。
過去,我們向AI工具中輸入關鍵詞,期待一個標準答案;現(xiàn)在,我們與AI對話,更期待“被理解”。AI正擁有越來越強的擬人屬性——能聽、能說、能推測你的喜好和情緒反應,甚至根據(jù)語境進行安慰、鼓勵和建議,開始展現(xiàn)出某種“情商”的雛形。在生活被AIAgent全方位介入的今天,AI不再是冰冷的算法接口,而成為一種情感支持系統(tǒng)——一種數(shù)字時代的“陪伴者”。
新京報貝殼財經調研發(fā)現(xiàn),當前高頻使用AI工具的用戶中,18-25歲人群占據(jù)主力。而這個年齡段恰好對應本科在讀與應屆畢業(yè)生群體——也是從“ChatGPT橫空出世”到“AI工具成為日常必需”全過程里成長起來的AI原生一代。
他們不像上一代用戶需要“適應AI”,而是在AI成為生活基礎設施的節(jié)點上長大:寫論文用AI查資料,找實習靠AI生成簡歷,選修課報告配AI整理PPT……甚至,不少人在校期間就被教授鼓勵使用AI,或是在找工作時用AI模擬面試、生成作品集。
他們與AI的關系,不是工具使用者與服務者之間的互動,而是生活合作者與智能伙伴的共處,一種生活方式。
調查顯示,AI工具已逐步滲透年輕人的生活與工作節(jié)奏。
約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在日常生活中會高頻使用AI工具,這類人群已將AI工具深度地嵌入學習、工作或創(chuàng)作流程中。偶爾使用的受訪者占比最高,占比約41.6%,大眾對AI工具已經不再陌生,它正成為一種“備用工具”或“興趣嘗試”。僅有8.2%的受訪者表示從未嘗試過。
18-25歲的受訪者是AI工具/平臺接受度最高的年齡群,“日常高頻使用”比重超過38%。作為伴隨信息技術成長的互聯(lián)網原住民,學生群體對AI工具的接納度更高,其學習任務、內容創(chuàng)作需要也更為頻繁。另一方面,這部分受訪者年齡“從未嘗試”或“安裝但未堅持使用”的比重也相對最高,占比分別接近13%和21%。
26-35歲的受訪者,AI工具使用重心明顯偏向“偶爾使用”(44.35%、47.12%),他們雖認可AI工具的價值,但應用更多基于“場景剛需”,尚未深度融入日常。
從職業(yè)身份看,身在職場中的受訪者,無論工作年限如何,均對AI工具接受程度更高,從未嘗試AI工具的人數(shù)占比均在10%以下。其中,工作年限為4-8年的職場中堅人群中,高頻或偶爾使用AI工具的占比總和達到85.7%。
從結果看,受訪者對不同類型的AI工具功能使用頻率類似。
對大部分用戶來說,AI已具備可持續(xù)使用價值,免費使用仍為主流。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經常使用免費功能”的人數(shù)占比最多,各類比例普遍超過55%,最高為“創(chuàng)意內容類工具”(57.56%)?!敖洺J褂们腋顿M”的人數(shù)占比在20%左右。
整體而言,受訪者對AI工具“提升產出效率”的需求更為強烈,創(chuàng)意類、效率類和學習類的使用熱度相對領先;情緒表達類的AI工具使用頻率相對偏低。
AI工具正處于從“嘗鮮期”走向“輕量訂閱”的拐點。
近半受訪者至少為一個AI工具或平臺付費,其中付費數(shù)量為1個的比重最高,達到38.21%;5.01%的受訪者為3個及以上AI工具或平臺付費。
低年齡群體對AI工具體現(xiàn)出更高的嘗試意愿和接受度,付費意愿也更高。調查顯示,58.5%的18-25歲受訪者至少為1個AI工具或平臺付費。
不管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這一代的年輕人,面對AI都有一個核心訴求:“別讓我思考,直接給我最優(yōu)解?!?/p>
在這種使用習慣被悄然培養(yǎng)起來的基礎上,AI開始順理成章地“接管”具體場景——不再只是泛泛地給出建議,而是進入一個個明確的應用任務。更多工具型的應用也開始接入AI,為新一代用戶提供更高效的使用選擇。
這屆畢業(yè)生走入社會的起點已經發(fā)生改變,找工作、找房等“生活型任務”,正在成為AI落地的真實場景。Boss直聘推出了AI招聘功能,改變了原本煩瑣的招聘流程,讓團隊招聘效率提升300%。
近日,專業(yè)住房租賃機構自如上線了“AI找房功能”,通過引入現(xiàn)有AI大模型,融合自身沉淀的超百萬條租房用戶行為,幫助用戶縮短找房決策流程,提升找房效率。
據(jù)了解,AI找房功能上線后,用戶平均找房效率平均提升55%,大大縮短了用戶決策流程。
原來大家在自如APP上找房,需要先選自己傾向的房源類型,接著選地域,最后需要一個一個點進房源詳情頁查看信息,點擊收藏,再交叉對比,最后才能得到一張心儀的看房單。而現(xiàn)在,只要在主頁上進入AI找房入口,直接輸入自己的需求,哪怕是有一些模糊的條件都沒關系,就可以省略其中至少5個步驟,直接生成一個適合自己需求的看房單。
不僅如此,AI還會給用戶推薦更適合的優(yōu)惠與支付方式組合,提前為用戶算清楚這筆“租房賬單”。如果你是一名應屆畢業(yè)生,會直接推送畢業(yè)生專項租房支持“海燕計劃”的參與頁面,認證后即可享受免押金的權益,同時還能獲得千元安家基金。讓即使缺少租房經驗的年輕人也能少花“冤枉錢”。
從“選哪里住”到“怎么住好”,AI正從理性支持走向情緒理解,從提高效率轉向減輕焦慮。這一趨勢也透露出一個新的信號:當技術開始主動理解人,人也開始在技術中尋求生活的喘息。從工具到伙伴,AI正深度參與年輕人的生活決策。自如等品牌通過AI技術,不僅提升了租房效率,更精準捕捉了“AI原生代”對“省心、共情、靈活”的深層需求。未來,誰能將技術溫度轉化為用戶體驗,誰就能贏得這代人的信任。
極簡生活的自由之旅:64%受訪者將洗衣洗鞋“外包”
極簡2.0=零家務
以前的極簡是“丟東西”,現(xiàn)在的極簡是“讓我別動手”。
上一個十年,我們用斷舍離、減社交,試圖騰出生活的物理空間和情緒容量;2025年,年輕人改用“技術+服務”,把瑣碎生活徹底外包。
真正的極簡,已不再是忍痛割愛,而是讓那些低價值的任務——洗碗、掃地、排隊、記賬——悄無聲息地從生活中“消失”。留下的,只是高質量的生活感知與情緒回響。
國家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顯示,居民每天在家務勞動上花費的時間已降至1小時59分鐘,較2018年減少了整整28分鐘。調查指出,這一變化背后,離不開“洗地機、掃地機器人、智能炒菜機、洗碗機”的普及,以及家政服務的廣泛滲透。
這些時間被重新分配到:自我提升、社交或休閑。這種趨勢的背后,是技術革新與消費觀念的雙重驅動——年輕人既追求效率最大化,又渴望從瑣碎勞動中解放身心。
家電硬件也在同步進化,整合更多“智能組合技”:洗烘一體護理機、自動補水貓砂盆、AI導航拖地機器人,讓生活瑣事形成“家務閉環(huán)”,居家維護成本無限趨近于零。
與此同時,智能交互也讓人與設備的溝通從“動手”進化為“動口”——一句“開安靜模式”,全屋燈光、空調、音樂就能自動配合情境切換,生活真正做到了“一句頂一堆”。
在“家務”這條賽道上,年輕人正用技術簡化行動,用指令釋放雙手,用算法換取從容。他們不再執(zhí)著于親力親為,而是優(yōu)雅地站在效率之上,把生活過成“極簡但不簡陋”的模樣。
以前的極簡是“扔東西”,現(xiàn)在的極簡是“解放雙手”。
上一個十年,我們用斷舍離、減社交,試圖騰出生活的物理空間和情緒容量;2025年,年輕人改用“技術+服務”,把瑣碎生活徹底外包。
真正的極簡,已不再是忍痛割愛,而是讓那些低價值的任務——洗碗、掃地、排隊、記賬——悄無聲息地從生活中“消失”。留下的,只是高質量的生活感知與情緒回響。
國家第三次全國時間利用調查顯示,居民每天在家務勞動上花費的時間已降至1小時59分鐘,較2018年減少了整整28分鐘。調查指出,這一變化背后,離不開“洗地機、掃地機器人、智能炒菜機、洗碗機”的普及,以及家政服務的廣泛滲透。
這些時間被重新分配到:自我提升、社交或休閑。這種趨勢的背后,是技術革新與消費觀念的雙重驅動——年輕人既追求效率最大化,又渴望從瑣碎勞動中解放身心。
家電硬件也在同步進化,整合更多“智能組合技”:洗烘一體護理機、自動補水貓砂盆、AI導航拖地機器人,讓生活瑣事形成“家務閉環(huán)”,居家維護成本無限趨近于零。
與此同時,智能交互也讓人與設備的溝通從“動手”進化為“動口”——一句“開啟安靜模式”,全屋燈光、空調、音樂就能自動配合情境切換,生活真正做到了“一句頂一堆”。
在“家務”這條賽道上,年輕人正用技術簡化行動,用指令釋放雙手,用算法換取從容。他們不再執(zhí)著于親力親為,而是優(yōu)雅地站在效率之上,把生活過成“極簡但不簡陋”的模樣。
智能家電正在逐步融入年輕人日常生活的多個環(huán)節(jié)。
調查顯示,最受歡迎的智能家居類別為智能門鎖、攝像頭等安防設備,占比達到66%,顯示出受訪者對居住安全的高度關注。語音、遠程控制的智能設備排在第二位,超過五成受訪者已習慣通過語音或移動終端操控家中設備,智能化操作正成為家庭管理的新常態(tài)。
此外,選擇烹飪、能源管理和清潔自動化的比例也均超過40%。
從不同年齡段對比看,18-25歲人群在多數(shù)智能家電類型中的使用率相對略低,尤其在清潔自動化方面,占比僅為39.52%。受限于居住空間、預算等實際因素,在校學生和剛畢業(yè)的人群對智能家電仍處于“嘗試+精簡”階段。
隨著年齡增長,26-35歲群體在安防監(jiān)控、清潔自動化、環(huán)境維護等方面的使用率明顯上升,其中31-35歲人群在安防類設備上的使用率達到66.59%,整體呈現(xiàn)出“功能多樣化、使用成熟化”的特征。
隨著線上生活服務日漸便利和豐富,家務外包服務在年輕人群體中已具備顯著的接受度和付費意愿,呈現(xiàn)出“時間換效率”的消費傾向。
其中,洗衣洗鞋成為最多被“外包”的家務,占比達到64.15%,這類“高頻但低成就感”的家務最容易被人們放棄、轉交給機器或專業(yè)服務。其次是保潔打掃(51.57%)、收納整理(49.71%)和做飯/送菜(48.92%),這些涉及體力勞動或耗時精力的家務環(huán)節(jié),越來越多地被視為可以通過付費方式“省心省力”的事務。
此外,42.93%的受訪者表示有意愿為寵物托管付費,這一服務相對個性化且門檻較高,在獨居、養(yǎng)寵、快節(jié)奏生活方式的年輕人群中更受歡迎。
“花錢省事”,正成為年輕人眼中性價比更高的生活方式,在高壓節(jié)奏與有限精力之間做出權衡。家務不再是負擔,而是可以被優(yōu)化與轉移的生活成本。這種消費觀念的變化,也為本地生活服務、即時履約平臺、共享人力等業(yè)態(tài)提供了持續(xù)增長的潛力空間。
東西還能這么用,場景還能這么玩:跳出常規(guī)法則年輕人熱衷“反向創(chuàng)造”
功能解綁主義
一件東西的用處,不只局限于說明書,還得看你能想到多少種用法。
當代年輕人越來越不滿足于產品的單一功能,他們開始主動“解綁使用場景”和“重寫產品邏輯”。
物品不再被限定在它被設計出來的初衷中,而是隨著想象力走進新的使用軌道。
外賣袋改成便攜收納包,買咖啡送的帆布袋成了通勤OOTD(當日穿搭)核心單品,本來買來裝雜物的收納箱,成了免費貓窩。
產品功能的多維化和場景玩法的自定義,正在成為當代生活的新日常。這也讓“物盡其用”成為可能。
在即時零售、秒送到家的今天,年輕人很容易在“即時需求”的驅動下沖動下單。
但在物品落地生活的那一刻,問題開始浮現(xiàn):“這個東西我要一直用嗎?”“它好像有點多余?”
于是,在不扔、不換新之間,出現(xiàn)了“反向創(chuàng)造”的一派年輕生活高手。
這種思維方式背后,是年輕人對資源的尊重、對表達的渴望,以及對個人生活方式的主動掌控。他們在通過“怎么用”而非“買什么”來建立品位與個性。
年輕人對場景的期待已從“能用”升級為“能玩”,他們擅長把單線功能空間拆解重組。
下班后的超市不再只是買菜,而是去生鮮區(qū)“趕海”;寫字樓工位也變身迷你健身區(qū),彈力帶+筋膜球讓“工位健身學”在打工人間風靡,為舊場景注入輕度冒險與儀式感,既補給即時情緒,也激活碎片時間的社交價值。
近年來,中國年輕人對舊物改造與再利用的熱情持續(xù)升溫。高頻改造的品類在無紡布袋、奶茶杯、大桶水瓶上最為集中。無紡布袋因其結構穩(wěn)定、圖案平整,多數(shù)人選擇將其改造成收納袋或購物包;奶茶杯則被年輕人清洗后變?yōu)楣P筒或花盆;塑料大瓶裝水瓶則常被改造成儲物盒或澆花器具。
近年來,有年輕消費者開始在婚禮、大型宴會等場景下選擇以“茶”代酒,用具有美好寓意的新茶飲產品替代餐桌上的傳統(tǒng)酒水。這類婚宴團餐場景往往單筆訂單超百杯,客單價千元以上。年輕人選擇在婚宴上用均價15元左右的茶百道替代傳統(tǒng)宴席上的白酒,不僅符合年輕人口味,團餐訂單還能享受專屬折扣,更好喝、更健康、更省錢。
在二手物品再利用方面,報告顯示,“90后”群體是二手交易的主力。據(jù)國家發(fā)展研究中心與閑魚平臺數(shù)據(jù),90后推動下二手交易市場持續(xù)增長,二手交易規(guī)模持續(xù)提升,新進用戶主要集中在1990-2000年代出生者。
社交媒體上,“變廢為寶”相關話題累計瀏覽量超過4000萬次,年輕人對舊物改造有真實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參與度。同時,手工DIY相關內容在小紅書、抖音等平臺搜索同比增長率超過58%,筆記與短視頻曝光量同比增長85%以上,平臺用戶對舊物改造內容的興趣正在快速積聚。
在閑置交換類App上,活躍度也十分明顯。以閑魚為例,截至2023年用戶數(shù)突破3億,日均商品發(fā)布量超過400萬件,日均成交額突破10億元,每日新增閑置信息數(shù)以千萬計。這些數(shù)據(jù)反映的不僅是再利用意愿的上升,更說明參與閑置經濟成為許多年輕人的日常行為模式。
此外,“DIY舊物改造”相關搜索和帖子頻率也呈現(xiàn)明顯增長。年輕人通過搜索“DIY教程”“舊物改造”等關鍵詞來獲取靈感,推動手工平臺內容和改造活動日益豐富。
年輕人對空間的期待,也在從“工具屬性”向“體驗屬性”進化,成為可交互、可共創(chuàng)的場景。而首旅如家酒店集團正以豐富的門店活動,將酒店從住宿地轉化為“文化探秘”的沉浸旅程。
于是,當代青年在休息時間涌入首旅如家的酒店,看喜劇、聊AI、聽文博講座、做非遺手作。在國潮覺醒的當下,非遺活動最受歡迎。在非遺糖畫工坊,年輕人手持銅勺化開糖漿,跟隨傳承人的指導勾勒出生肖圖樣;在旗袍沙龍中,百年技藝傳人在絲綢上裁出東方美學的弧線;最富戲劇張力的要數(shù)非遺皮影劇場,在匠人指導下完成選皮、鏤刻、敷彩等八道工序,當自己制作的孫悟空皮影在幕布后騰躍時,傳統(tǒng)技藝瞬間變成可操控的“文化游戲手柄”。
當大堂變身劇場,餐廳搖身成為扎染工坊,會議室成為品香室:一邊打卡咖啡,一邊點亮親手做的燈籠、染一塊手帕;酒店原本的接待、用餐、等候場景被拆解后重組,與非遺技藝混搭成“沉浸式文化盒”。數(shù)據(jù)顯示,參與非遺活動的90后客人占比已超過70%,首旅如家用實踐證明:當酒店空間進化為“文化體驗場”,更能精準捕捉年輕一代的心跳。
精致濾鏡祛魅:近55%受訪者受朋友或網友“種草”消費
主打一個“真實感”
2025年年輕人集體按下“去濾鏡”鍵:對虛假精致說再見,對真實價值說歡迎。他們的消費不再被“洋氣”吸引,而是精準鎖定實用度、情緒共鳴與在地文化。
年輕人想要的不是“聽起來高級”,而是“一看就懂”。他們正剝離浮華表象,回歸消費的本質與靈魂。去偽存真,拒絕浮夸命名。
“實用、情緒共鳴、在地文化”成了他們消費決策的關鍵詞。人們愿意為能打動人心、具有情感記憶的品牌付費。像桂發(fā)祥這樣的老字號,因真實與煙火氣,正在重新贏得年輕人的喜愛。它不僅始終穩(wěn)穩(wěn)扎根于中國本土的生活經驗,更注重與時俱進。消費者在桂發(fā)祥身上,不僅找到了兒時記憶的味道,也找到了“真材實料、簡單純粹”的價值感。
知萌咨詢2025年初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稱,60.8%的消費者更加關注產品的真實價值和科學功效,純粹的“洋氣標簽”在年輕人心中已經嚴重失效?!度嗣裾搲返奈恼略饲暗难芯糠Q,95.3%的青年網民認為自己在消費上變得更“精明”,理性與策略化成為主導趨勢。
社交平臺的數(shù)據(jù)也驗證了這一轉變:傳統(tǒng)“打卡濾鏡式景點”話題如“小瑞士”“小鐮倉”的熱度持續(xù)下降,而“#公園散步”“#社區(qū)寶藏美食”等貼近日常、強調在地感的內容瀏覽量上升。年輕人對真實生活體驗的偏好正在興起,內容平臺的變化透露出一種新的價值重估:真正的浪漫在生活半徑之內,而非濾鏡后的人造仙境。
小眾品牌憑借實用設計與場景貼合獲得青睞,“形式主義”正在被“實用主義”取代。從護膚產品到家居裝備,年輕人更愿意為清晰明確的功效買單,而不是炫耀式的包裝和夸張命名。
他們正在用“實用主義”去消解浮夸標簽,用情緒共鳴重構消費意義,用在地文化抵制懸浮敘事——不再為虛假精致買單,只為值得的生活投票。
當代消費者在“沖動種草”與“品質感知”之間尋求平衡,能否“打動人心”而不僅“解決問題”,正成為選擇的關鍵。
調查顯示,近55%的受訪者會因為被朋友或網友推薦而消費,這也是占比最高的消費因素,顯示出當下社交影響力對消費行為的強大驅動力。文化內涵豐富(如非遺等)成為影響消費決策的第二大因素,消費者越來越看重商品背后的價值認同和精神共鳴。
此外,優(yōu)質材質與細節(jié)體驗(45.87%)、高顏值包裝與外觀設計(44.79%)和品牌信任感(42.93%)也成為重要考量,表明年輕消費者在情緒價值之外,也在追求品質與美感的雙重滿足。
相比之下,限時促銷活動讓受訪者“下單”能力則相對較弱,占比約31.5%。而單純看功能、不看其他因素的受訪者更是不到1%(0.59%),單純的“理性”已不是當代年輕人主要的購買動機,感性體驗與社交共鳴成為消費驅動力的主旋律。
隨著今年黃金價格的持續(xù)上漲,“買金”也成為年輕人“情緒消費”的新方式。不僅黃金投資火熱,金飾消費也迎來熱潮。
調查結果顯示,年輕人在購買黃金飾品時,普遍最看重古法鏨刻、花絲鑲嵌等非遺工藝獨特性,品牌價值并非大多數(shù)人消費黃金時首要考慮的因素。51.8%的受訪者將“工藝獨特性”排在考慮因素首位。
中國黃金協(xié)會數(shù)據(jù)顯示,2023年古法金飾品占金飾消費總量的35%,且連續(xù)五年上升?!?024中國金飾零售市場洞察》發(fā)現(xiàn),18至34歲的消費者貢獻了超過三分之一的金飾零售額,購買了約38%的古法金產品,鑲嵌寶石且輕量化的古法金產品很受歡迎。
部分年輕人逐漸告別“品牌Logo賦值”的時代,消費焦點轉向“握在手心的真實重量”。數(shù)據(jù)顯示,黃金首飾購買主力集中于25–34歲人群,其占比已躍升至59%,遠超35+群體。小紅書上,“古法黃金”相關筆記和播放量累計百萬級,年輕人對匠心工藝的喜愛逐漸超過品牌宣稱的偏好。
此外,工藝的進步幫助年輕消費者追求“小體積、大場面”成為可能:以中國黃金的硬金工藝為例,高顏值且負擔更輕。更重要的是,設計師不斷將鏨刻纏枝紋、花絲鑲嵌、琺瑯等非遺工藝融入現(xiàn)代飾品,使每一件黃金首飾都自帶文化DNA。
在理財心態(tài)驅動下,年輕人更樂于購買具有儲值屬性的小克重金飾?!按髟谏砩弦菜愦婵睢钡睦碡斢^念盛行:相比大牌包包迅速折舊,小克重黃金兼具日常佩戴與保值功能,滿足理性消費與審美需求。
與此同時,佩戴場景也在發(fā)生變化:黃金不再僅屬婚慶莊重時刻,而是融入通勤耳夾等日常配飾中。社交平臺數(shù)據(jù)顯示,“#通勤硬金”話題半年內閱讀量增長三倍,成為黃金日?;厔莸闹匾⒛_。
聯(lián)合發(fā)布:新京報貝殼財經商務部消費大數(shù)據(jù)實驗室
出品?:蘇曼麗
統(tǒng)著:張泉薇任嬌
記者:董怡楠
撰寫:楊?凡
設計:朱靜暉任婉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