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賽季 F1 比利時站正賽,皮亞斯特里奪冠、諾里斯亞軍、勒克萊爾第三,如何評價本場比賽?
超經典!很難想這是20年前的動畫電影!小朋友看會被嚇得睡不著吧
長和公告「擬邀請來自中國內地主要策略投資者加入成為港口交易財團重要成員」,哪些信息值得關注?
文︱陸棄
在距離美方設定的“貿易協議大限”不足24小時之際,白宮放出重磅消息:特朗普將簽署行政令,對未達成貿易協議的國家提高關稅。這不僅是對所謂“貿易敵人”的示威,更是對長期盟友——包括加拿大和墨西哥——的一記警告。特朗普再次掏出那把他最熟悉也最危險的武器:關稅,用來逼迫全球就范。只是,這一次揮向的不是中國、不是伊朗,而是自詡為“自由市場盟友體系”的核心成員。特朗普的“交易藝術”正赤裸裸地展現出它的另一面:不講信義、不談規(guī)則,只認得利。
白宮此舉當然不是突發(fā)奇想。從7月初起,特朗普就逐步釋放關稅威脅:對加拿大商品征收35%,對墨西哥和歐盟商品征收30%。這一系列舉動的底層邏輯早已昭然若揭——利用美國龐大的進口市場優(yōu)勢,把“協議”變成勒索,把“自由貿易”改寫成單方面的利益轉移。所謂貿易談判,實則是由懲罰開場、以順從為終點的談判劇本。而那些尚未在8月1日前“簽字畫押”的國家,很快將迎來被罰款式的“經濟審判日”。
最諷刺的是,此番貿易大棒揮下來的第一批對象,恰恰是美國自詡最親密的經濟盟友。加拿大總理卡尼已經公開表態(tài),只接受“對加拿大最有利”的協議,不會被關稅要挾所迫。但所有人都明白,“最有利”不過是政治措辭,真正的談判籌碼掌握在進口體量巨大、控制結算貨幣的美方手中。而對于資源出口嚴重依賴美國的加拿大來說,所謂反制不過是一種姿態(tài)。在這一點上,卡尼的對策說到底仍然是“求穩(wěn)”:先在談判桌上硬幾句,再回去想辦法用補貼熬過風暴。這并非弱,而是清醒。
墨西哥的姿態(tài)則更為現實,總統辛鮑姆已經明確表示,如果談不成協議,她將親自致電特朗普溝通。這種做法是政治上的降溫,卻是經濟上的投降。墨西哥經濟對美國市場的依賴程度遠超加拿大,一旦30%關稅落地,其農產品、汽車、零部件等核心產業(yè)將直接遭遇出口坍塌。在這種情況下,所謂“主權平等”不過是虛妄,電話背后的妥協才是真相。特朗普明白這點,辛鮑姆也明白。而這場關稅綁架中的“自由意志”,從來都只是紙上的幻影。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舉并非“瘋言瘋語”。相反,這是他多年來清晰而持續(xù)的對外戰(zhàn)略延伸。特朗普早就已形成一套明確的貿易戰(zhàn)話術與操作模式:先高調宣布關稅,再設置談判死線;一旦談不成,就發(fā)動懲罰性關稅,以求逼迫簽署新協議。這種方法粗暴卻有效,因為它簡化了外交的復雜性,只圍繞“收益”一詞展開。特朗普不信多邊體制、不信全球規(guī)則,只相信拳頭能換來交易桌上的讓步。這種極端“商人總統”邏輯,如今正在他回歸權力核心前夕進一步復刻升級。
而美國國內對此并無顯著抵觸。一方面,部分選民確實樂見特朗普“保護本國產業(yè)”;另一方面,當前的經濟數據仍支撐白宮認為自己有足夠空間強硬出擊。但真正的問題在于:這種短期收益是否建立在長期信任崩潰的基礎之上?當盟友都開始恐懼甚至懷疑美國作為經貿伙伴的可信度時,“美利堅秩序”的根基就正在悄然動搖。特朗普也許能逼迫盟友低頭一次兩次,但“被勒索”之后,誰還會在下一輪危機中選擇依靠華盛頓?
當然,這種戰(zhàn)略在某些層面是有效的。用懲罰換讓步,哪怕手段粗暴,也能在短期內贏得談判勝利。但從更大尺度看,這種方法所傷害的不只是雙邊貿易的穩(wěn)定性,更是國際體系對于“規(guī)則”“契約”和“合作”的基本信心。如果每一次協議都要靠最后通牒來達成,如果每一次談判都以關稅為開場,那么所謂自由貿易將淪為單邊脅迫的別稱。而美國,也會在贏下每一場談判的同時,失去越來越多可信賴的伙伴。
今天的白宮已不再是冷戰(zhàn)時代那個聯盟的中心,而更像一個設下收費崗亭的商人帝國。你要進入市場?先交“誠意稅”。你要買賣公平?先接受定制化的“協議模板”。這不是合作,是買路錢;不是互利共贏,而是利潤壓榨。特朗普所謂“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策略,歸根到底不過是用關稅構建一個“怕美國”的世界,而不是一個“信美國”的世界。這種戰(zhàn)略或許能贏得談判桌上的掌聲,卻注定失去歷史坐標上的盟友。
當美墨加三國的外交代表再次圍坐談判桌時,他們面對的不是一個試圖解決問題的合作方,而是一位揮舞合約與懲罰并重的交易型對手。在這種權力游戲中,談判不再是溝通手段,而是服從測驗;自由不再是市場原則,而是由強者定義的邊界。特朗普要的不是協議本身,而是屈服協議背后的象征意義。他不是在談判,而是在收保護費。
育兒嫂范雨素:我都可以寫作,人人都能寫,寫作認識字就行??李砍柴
當房東和存銀行哪個更劃算?
這篇文章寫給房東,如何快速把房子賣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