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凡波
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
智能化時代,究竟會是比亞迪的新紅利,還是一道難以跨越的門檻?
過去十年,比亞迪依靠電動化戰(zhàn)略,成功定義了新能源汽車的行業(yè)范式,連續(xù)多年占據全球銷量榜首位置。但2025年的市場環(huán)境顯然更嚴峻: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增長放緩,主流品牌逐漸拉平技術差距,用戶關注點也從電動化的“續(xù)航里程”轉移到智能化的“使用體驗”。
這種背景下,比亞迪正站在一個新的十字路口。
“我們用了十年的時間普及電動化,但智能化的普及一定會快一點。”比亞迪集團高級副總裁、汽車新技術研究院院長楊冬生在7月28日的一場小范圍媒體溝通會上和筆者交流時明確表示。
比亞迪在2025年密集發(fā)布了智能化戰(zhàn)略:深化“易三方”、“易四方”等智能底盤技術,加速電動化與智能輔助駕駛的全面融合;重新整合智能輔助駕駛和座艙團隊,強化艙駕協同效率;同時在市場端啟動“智駕平權”,將高端智能輔助駕駛技術下沉至主力消費市場,以更低的門檻觸達用戶。
戰(zhàn)略看起來很清晰,但現實的考驗卻同樣棘手:
首先,比亞迪能否成功復制電動化的經驗,在智能化時代持續(xù)保持競爭力?
十年前,比亞迪以垂直整合和全棧自研為核心武器,建立了電動化時代的領先優(yōu)勢。但智能化時代遠比電動化復雜,算法、芯片、數據、用戶等因素交織,更需要精細化的體系能力。
楊冬生坦言:“智能輔助駕駛的安全性能要求非常高,尤其是在極限環(huán)境下,這些技術的實現不僅是能力問題,更是安全信任問題。”
其次,面對特斯拉、理想、華為等技術型玩家的激烈競爭,比亞迪的智能化節(jié)奏究竟是快是慢、是守是攻?
行業(yè)競爭加劇,比亞迪一邊要守住性價比優(yōu)勢,一邊必須加大對智能駕駛硬件、數據算法的投入,成本壓力顯而易見。楊冬生提到:“比亞迪的體量非常大,必須長期堅持自研,才能真正掌握主導權。但同時我們也會保持開放,引入更多優(yōu)秀的算法公司,合作共創(chuàng)才是未來的趨勢?!?/p>
說到底,智能化不僅是技術之爭,更是一場針對用戶心理的戰(zhàn)爭,比亞迪是否準備好了打一場“技術普及+用戶信任”的雙重戰(zhàn)役將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這關乎于比亞迪的下一階段成長。
對它而言,這注定是一場艱難但不能輸的仗。
“智電融合”,從骨子里重寫架構
在外界看來,比亞迪的智能化轉型似乎姍姍來遲,但實際上,比亞迪一直在走一條“以電動化為底座、以智能化為增量”的融合路徑。其背后是一個深思熟慮的體系性判斷:要在智能化時代繼續(xù)領跑,就必須將自己最擅長的電動化能力轉化為智能駕駛的底層優(yōu)勢。
“我們不是從零開始,而是從我們最熟悉、最有優(yōu)勢的地方切入。”楊冬生如此解釋比亞迪智能化的邏輯起點。
對于比亞迪這樣體量的車企而言,它的智能化戰(zhàn)略的根基,在于將電動平臺與智能技術高度耦合?!爸请娙诤稀甭犐先ゴ_實像是一句口號,但實際上它的確能概括比亞迪當前智能化布局的邏輯。
舉個例子,在易三方、易四方架構中,比亞迪首次在底盤域中嵌入智能邏輯,將動力控制與感知決策打通,形成一套完整的“電子-執(zhí)行器-數據鏈”閉環(huán)。例如,電機轉向系統在自動泊車場景中的部署,大大縮短了泊車時間,背后就是智能底盤與智駕系統的融合成果。
“我們已經邁出了第一步,將電子化和智能化直接融合,并與系統打造一套學習架構,徹底打通電動化和智能化鏈條。”在楊冬生看來,比亞迪對底層平臺的掌控力,是其智能化布局能夠差異化展開的根本原因。
而在無人麋鹿測試、智能調頭等高動態(tài)工況場景中,融合底盤控制帶來的執(zhí)行精準度,已成為智駕體驗優(yōu)劣的關鍵分水嶺??梢哉f,比亞迪不僅是“在電動化之上加智能”,而是在構建一種原生智能底座。
除了底盤融合,比亞迪另一核心戰(zhàn)略抓手是“全棧自研”,這也是目前大部分車企常常掛在嘴邊的戰(zhàn)略,但是各家的“全?!钡降自趺炊x邊界,其實里面還有不少門道。
對比亞迪而言,包括智駕芯片平臺、自主算法、整車操作系統在內,比亞迪已建立起了橫跨大部分關鍵技術節(jié)點的自主研發(fā)體系。這種路徑雖然成本高、周期長,但卻帶來了兩個關鍵優(yōu)勢:一是數據閉環(huán)可控,二是版本升級協同。
楊冬生強調:“我們有全棧自研的能力和底氣,這樣才能有主導權?!边@一戰(zhàn)略選擇背后的思路很清晰——在智能化時代,誰掌握算法、數據、模型的更新節(jié)奏,誰就掌握了體驗進化的主動權。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閉門造車。比如在部分非核心模塊,或部分車型,比亞迪也會選擇與華為、英偉達等合作,讓外部創(chuàng)新與內部體系實現協同進化,邊界拿捏的很精準。
目前比亞迪的智能化車型月銷量已突破23萬輛,成為國內智駕數據增長最快的品牌之一。憑借龐大的用戶基盤和全域車型覆蓋能力,比亞迪已經積累了很多真實場景數據。
歸根結底,比亞迪的智能化戰(zhàn)略不是推倒重來,而是用已有體系能力去撬動下一階段競爭的杠桿。既要延續(xù)電動化時代的技術資產,也為智能化構筑更深的護城河。
從“敢用”到“常用”,比亞迪還差幾步?
以智能化感知最明顯的智能輔助駕駛為例,把它裝進車里不難,難的是讓用戶放心地把命交出去。
比亞迪顯然也知道這一點,所以才會在智能化普及這條路上,走得特別謹慎。一邊在10萬級車型上搭載高快領航、自動泊車,一邊又貼心地送上兜底保障——萬一智駕出點岔子,責任我來扛。
但這事沒那么簡單。智駕,說到底是技術問題和心理問題的雙向奔赴。功能再多,用戶不用,它就是面子工程;用戶真用,但系統偶爾失誤,那是社交網絡上的事故熱點。
“我們從安全的視角讓用戶習慣智駕的使用過程”,楊冬生在溝通會上說得坦誠。他沒回避當下的問題,也沒夸自己系統有多完美,而是一口氣點出用戶的憂慮:紅綠燈不統一、電動摩托亂穿、鬼探頭層出不窮……在這樣的城市環(huán)境里搞NOA,說白了,比拼的是誰扛得住極限工況。
所以,比亞迪的打法是從好用場景破局。比如泊車——這種封閉小場景+重復高頻次的組合,是用戶智駕啟蒙的最佳載體。楊冬生提到,“我們在泊車上已經實現了大規(guī)模量產應用,能減少50%到80%的時間?!贝_實,很多車主第一次用智駕,不是拿來飆高速、闖城區(qū),而是先讓它把車停好。
高快領航也是一個邏輯:路況穩(wěn)定、規(guī)則明確、意外少。這類功能,比亞迪干脆直接鋪到了大量車型上,甚至連秦PLUS這種10萬級轎車都能體驗到NOA的快樂,這就是所謂的“智駕平權”。
當然,這種智駕下沉的背后,是極高的工程壓力。入門車型受限于成本,不可能搭一整套激光雷達和高算力芯片,想要讓算法跑得動、識別準、反應快,必須得盡可能壓榨傳感器和控制器的效能。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車主真會用這些功能嗎?他們信任嗎?
“目前高快領航的使用率峰值能達到90%以上”,楊冬生分享了一組數據,但僅限于適用場景。一旦進入城市復雜路況,接管率迅速上升——不是因為系統不行,而是用戶不敢信。
因為在技術和算法之外,真正阻礙智能化普及的,還有用戶心智與安全信任這一關。即使是智能輔助駕駛只發(fā)生一次事故,公眾的恐慌和焦慮可能都會被極度放大,這意味著技術系統不僅要追求功能完備,更要以近乎“零容錯”的標準運行。
比亞迪也因此啟動“兜底保障”機制,某種意義上就是在修這座橋。給用戶敢用的勇氣,也給系統爭取一點成長空間。技術永遠要對得起兜底,不能拿免責當護身符。
坦白說,比亞迪在普及智能輔助駕駛這件事上,已經比大多數品牌更“主動攬活”,它首先想做的是試圖把“信任感”建起來。但這件事沒有捷徑,也沒有劇本。對比亞迪來說,真正的考驗不是做不做,而是能不能在功能下沉與體驗完整之間,不斷平衡、不犯錯。
未來十年里,“智駕用不用”將變成“智駕靠不靠譜”的問題。而“靠不靠譜”,最終不是靠幾句口號贏得的,而是一次次無驚無險的出行體驗,一次次OTA后的功能進化,從這個角度看,比亞迪已經邁出了關鍵一步,接下來就是繼續(xù)磨技術、拼耐心。
組織敢拆敢合,智能化才有真指望?
搞智能化,光技術先進還不夠,組織跟不上也白搭。比亞迪顯然也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它在研發(fā)體系上也有調整:原本分別管理的智能座艙與智能駕駛部門,被合體成一個統一架構——艙駕融合正式啟動。
外行可能會覺得這是流程優(yōu)化、匯報線理順,沒啥大不了,但對一個體量龐大、內部條線極復雜的巨型車企來說,這其實是一次方向明確、代價不小的組織體系的“手術”。據楊冬生透露,目前比亞迪新技術院有近16000位研發(fā)人員,其中座艙4000人,智駕5000人,電動化8000人。而整合的目的只有一個:讓AI和算法這股新風,不再在孤島里自轉,而是真正進入整車產品周期,跑出閉環(huán)。
楊冬生還舉例說:“我們在芯片之間也有協同,融合能更好地加強兩個團隊的學習?!币痪湓掽c明問題本質:智駕和座艙過去像是鄰居,現在要變一家人。畢竟智能體驗的感知決策靠智駕,交互體驗靠座艙,一旦兩個系統各自為政,不僅OTA節(jié)奏對不上,連體驗也無法保障。
所以,比亞迪現在玩的是大工程協同。這需要的不只是架構重組,更要文化打通、數據共享、技術節(jié)奏對拍。這事不好干,但不得不干,因為艙駕融合的前提就是,內部體系先得一體才行。
更關鍵的是,這種組織調整并非孤例。從2024年底開始,比亞迪新技術研究院還對動力、底盤、感知算法團隊做了多輪優(yōu)化,目標很明確:把懂電的、懂車的、懂AI的”關在同一間會議室里,不讓他們各說各話,而要一起定義接下來的技術和產品規(guī)劃。
這聽起來像工程師理想國,但現實可能并沒那么浪漫。組織融合的挑戰(zhàn)常常不在技術,而在觀念——一個搞底盤響應的,講的是穩(wěn)定與物理極限;一個寫算法模型的,追求的是效率與決策機制。在同一個功能測試里,兩邊的訴求優(yōu)先級會導致很難達成共識。
楊冬生也提到:“我們的競賽機制就是追趕學習,要爭取誰能做出好產品?!眱炔康母傎悪C制、輪崗機制、跨部門交叉評估,這些管理方式在智能化這種高難度、高協同的任務上,反而可能更有用。
當然,這一切也意味著:比亞迪未來的智能化,不只是“有沒有功能”,而是“組織是不是夠靈活”、“系統是不是能閉環(huán)”。這些,才是真正決定成敗的非顯性指標。
坦白地說,像比亞迪這種巨人型選手,在組織能力上容易陷入慣性,一旦“前臺智能、后臺割裂”,再好的芯片和算法也可能淪為體驗孤島。而這正是比亞迪試圖提前規(guī)避的隱患。
比亞迪押注智能化,是底氣,更是賭注
2025年的比亞迪,正處在一個微妙又關鍵的十字路口。
一邊是電動化階段的紅利尚未徹底退潮:插混路線愈發(fā)主流,刀片電池繼續(xù)拓展外供,百萬級仰望展現技術肌肉,出海勢頭一路高歌。另一邊,是智能化時代的浪潮洶涌襲來:不再只看電池續(xù)航和電驅參數,而要比算法深度、數據廣度、AI速度,乃至用戶信任度。
比亞迪顯然已經意識到傳統優(yōu)勢正在邊際遞減,于是果斷在智能化賽道上押注。它選擇的不是某一個技術點、某一個軟件功能,而是一整套從底盤融合、全棧自研、組織重塑,到信任機制構建的系統性打法。它在押一件事:智能化時代,也能像電動化時代一樣,靠體系力贏下半場。
階段性來看,比亞迪已經完成了幾步漂亮落子:平臺級技術如“易三方”、“易四方”實現量產,智能底盤不再是PPT;城市NOA、高快領航、自動泊車逐步下放,智駕普及從高端走向入門;智能座艙與智駕團隊合并,研發(fā)體系向“智能整車”轉向。
但拉遠一點看,挑戰(zhàn)同樣清晰可見。
一是用戶心智與技術落地之間依然存在不小鴻溝。智能駕駛不是越貴越好,而是越穩(wěn)越用得住。比亞迪雖然銷量大、數據多,但體驗穩(wěn)定性還需更多實戰(zhàn)反饋來佐證。如果用戶在關鍵場景依舊頻繁接管,那再多的數據也訓練不出體驗閉環(huán)。
二是國際市場的智能化布局仍需時間與策略磨合。智能化落地,除了產品問題,還有法規(guī)、文化、隱私數據的多維適配。比亞迪出海路線跑得快,但智能化能力想要在海外成熟市場落地,顯然不能一套系統打天下,如何本地化、高端化,是一道尚未解完的題。
三是體系驅動的背后,也有可能陷入“自我閉環(huán)”的風險。比亞迪強在全棧自研、自產自控,但在智能時代,開源生態(tài)、跨界協作同樣重要。能不能避免“封閉系統里的最優(yōu)解”,是它需要持續(xù)警惕的戰(zhàn)略盲點。
從智駕輔助方面的行業(yè)橫向比較來看,特斯拉的算法進化依舊領先行業(yè),理想已經從端到端+VLM進化到VLA,華為ADS4也正在加速落地,比亞迪在這當中顯得并不激進,接下來如果想要取得優(yōu)勢,只能快速去延伸體系能力。
所以,比亞迪正在打一場必須要贏的仗,但這場仗不是100米沖刺,而是馬拉松。跑在前面容易,跑完全程難;技術領先一時容易,把體驗和信任做成用戶習慣,才是真的長期壁壘。
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jié)點,比亞迪用一種極其工程化的方式,打開了通往智能化的另一條路徑。它不靠炫技式突破,而是體系型演進。
這條路走得慢,但可能更穩(wěn)。但穩(wěn),不代表就能穩(wěn)贏。
智能化下半場,既是智力的較量,也是組織的博弈,更是用戶心理的長期建設工程。比亞迪押下的,除了技術牌之外,更是一場“造車哲學”與“用戶信任機制”之間的深度賭博。
賭贏了,它將再一次重新定義行業(yè)底線;賭輸了,曾經的體系優(yōu)勢也可能在新邏輯下變成“前時代的包袱”。
這場賭局,剛剛開始。
來源:紅網
作者:盧原土
編輯:王群蕙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