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淳美
我國遼寧艦的姐妹艦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其命運一直收到國內(nèi)軍迷的關注。自從本月俄羅斯消息報捅出消息說俄羅斯國防部打算徹底放棄該艦后,這兩天這個報紙又整了個大活,說俄羅斯可能要采購中國的J35艦載機來裝備未來的小型航母。
他們給的理由是,一方面庫艦確實太老了,就算修好了,也起不到太大作用。另一方面,大型航母在當前的海戰(zhàn)中,面對各種高超音速導彈和隱形導彈的攻擊下,生存力太低。因此,用多艘小航母來替代一艘大航母,既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顯著提高生存力。但航母有了,艦載機咋辦呢?俄羅斯手頭的su33和mig29k都太老了,毛病不斷,阿三都被坑的直翻白眼。于是俄羅斯專家大手一揮,說要么用su75的艦載版,要么直接買J35。這個專家雖然給出了兩個選擇,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真實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J35。
很多網(wǎng)友討論這條消息,主要關注點還是放在俄羅斯終于要拉下臉來找中國買尖端武器了。但我對俄羅斯專家對未來航母的規(guī)劃更感興趣,因為這涉及兩方面,第一是俄國人對航母的認識到哪一步了,第二是俄國人對自己國家的定位是什么。
先說第一個,關于大型艦隊航母生存力過低的觀點,看過我以前節(jié)目的網(wǎng)友應該知道,我其實也有類似的觀點。也因此,我反對建造大型核動力航母。只要被高超音速導彈打穿甲板,傷到核反應堆,造成核泄漏,那連修都不能修,只能自沉棄船?,F(xiàn)在看來,俄羅斯專家的思路比我更激進,不但反對核動力航母,還反對大型常規(guī)航母。這就引申出一個問題,同樣的資源下,建造少量大航母或更多的小航母,哪種更好?這個問題別說各位軍迷,就是美國這種玩了上百年航母的老牌海軍國家,都在爭論。不過美國人的主流觀點還是大航母更好。
比如2020年美國海軍研究會USNI就出了一篇文章,題目就是《航母越大越好》。它里面列舉了很多理由,主要從成本和戰(zhàn)斗力兩方面論述了大航母的優(yōu)越性。成本方面,大型船舶在內(nèi)部空間更大的情況下,水線長度并沒有成比例增加,從而船體阻力增加有限,因此需要的動力除以噸位來算,其實是更低的。也就是說大船更省燃料。
戰(zhàn)斗力方面。首先小航母沒法起降固定翼預警機,偵察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其次,航母的打擊能力是在扣除了進行制空防御的艦載機之后,剩下的艦載機數(shù)量。大航母艦載機充足,因此可以合理的分配防空和打擊飛機。小航母搭載的飛機少,扣除了防空用戰(zhàn)機后,就沒有打擊能力了。其次,大航母甲板大,調(diào)度效率更高,同樣的維護人員的情況下,出動率能高出一大截。最后,大航母的彈藥庫和油庫也更大,可以支持更長時間的獨立作戰(zhàn)。這也是美國一直以來堅持造大航母的原因。也就是說,同樣的資源,建造大航母可以帶來更強的戰(zhàn)斗力和更低的使用成本。
但事情并不是絕對的,我們看到,近些年來,美國用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搞所謂的閃電航母也是搞得風生水起。這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美國造船工業(yè)的崩潰,導致大航母的建造和維護成本飆升,其次,面對中俄高超音速導彈的威脅,大航母的生存力大幅度降低,因此,美國海軍開始推崇去中心化,分散的小航母的抗損性當然比一艘大航母高得多。
所以,選擇大航母還是小航母,關鍵還是看敵我雙方的實力。用來欺負小國家,當然是大航母最好,使用成本低,戰(zhàn)斗力強,最好還是核動力的,海外部署成本更低。但如果面對中國這樣的大國,具有幾千公里范圍的高超音速打擊體系,那大航母的風險就太高了,畢竟一艘核航母被擊沉,不光是海軍整體戰(zhàn)斗力下降嚴重,政治影響也十分巨大。因此面對強敵,還是小航母的生存力更強。這也跟美國近些年推崇的跳島戰(zhàn)術的思想是一致的。其實都是被中國逼的。
講明白了大小航母的優(yōu)劣,那么我們再看看俄羅斯的選擇,放棄大型航母,改用小航母,這說明俄羅斯對自己國家的定位,已經(jīng)從全球型國家,退化為地區(qū)型國家。這對于俄羅斯的國力和面對的威脅來說,是更合適的。畢竟,對于現(xiàn)在的俄羅斯來說,決戰(zhàn)大洋是不切實際的,平時守好核潛艇堡壘區(qū),需要的時候還有干涉中東的能力,就是最優(yōu)選擇。小航母艦載機不夠用的問題,可以用陸基航空兵來打傘。
所以俄羅斯專家的這一選擇,可以說是對自己和敵人都有清醒的認識。但要我說,俄羅斯專家的這一思路還是保守了。對于俄羅斯來說,無人機航母才是更優(yōu)的選擇。它要是拉下臉找中國買主戰(zhàn)兵器,其實076更適合。不但具有強大的無人機戰(zhàn)力,還能起降無人預警機。中國也在開發(fā)無人戰(zhàn)斗機,以后連防空都能解決。而且可以搭載兩棲作戰(zhàn)部隊,干涉中東也更方便。其實不光是俄羅斯,凡是那些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的地區(qū)強國,其實076對他們來說都是最優(yōu)選擇。
1936年10月 魯迅先生在上海逝世 蔡元培任主席的魯迅先生紀念委員會為 擴大魯迅精神的影響, 以喚醒國魂, 爭取光明 , 耗時近兩年, 于1938年6月編輯出版了 魯迅全集 第一版 , 編輯委員包括蔡元培 馬裕藻、 沈兼士、 茅盾、 周作人諸先生。 該版《 魯迅全集》 的總目錄以魯迅先生生前親定的著述目錄為基礎, 并增加了譯作部分。 內(nèi)容大致分為創(chuàng)作、 古籍校輯、 譯作三大部分, 基本按時間先后排序。 全套書總計六百余萬字, 分二十卷出版, 每卷字數(shù)大致相當。 此次出版的《 魯迅全集》 , 即以1938年版的《 魯迅全集》 為底本進行了參考編輯, 并在編輯過程中力求保持1938年版的內(nèi)核風貌。 在書稿內(nèi)容和編排體例上, 該版最大限度地追求與1938年版的統(tǒng)一, 只個別調(diào)整了一些篇章的內(nèi)容, 如《 集外集》 中的詩作部分, 根據(jù)最新的對魯迅詩歌寫作時間的考證, 調(diào)整了幾首詩的排版順序 對于1938年版中并非魯迅所作的作品, 這一版均給予了清理。 如本版中即未收入《 小彼得》 , 因為《 小彼得》 的譯者署名是許霞, 魯迅只是校改。 全書文字校訂, 除了將繁體豎排轉為簡體橫排外, 僅改正了1938年版中的一些文字和標點的誤用。 其中通假字和魯迅習慣用字, 仍完全按照1938年版保留。 另有外國人名、 地名等, 亦均保留原有譯法。來源:紅網(wǎng)
作者:乘易真
編輯:剛元洲
本文為紅辣椒評論 原創(chuàng)文章,僅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紅網(wǎng)立場。轉載請附原文出處鏈接和本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