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陽明的“致良知”與“無之不一”
王陽明的學說具有鮮明的實踐品格。和朱熹相比較,王陽明的思想方法更多的是渾融的、綜合的、不斷有新的進境的?!爸铝贾笔撬膶W術宗旨,代表了實踐中精神活動各門類的整合與調適。“無之不一”是他的思維特點,代表了他思想的高度融合力、詮釋力。這些特點是他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面取得高度成就的基礎,也是他人格境界不斷升華的原因所在。
“致良知”的兩個方向
王陽明的成熟學說“致良知”有兩個方向:由內(nèi)至外的推致義和由外至內(nèi)的獲致義。這是因為“致”的字義可有這兩個方向:“推致”,如“致敬”“致禮”,是由內(nèi)至外;“獲致”“招致”等,是把外在的東西收歸于內(nèi),由積累而大,這是由外至內(nèi)。在王陽明看來,“推致”義,即他在《傳習錄》中提出的“致吾心良知所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則事事物物皆得其理”,意思是把心里本有的良知推行到所做的事上去,使它們都在良知所代表的正確的價值觀念的規(guī)范、導正下,從而保證做事有正確的價值方向;由外至內(nèi)的“獲致”義,是在致良知的實際行動中,使精神活動得到多方面開掘,從而使良知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深入。
王陽明的“良知”概念有一個得于人而成于己的過程。得于人者,主要得于孟子。王陽明早年的良知概念是:“見父自然知孝,見兄自然知弟,見孺子入井自然知惻隱,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边@個定義旨在強調良知是人天賦的道德意識。但王陽明在這一定義的基礎上,結合自己半生的軍事、政治實踐,將精神活動的所有內(nèi)容,都集成、融釋于良知中,使良知獲得了比原來更多的內(nèi)容。王陽明晚年曾說:“良知即是《易》,‘其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適?!酥绾巫矫??見得透時便是圣人?!蓖蹶柮饔眯稳荨吨芤住返脑拋硇稳萘贾?,說明良知是靈動的,內(nèi)容豐富的,處理事務時是不拘一格、隨時變化的。圣人才能見得的,一定具有廣大深厚的內(nèi)容。細加分析,王陽明的良知概念除了天賦的道德意識之外,還有理智、意志、情感、直覺諸內(nèi)容。致良知的由內(nèi)而外、由外而內(nèi)的往復運動,使得理智更加明敏,意志更加堅定,情感更加真純,直覺更加準確而迅捷。致良知的過程,就是精神本體的整合過程,就是精神的各方面意蘊互相依持、互相激發(fā)、互相輔助構成一個整體,進而處理遇到的具體事務的過程。對每一事務的處理,都是良知的激活、調動,都是整個精神本體的參與、調適。
可以看到,這里所謂良知,是“大良知”。良知本無大小之分,所謂大良知,是為了與僅指天賦的道德意識的良知相區(qū)別,指包括理智、情感、意志、直覺等方面的精神活動的總體。王陽明重視實踐,強調“人須在事上磨”,“磨”的過程,就是精神本體的挖掘、調動過程,就是各種心理要素的整合過程。這是王陽明建功立業(yè)的基礎,是他“但致良知成德業(yè),謾從故紙費精神”的依據(jù)。
因此,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包含著深刻的意蘊,其中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為統(tǒng)領,以知識及其他精神因素為輔翼。以道德為統(tǒng)領,指以良知代表的精神方向引領實踐活動。王陽明多次強調: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這樣的工夫才有著落。“誠意”代表道德方面,“致知”代表知識方面,知識活動必須在道德的統(tǒng)領、規(guī)范下。德性和知識互相輔翼,同步發(fā)展,共同提高。所以王陽明認為,“窮理是盡性的工夫,道問學是尊德性的工夫”,知識和道德不是兩件事,而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另外,道德本體有主動性,如果做某事的知識有欠缺,良知也會促使我們主動去求知。王陽明主張的是整體人格、整體素質的提高,所以他是“德性倫理”的提倡者、踐行者。在他這里,既有“大德敦化”所代表的精神境界,又有“小德川流”所代表的具體知識,在具體事務的應對中將“德性倫理”化為“規(guī)范倫理”,這是王陽明致良知的精義所在。
“無之不一”的整體觀
王陽明不僅主張知行合一,在他這里可以說是“無之不一”?!盁o之不一”是劉宗周對王陽明思維方法的概括,黃宗羲在《明儒學案》中用它來點出王陽明的人格、學說特點?!盁o之不一”不僅蘊含知行合一,而且包括心理合一、內(nèi)外合一、形而上與形而下合一、工夫與本體合一。心理合一指天理與人心的合一,王陽明認為“良知是天理之昭明靈覺處”。天理是理,昭明靈覺處是心。天地的普遍法則“天地之大德曰生”“日新之謂盛德”在人心中的體現(xiàn)就是良知。王陽明強調的“知是理之靈處”,也是這個意思。形而上與形而下的合一,形而上者是理,形而下者是事;形而上者是體,形而下者是用,良知即體即用,事和理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將良知推致于具體事物是“下學”,在具體事物中體悟天道是“上達”;良知代表的天理是形而上者,致良知的具體行動是形而下者,兩者合一不離。內(nèi)外合一,良知本來即有,是內(nèi);良知必須推致于外在事物,是內(nèi)外合一;在致良知中獲得各種思想養(yǎng)分是外,將其收歸、凝聚、融會于心是內(nèi)。良知即內(nèi)即外。良知是體,致良知的工夫是用,良知是本體,致良知是工夫,二者即體即用,即工夫即本體。總之,在王陽明這里,一切皆是合一的,目的是糾正學者空空窮理、只在知識上用力的偏頗。
王陽明的致良知學說,在思維方法上是分析和綜合的統(tǒng)一。這一點和朱熹有明顯不同。朱熹的思維方法主要是分析的,他的概念是成對的,定義明確,邊界清楚,每一個事物,都希望弄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王陽明風格渾融,務求簡易直截,認為區(qū)別得太清楚就會陷入支離破碎,就會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所以他的思維方法著重綜合。他常批評朱熹的學說“分心與理為二”,且少一個統(tǒng)領性的東西,容易使人專在知識上用力,埋頭于格物致知而丟棄了正心誠意。在王陽明看來,中國古人的修養(yǎng)工夫是德和知不偏廢,仁智雙彰。而朱熹還推崇程子的“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積習既多,然后脫然有貫通處”,容易使人陷入對具體知識的追求,不能在知識上同時體會德性。所以王陽明主張,“以誠意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同時,只有渾融的、一般性的東西,才能圓融地應對所碰到的各種具體問題。這其實也是孔子“君子不器”的意思,是從根上解決問題的思想方法。
王陽明強調綜合,還體現(xiàn)在他對朱熹和陸九淵兩家學術的和會上。宋明理學有個著名的事件“鵝湖之會”。理學家呂祖謙把陸九淵和朱熹召集到江西鉛山鵝湖寺,討論為學之方。朱熹主張先泛觀博覽,多讀書窮理,然后再向身心上做工夫。而陸九淵主張“先立乎其大”,先把道德本心樹立起來,在本心的指導下獲取具體知識。陸九淵說朱熹支離破碎,朱熹說陸九淵空疏無物,雙方相持不下,不歡而散。王陽明想把朱熹和陸九淵兩個人的長處綜合起來。他認為陸九淵強調先把德性樹立起來,這固然不錯,但在陸九淵的學術體系里,知識的地位沒有得到適當?shù)膹娬{。盡管陸九淵做官治績優(yōu)秀,并不是一個懵懵懂懂的冬烘先生,但他的學說里,著重強調的是德性的樹立,對知識一面提揭不夠,而道德如果沒有知識的支撐,是貧乏的、單薄的。因此他批評陸九淵“學問有粗處”“不免于沿襲之累”。
朱熹雖然也強調涵養(yǎng)用敬,即通過內(nèi)在的敬畏心來達成道德自覺,并認為涵養(yǎng)和致知互相促進:“能窮理,則居敬工夫日益進;能居敬,則窮理工夫日益密?!钡?,朱熹在平時的講學中,對格物致知一面提揭特重。即使他也指出格物既多,豁然貫通,就能夠把知識和道德聯(lián)系起來,但在沒有貫通以前,二者邏輯上是割裂的。特別是初學者沒有把知識通過心靈的投射變成德性的能力,只知埋頭格物,就會偏離儒家修身為本的根本方向。王陽明認為,陸九淵的學說只可以做讀書人敦品立志的方向,但知識一面沒有得到充分強調,不能作實踐中的全體大用。朱熹對格物致知方面強調得比較充分,但“縱格得草木來,如何反來誠得自家意”,知識與德性不能時時貫通為一,容易使人陷入單方面的知識追求中。王陽明要把這兩個方向結合起來,推致良知就是把本有的良知推致出去,使做事在良知代表的正確價值方向的歸正之下,同時在做具體事的過程中,精神的各個方面得到鍛煉、滋養(yǎng),使之融攝到良知中。良知愈益擴展,其中所包含的德行和知識的融合、提高也愈益深入。
王陽明的學說不是書齋里的學問,而是實踐中活的智慧。良知在他這里是整個精神生活,同一個行為,可以得到知識上、德性上兩方面的收獲。他要達到的目標是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王陽明是在朱熹的基礎上往前走了一步,通過心對理的符合具體情景的詮釋,使恒定的變?yōu)楫斚碌?,一般的變?yōu)樘厥獾模骸傲贾皇且粋€,隨他發(fā)見流行處,當下具足,更無去來,不須假借。然其發(fā)見流行處,卻自有輕重厚薄,毫發(fā)不容增減者,所謂‘天然自有之中’也?!蓖蹶柮鞯闹铝贾獙W說代表了理學的基本方向,這就是“生命的學問”。它重視實踐,主張“不離日用常行內(nèi),直造先天未畫前”。這是王陽明思想的特點,也是王陽明學說最有價值的地方。
(作者:張學智,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淚竭第02集》韓劇免費在線觀看-韓國電視劇-電影天堂
「韓劇推薦」,又一部漫改韓國復仇爽劇《淚竭》!
《蘆葦/RUGAL/淚竭》7分!2分給黃得九(樸成雄飾)的衣品